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壕 ,来源:品牌市场相对论全文约1797字,阅读约需3分钟,好文值得慢慢品读。
过年期间,Deepseek在引发AI圈震动后迅速破圈,成为大众舆论的热议话题。一时间,各个微信社群里都在讨论相关内容,不少营销号鼓吹"不懂Deepseek,你就落后了!"、"再不努力,你马上就要被Deepseek替代了"......相关的"使用指南"、"应用宝典"、"黄金教程"满天飞,以或高或低的价格收割着被引发了焦虑的人们的钱包。
然而,我劝你:面对Deepseek的火爆请保持淡定,更无需焦虑,因为它对个体的影响在短期内极其有限。
你该做的是:重视其所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命的深远影响并去积极拥抱变化。
为何这么说呢?
Deepseek的优势在于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对更大规模参数模型的训练,这意味着削弱了美国对中国企业算力封锁的影响,降低了中小企业尝试AI大模型项目的金钱成本门槛。可以说,Deepseek在某种程度上对AI大模型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加速的作用。
而从AI大模型对个体的影响来看,在短期内不会因为Deepseek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Deepseek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与过去的GPT、SORA等AI大模型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人被AI替代更不会在一夜之间到来。
这几天,不少人把美妆品牌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用AI代替人工而进行裁员"的风波归因于Deepseek的发布,真是极其荒谬!裁员是企业压缩成本的常见策略,可以断言,即使没有AI,上美股份也会进行裁员,只不过裁员比例可能会低一些。
当然,AI大模型应用的逐渐成熟让企业裁员有了更大的底气,但裁员决策跟Deepseek是否发布毫无关系。即使Deepseek没有发布,上美股份也会裁撤同样比例的员工,并要求留下来的员工学会使用GPT、KIMI、通义千问、文心一言、豆包等大模型应用来提升工作效率。
因此,短期内Deepseek对个体的影响极其有限,你自然无需因为它的火爆而无端焦虑。
如果非要说Deepseek在短期内对个体有什么影响的话,大概也就是反映在股票投资上: 如果你此前购买了芯片、AI等相关概念的个股,这几天可能会有大幅浮盈;而如果你近期跟风买进相关股票,过几天也说不定会出现浮亏,而这与其他资本市场炒作概念所引发的影响没有区别。
而从长期来看,我们要重视的不只是一个Deepseek,而是AI大模型将引发的技术革命。
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逻辑在于:当机器逐渐掌握人类引以为傲的抽象思维能力时,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底层结构将发生不可逆的嬗变。
观察历史可知,每次技术革命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1.首先是工具替代体力劳动(例如,蒸汽机替代搬运工);
2.其次是工具替代程序化脑力劳动(例如,计算机替代记账员);
3.最终将是工具替代创造性劳动(例如,AI替代设计师)。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二向第三阶段跃迁的临界点,Deepseek和其他任何类似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都只是加速了量变积累的过程。
对于个体而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某个具体AI产品的问世,而在于需要重新理解"不可替代性"的定义。
我认为,未来十年,人类工作岗位将分化为三个层级:
1. 逐渐被AI接管的基础执行层: 如数据标注、内容审核等;
2. 需要与AI深度协作的策略优化层: 如产品经理、运营专家等;
3. 有可能处于不被替代的安全区的具备元能力的人类: 那些能突破算法局限进行颠覆式创新的人,或是能赋予工作情感价值的人性化服务者。
但值得警惕的是,AI大模型可能加剧"数字鸿沟2.0"。 当普通用户还在学习使用提示词时,技术精英已经通过微调模型建立技术壁垒;当打工人焦虑是否会被替代时,资本方已在用AI重构组织架构,这种认知差和资源差造成的阶层固化,或许比技术本身带来的冲击更值得关注。
但历史经验同样告诉我们,每次技术革命最终都创造了更多新岗位。 1880年代电气革命开启之时,美国农业人口从高达50%的占比逐渐降低,后续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剧了这一趋势,直至降至现在2%,但美国的整体就业率却反而提升。AI时代会催生大批"智能训练师"、"数字伦理师"、"人机协作架构师"等新兴职业,而能否把握住新出现的机会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否在技术扩散窗口期完成能力迁移。
写在最后
朋友,面对Deepseek的火爆请保持淡定,你无需过度焦虑。
但长期来看,AI大模型带来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启,作为个体,我们必须重视其将带来的深远巨大影响。要知道,AI替代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那些拒绝进化的工作方式的人群。 就像汽车发明后,淘汰的不是马车夫,而是不愿学驾驶的人。
Deepseek引发的喧嚣终将平息,但智能时代对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正在成为每个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