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从成千上万篇文献中迅速找到"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我在使用MedPeer的Deep Search 和文档解读后,发现它们在文献筛选和分析方面可以明显节省时间。这篇文章分享一下它们的使用方式及适用场景。
一、Deep Search------减少无效检索结果
Deep Search的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而是通过AI理解你输入的问题或研究主题。

主要功能:
- 语义检索:输入一句完整的问题或研究方向,系统会分析语义,从数据库和互联网资源中检索相关文献。相比单纯的关键词,这种方式能减少无关结果。
- 时间范围筛选:可以限定近一年、近三年或不限时间,方便聚焦最新研究进展。
- 自动总结:系统会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提炼,生成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等要点,减少逐篇阅读全文的时间。

- 可追溯引用:每条总结都附带原文链接,可以直接查看原文,方便验证信息。


- 多语言输出:支持中英文两种语言生成总结,不必手动翻译。
使用场景:
适合在选题、写综述或做背景调研时使用。比如需要快速了解某个方向的最新研究,可以先用Deep Search生成总结,再决定是否阅读全文。
二、文档解读------快速理解单篇文献
文档解读解决的是"读"的问题。即使文献检索做得很精确,读懂每篇论文仍然需要时间,尤其是英文文献或结构复杂的文章。

主要功能:
- 多格式支持:可上传PDF、Word、TXT等常见格式的文档。
- 结构化总结:系统会自动提取文章的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生成完整摘要。

- 自定义提问:可以直接针对文档内容提问,比如"这篇文章的创新点是什么",系统会基于全文回答。
- 划选提问:阅读过程中可以选中某段文字,立即获取针对性的解读。

- 分享与导出:解读结果可导出为Word,也可直接分享给团队成员。
使用场景:
适合重点文献的深入分析。例如在确定某篇文献与课题密切相关后,可以用文档解读快速抓住核心信息,再决定是否做更详细的笔记。
三、搭配使用的方法
在我的使用习惯中,两者是可以衔接的:
-
用Deep Search检索某个研究主题,筛选出相关度高的文献。
-
对挑选出的文献,用文档解读进行结构化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
-
将解读结果整理成综述或研究背景材料,直接用于论文写作。
这种流程相比传统"数据库检索+人工阅读全文"的方式,可以显著缩短筛选和阅读的时间。Deep Search帮助减少无关文献,文档解读则加快单篇文献的理解速度。
限制与注意:
- 自动总结和解读并不能替代全文阅读,尤其是在需要引用数据或方法细节时。
- 总结内容需要与原文核对,确保没有遗漏或理解偏差。
- 对非常新的文献或小众领域,检索结果可能比主流领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