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书大概分作两个步骤:第一个是知道这本书,第二个是决定看不看它。
知道这本书的方式有很多,我按照排名------排名是我阅读的可能性,算是纯主观感受的------先后进行列举:
首先是来自于朋友的推荐,特别当这朋友还被我喜欢与信赖时。从朋友处推荐并看完的书,现在这一刻能想起来的有《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沧浪之水》和《额尔古纳河右岸》。
其次来自于阅读时书中作者的推荐,我目前看到的每一本书,书中作者都会在书中推荐好多好多与本书有些关联的同类别书籍。这一种方式,帮助我知道好多好多书。
经由汪曾祺先生《人间草木》推荐,我看完了《沈从文全集》,再经由沈先生的推荐,我读《聊斋》看历史;经由开复老师的推荐我读完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经由《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推荐,我看完了《真实的幸福》《活出生命的意义》等等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再是《微信读书》的神作榜和每日推荐。《微信读书》会将那些评分很高的书进行排名和展示,这上面的书是大家读过且都很喜欢很推荐的;《微信读书》还会依据读者阅历每日推荐些读者可能喜欢的书。
最后,是来自于自媒体(或许我现在的输出也算作自媒体)的推荐。
我关注好几个读书博主,偶尔会看到很吸睛的标题(比如"不愧是改变雷军命运的一本书,建议狂读100遍"),借由标题点进去,看看文章内容内容后发现依然有兴趣,就会去尝试阅读。
(关于自媒体这一点,我其实有一个不愿意写出来会认为自己有偏见的想法,就那些专门做读书博主的号,好像推荐的书并没有很好,借由自己的阅读经历,我内心会有些怀疑:读书博主真的能够做到一年读几百本书同时还能做到每一本都仔细阅读么?
对的,我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所以这是我的偏见。
有一类博主,每年输出的文章并不很多,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深度与内容,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已经到达侯捷老师所说的"无论写些什么,我都愿意去看、去想、去接受的程度"。比如迷宫里的伊卡洛斯所推荐的"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国内人物传记"------《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我不做选择就看了起来。果然这是我会喜欢的书。)
(此处再加上一个括号,写下上面一段括号文字时,我有去翻阅伊卡洛斯的过往文章,看到伊卡洛斯已经完成了一篇阅读量超过十万的文章。真好呀。)
当知道一本书之后,第二个步骤是决定看不看它。做出这决定的方式,依然分作两种:一是先看前言与目录,如果真正对书中内容很感兴趣,我就将它加入书架,等着未来去读;二是基于对朋友和作者的很是信赖,我不做选择直接加入书架。
由以上步骤,现在被我加入书架的书,已经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