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JSON
和CSS
处理插件,这篇文章我们继续分析Vite的内置插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4个插件,分别是vite:modulepreload-polyfill
,vite:define
,vite:esbuild
,vite:asset
,其中define和asset这两个插件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大家耐心阅读体会即可。
vite:modulepreload-polyfill
这个插件本身的源码实现足够简单。
我们接着看一下那个polyfill
函数的来源: 这段代码,如果你阅读过我之前的文章的话,你会觉得非常熟悉,嘿嘿。
曾经我写过一篇关于Vite构建产物分析的文章:vite进阶之构建产物分析
这个插件虽然没有指明应用的阶段,但是在内部逻辑中判断了必须是构建阶段才会生效的。
vite:esbuild
这个插件目前还跟依赖预构建的知识点无关,关于依赖预构建我们会专门拿文章进行阐述。
这个插件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编译转换,这也是为什么Vite它能够原生支持TS的原因。 然后在这个transformWithEsbuild
方法中,Vite做了一系列的参数抹平和兜底处理之后,调用ESBuild的API:
vite:define
这个插件相对于前面2个插件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我们还是来看看实现。
这个插件主要完成的事是两件事儿: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插件的主要实现:
先拦截掉不做替换的内容。 然后利用ESBuild将环境变量进行替换,得到转换后的代码: 我们需要看一下啊这个replaceDefine
这个函数的实现: 上图中的transform
方法就是调用的ESBuild的API,符合vite文档所描述的,接下来,我们要看看那个define
变量的来源。 在getPattern
这个方法中,最终调用的是generatePattern
,在generatePattern
方法中分别处理配置中的环境变量和import.meta.env.*
接着是处理import.meta.env.*
:
通过学习这个插件,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小的结论,Vite在处理环境变量的时候,是整体替换的,比如我们定义一个环境变量import.meta.env.VITE_TEST_ENV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尝试打印一些调试信息,觉得import.meta.env
预期应该是一个对象,这样的使用方法,在构建的产物中,可能是错误的,这是大家需要注意的。
vite:asset
这个插件的内容也不少,我们也需要耐心学习。
Rollup本身不支持图片处理,它需要使用插件才能完成图片处理,Vite在Rollup插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处理。
这个插件,重要的处理逻辑是在load
生命周期和renderChunk
的处理上。 对于raw
请求,将其转化成一个字符串来处理,对于普通请求,把它转换成base64
字符串或者相对于DevServer的相对路径。 在Dev和构建的时候,处理有些许区别。 对于DEV,转换成请求路径,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 对于构建,转化成base64
。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有疑问了,Vite不是支持一个静态资源大小的配置吗,只有小于这个阈值的静态资源才会打包进css,这有点儿不符合预期呢?
有这个疑问的小伙伴明显是好学且记性不错的,Vite现在只是暂时把它打进去了,后续还要把base64
这样的的资源再从Chunk
的代码中提取出来的。
在renderChunk
这个生命周期中,Vite会对源码进行抽取: 最后,Vite删除了一些不需要的文件: 因为generateBundle
生命周期执行的时候还没有把产物写入磁盘,所以删除了bundle对象上的内容,将来写数据的时候就没有了。
结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两个重要的插件,vite:asset
和vite:define
,有难度且格外重要的Vite内置插件还有几个,我们需要在后面的文章中继续分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