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的大脑天生擅长创造,却拙于存储 。当我们的眼睛每秒摄入5.7亿像素的画面,大脑却只能处理其中0.0003%的信息;当我们每天在屏幕滑动相当于300页纸质书的内容,72小时后仅能记得其中零散的闪光。人脑的工作记忆平均只能保持4-7条信息,而长期记忆的提取效率会随时间急剧下降,就从现实来说,作为一名每天被信息轰炸的现代职场人,你是否也经历过这些崩溃瞬间:
- 老板突然问起三个月前的项目细节,你却怎么也想不起关键数据存在哪个文件夹
- 写报告时需要引用某篇收藏过的行业分析,却在几百个浏览器书签中大海捞针
- 手机相册里存着重要的会议白板照片,关键时刻却怎么也翻不到
要知道,大脑是用来创造想法的,而不是用做储存的。在数亿万计的神经元连接中,大脑产生了意识,让我们有了知识,无数的想法在这个生物的神经网络里时刻涌现着,而当我们被琐碎的信息淹没时,创造力也随之被压制。大脑需要空间去思考、联想和创新,而不是被无休止的检索和整理占据。
如果我们把繁琐的信息存储和管理任务交给外部系统时,我们的大脑便能更多地专注于创造性思考。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整理自己的个人知识库,通过上传自己的日常资料,我成功打造了一个随叫随到的"第二大脑"。这里分享一个我在整理知识库时使用到的利器------纳米AI知识库。
一、上传资料:像拼乐高一样构建专属外脑
使用纳米AI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散落在各处的信息收集起来,这个过程出奇地简单,首先在官网下载纳米AI客户端(支持Win/Mac/手机三端同步),点击进入知识库:

其次,点击左侧导航栏的"+"号创建知识库,然后添加内容,可以看到纳米AI提供了多种上传方式,其支持包括word、ppt、excel、PDF、TXT、音频、视频、图片54种文件格式。
对于图片,其支持图片嗅探和OCR识别 ,能够自动扫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元素,无论是盖章扫描件还是复杂的报表,其都能快速提取和理解图片中的元素内容,对于视频,其能够解析主流视频格式,同时支持自动解析包含视频的网页链接 ,对于音频文件,支持实时翻译和录音转录文字。而且其还支持深度解析,能够采用360自研模型深度解析文件中的图表及公式等数据,将其保存为LLM能够理解的方式存储,从而提供更智能化的场景支持。

这里我新建了一个"电力知识图谱"的知识库并将之前一直存在本地的资料进行了上传。上传解析后,纳米AI会自动提取关键数据并打上行业标签,无论是工作文档、技术报告、论文材料,还是行业资讯、碎片信息都能被高效地整合到知识库中,确保信息的结构化和可检索性。

最方便的是,纳米AI支持各类触点,当在网页上看到有用的信息时,只需点击地址栏的"添加到纳米知识库"按钮,即可将网页内容快速导入知识库。在浏览视频,也可以通过右键菜单或相关功能将视频内容直接添加到知识库中。这种多场景的捕获方式让知识管理变得轻松高效。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纳米AI扫描电脑手机的本地文件及各类应用,支持导入微信中的公众号、文件。无论是工作文档、学习资料,还是生活中的碎片化信息,都可以通过纳米AI的知识库功能实现一键整合。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登录就免费拥有36GB大小的知识库容量,足以装下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文件了。

二、场景测试:有无知识库的认知效率差
传统知识管理工具最大的痛点在于"启动阻力 "------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太过繁琐,导致大多数人半途而废。就我的体验而言,纳米AI知识库的突破在于,它精准识别了现代人真实的信息存储习惯,并据此设计了零门槛的导入方式,通过这些功能,纳米AI不仅帮助用户释放了大脑的存储负担,还让知识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和便捷。
为了验证这个"第二大脑"的实际价值,这里我也设计了两组场景测试。
2.1、实测工作场景:工作上的"智能助手"
无知识库时代,老板突然问起之前调研过的一个项目的细节,我需要手忙脚乱地打开文件夹,翻找周报、月报,还要手动对比数据,最后满头大汗地报出答案。
而有了纳米AI知识库,我只需在知识库搜索栏输入"2023 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是多少 ",AI瞬间返回具体数据和来源地址,老板满意,我也从容应对。
在另一个场景中,我需要写一篇调研报告,要求涵盖知识图谱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没有知识库的时代,我需要手动收集大量资料,包括行业报告、学术论文、技术文档等,然后逐一阅读、整理和分析,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效率低下。
而有了纳米AI知识库,我只需在知识库搜索栏输入"写一篇知识图谱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报告",AI会结合我之前上传的资料和知识库中的相关内容,快速生成一份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报告。这种高效的内容生成能力,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让我能够专注于报告的逻辑和创意部分。


2.2、实测个人场景:生活中的"百宝箱"
在没有知识库的时代,整理家庭财务需要手动记录每一笔支出和收入,还要定期核对账单,费时费力。而有了纳米AI知识库,只需将账单、银行流水等信息上传,AI可以自动分类、分析并生成详细的预算报告。例如,输入"本月家庭支出分析",AI会快速返回各类支出占比、超支项目及优化建议。
在没有知识库时,针对特殊人群制定健康饮食需要查阅大量营养学资料,还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食谱。而现在纳米AI知识广场上开放了很多公开知识库 ,比如我就发现了"营养知识共享宝库"这个知识库,询问孕妇应该多吃什么,少吃什么,AI会结合营养学知识和孕妇的特殊需求,给出详细的饮食建议,比如多吃全谷物和膳食纤维、优质蛋白质,少吃腌制食品,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烹调油控制在20~25克,以降低妊娠高血压风险。

刚刚提到的纳米AI知识广场,它就像是一个知识的集散地 ,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资源。在这个广场里,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无论是考研真题、合同模板,还是法律文书、财税知识,甚至是爆款短视频脚本等,应有尽有。用户只需一键"加入知识库",就能让大模型快速解析并运用这些知识,输出专业化的结果,大大节省了寻找和整理资料的时间。


任何人都可以在知识广场上创建个人专业知识库和企业知识库,并且通过复制链接的方式方便地分享这些知识库。同时,为了保护隐私和确保安全,用户还可以设置知识库的访问权限,比如要求加入时需申请,或者限制成员查看文件的具体内容。
三、工作流革命:释放被压抑的创造力
在使用纳米AI知识库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不仅是效率的跃升,更是认知方式的转变 。当信息不再堆积在大脑的临时缓存中,每一个创意、每一次深度思考都不再被琐碎事务打断,我真正体验到了知识工具带来的"创造自由" 。
传统的工作流程中,往往将大量精力耗费在信息的查找、整理和重组上。大量重复劳动,不仅耗时低效,更会逐渐蚕食原本属于思考与创新的时间和精力。而纳米AI深度融合了CODE方法论(Capture 捕获、Organize 组织、Distill 提炼、Express 表达) ,帮助我将原本散乱、碎片化的输入信息,逐步转化为可调用、可迁移的结构化知识网络。
在团队协作层面,纳米AI的共享机制也大大拓宽了知识的应用边界,通过知识共享机制,能够将团队成员各自掌握的信息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团队成员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利用知识库中的信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这种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打破信息孤岛现象,不仅促进了团队协作,还推动了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这里我将构建完成的"电力知识图谱 "知识库通过分享给大家(kb.n.cn/knowledge-b...
大家不仅可以查看具体内容,还能直接在知识库中提问,AI会结合知识库内容给出精准回答。

正如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所说:"AI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
当我们不再被信息洪流裹挟,当每个灵感和知识都能被妥善保存并随时调用,工作就变成了真正的创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