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产 AI DeepSeek 以其低成本推理和多模态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时,人们惊叹于中国技术的迅猛发展,却很少有人深究这一成就背后的根基。答案其实早已写在中国开源生态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从倪光南院士提出"以开源打破技术垄断"的理念,到 Gitee 成为国产开源项目的孵化平台,中国开源生态从早期的草根探索到如今的全球瞩目,证明了技术突破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破冰:从零起步的拓荒时代(1999-2010)
二十年前,"开源"在国内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开发者主要依赖国外平台,社区发展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支持。代码托管、版本管理、社区协作等关键环节几乎完全依赖外部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源产业的开拓者们开始了从零起步的探索。
1999年,时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主持召开了"Linux与中国软件产业研讨会",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正式支持开源软件的行动。倪光南院士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为开源生态的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2004年,陆首群教授发起成立"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推动开源理念在国内的传播。2008年,开源中国(OSChina)正式上线,通过收录开源软件和翻译技术新闻,凝聚了早期的开发者社区。
筑基:生态繁荣与本土技术栈的成型(2011-202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中国开源生态进入"造轮子"时代,本土技术栈逐渐成型。
标志性项目:
-
2011年,阿里开源了 FastJSON,成为全球 Java 开发者使用最广泛的 JSON 工具之一。
-
2016年,百度开源了飞桨(PaddlePaddle),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
-
2020年,华为开源了昇思(MindSpore),与昇腾芯片协同打造国产 AI 全栈生态。

社区文化的形成 :
2013年,代码托管平台 Gitee 上线,为国内开发者提供了开源代码托管服务。随着生态的繁荣,Gitee 的注册用户和 GVP(Gitee 最有价值开源项目)数量逐年增长。2020年,Gitee 发起"开源指北"计划,吸引了超过十万名开发者参与。

政策支持 :
2020年,中国首个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成立。同年,Gitee 牵头工信部国家开源代码托管平台项目,"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开源软件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为生态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Gitee 不仅是一个代码托管平台,更是国内开源文化的推动者。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从中间件到编译工具链,Gitee 见证了无数国产软件的成长,为国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爆发:AI 时代的丰收(2021至今)
随着 AI 浪潮的兴起,中国开源生态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果实期"。DeepSeek 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国产大模型的潜力,而这背后离不开过去二十年的积累。

AI 研发需要高效的工具链和协作模式,而这些正是中国开源生态的强项。完善的开源工具链让研发团队无需从零开始,成熟的协作模式加速了技术的迭代,本土平台则提供了稳定的研发环境和供应链安全保障。
DeepSeek 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开源生态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从底层优化工具到开源框架,这些技术的"果实"早已深深扎根于本土开源社区。
挑战:土壤需更肥沃,果实需更坚韧
尽管中国开源生态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国际平台相比仍存在差距。2025年,GitHub 仍是全球最大的代码开源平台,HuggingFace 是最大的模型开源平台。许多顶级开源项目和大模型仍优先选择在这些国际平台首发,这既反映了国际开源生态的强大吸引力,也凸显了国内平台在 AI 时代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紧迫性。
作为国内领先的开源基础设施,Gitee 在过去十年中不断深耕代码托管和开源协作领域。面向 AI 时代,Gitee 正加速演进,力求在开源 AI 领域追赶国际领先平台的步伐。
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模力方舟(Gitee AI)正在携手本土厂商,为国产 AI 提供更完善的技术支撑,助力更多国产 AI 项目在本土生态中成长,并逐步扩大全球影响力。
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模力方舟(Gitee AI)
展望:从 DeepSeek 到更大的技术革命
从艰难的拓荒到 DeepSeek 的成功,中国开源生态完成了一场从"荒漠植树"到"硕果累累"的蜕变。DeepSeek 只是新篇章的起点,随着 RISC-V 芯片生态的崛起和国产 GPU 性能的提升,一场更大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
正如倪光南院士所言,"谁掌握了开源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这片由 Gitee 和无数开发者共同浇灌的土壤,终将孕育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果实。
让我们携手推动中国开源生态的发展,迎接更多技术创新的回响,与开源同成长,与未来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