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算大龄?
小明 18 岁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30 岁,就已经工作了 12 年。
小马 26 岁研究生毕业,30 岁,才不过工作 4 年的小喽啰。
小王 30 岁博士生毕业,30 岁,甚至都还没开始工作。
同样是九几年出生,小欢晚上了两年学,小石一不小心多读了几年书,就来到了所谓的 "大龄"危机。
好了,言归正传,去年我因为很多原因离开了职场,而原本在走的所谓正道:努力工作,升职加薪,也不复存在。
但也正因如此,我在邪路上,看到了不曾有过的风景,也尝试把邪路走成正道,只是,所谓的正道,又一定正吗?
索性就当你有一壶酒,而我刚好有一个故事,一起坐下聊聊吧。
我的过往
我的经历,学生时代整体还是比较顺风顺水。
而工作,跳槽,升职,加薪,买房,结婚,都还算顺利。
当然这一切,其实无非也就是自己准备早一点,外加家庭与时代的裹挟罢了。
不过所谓的顺利,在去年,因为很多原因,戛然而止。
离职伊始
这次的离职,并非我之所愿。但是这世事,本来也就不能尽随人愿。
和普通的裁员不同,秉持着一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反而让我对整个职场失望透顶:大家都在"认真"表演着 owner 的角色,而只有你真的把自己当 owner。
说实话,我的离职能够如此顺利,也是在无数陌生人的帮助下,算是收获了一场还算圆满的结局。
而我的乐观,自信,在这场圆满下,得到了保留。
只是这些,远不足以对抗那些早就埋下的祸端。
不过这是后话了,离职伊始,多多少少,是不太能像现在这么豁达的。
所以,当时,排解这份郁闷的方式,就是读书,写文章,旅游。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行至绍兴一家小茶馆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当时,最符合我心境的一句话。
事是 1 月 19 日落幕的。
篁岭是 1 月 24 日玩的。

文章是 1 月 27 日写的。《2023 被裁两次,一位 30 岁程序员的年终总结 》。
绍兴是 1 月 29 日玩的。

开放麦是 1 月 31 日讲的。

仙本那是三月份去玩的,本来只是打算在欧洲签证未下来之前打发点时间。
却不曾想,直到现在也总是时常梦回那一片大海,只有自己,而一缕阳光穿越海水,正好打在向上游动的海龟。

水上,一片嘈杂,水下,一切的喧嚣都消失。那一刻,呼吸仿佛都静止,只有大海龟缓缓扇动的翅膀,在提醒我,时间还在流逝。
大概是老了才"能"去的欧洲
"你是来留学的吧?"
"不,我只是不想等老了,等有时间了,才去看这世界"。
去程的飞机上,比较意外的是,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
而这个问题,也是下飞机后,众多阿姨中的随口一问。
似乎,去欧洲,更多的就是留学。
也是,即便是直飞的飞机,都要 10 多个小时,来回一趟两三天都在路上了,上班族即便狠得下心清空年假,也会被节假日高额的消费吓退。
但是谁不想去看看啊?
历史课本上提到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总是让我魂牵梦萦。
在去程飞机上,看着一飞机的叔叔阿姨,也是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庆幸:
还好,我不是老了,才去的欧洲。
在西班牙吃西班牙海鲜饭。

在巴塞罗那看高笛四件套。

在巴黎歌剧院听歌剧,在凡尔赛宫看镜厅,在卢浮宫里看胜利女神,看蒙娜丽莎。

在瑞士,看...emmmm,自然风光吧,虽然总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

在意大利吃意面,看古罗马斗兽场。
在威尼斯,体验这水城的乐趣。
也去这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 梵蒂冈看圣彼得堡大教堂。
这世界,我算是看了一角了。
意料之外的记忆,意料之内的拒绝
从欧洲回来,就是 6 月份快 7 月份了,距离我离职,也接近半年。
其实出发前我就猜到:
这一去,这么长的 gap,怕是回来就不太好找工作了。
大公司基本走到最后一轮,最后以不稳定告终。
而中小公司,基本上聊的还行,但是聊到薪资基本都是不了了之。
国内,海外,基本都有投递,但多数都是拒绝。
算是意料之内吧。
而意料之外的是,互联网上,基本没有人记得之前离职的事情了。
想想自己想法有时候还是挺天真的:
那天在 xx 局外,下着雨,坐在车里,想着,闹出这么大动静,以后怕是没有机会再在这个行业混了。
而事实是:充其量最多也就一点小浪花,哪怕我说了,也没几个人会记得。
只不过,确实也有公司,面试的时候只问技术,只问项目。
不关心你的 gap,不问你在某里为什么就待几个月,也不会在走完流程后告知稳定性不够。
我想,这便是我的柳暗花明了吧。
歪路探索
前端校招训练营
机缘巧合下,一个离职的猎头联系我,说可以出个前端校招冲刺课程,学生他来找。
而彼时也刚旅游回来,就做着试试看。
反正也面试,索性就当顺带复习了。
而事实是,这个训练营,着实有点卷。
虽然有猎头帮忙寻找客源,但是实际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懂的人不用教,不懂的人叫也叫不醒。
而我的想法,是从线上获客。
也是这个时候,才发现获客这个事情不太好做。
鱼皮,双越老师,都是名气很大,沉淀已久。
而我,输出虽然有,但是技术向太强,读者基本不是目标用户。
也进行了几篇文章的试水,反响一般。
短期内怕是很难做出成绩。
反而线下精准获客,可能是一条更好的路径(没有实践,仅供参考)。
这条路,以个位数的成交作罢。
鱼皮小号、敖丙儿子 ---- 拆解系列的收获
这是在前端校招训练营模仿的过程中发现的一条路径。
我做不好,那别人怎么做好的?
索性就一个一个拆解一把。
第一个自然是鱼皮了。
流量妥妥的有了,骂声居多:
"他算什么大佬,他是水货,韭菜皮,韭菜星球创始人"
而我,也收获了第一个外号:"鱼皮小号"

之后,敖丙,java3y,双越老师,
也顺利收获了第二个外号:"敖丙儿子"。

这个系列怎么说呢,在我们程序员这个群体并没什么竞争对手。
但是也并没有带来什么实际的收益。
反而在分析的过程中,产品,流量,知识付费的一些方法论。
马马虎虎算是学到点皮毛吧,后续有机会再分享。
做点产品试试看吧 ---- 今天你拉了么
独立开发者的三件套:记账,日记,TODO。
后知后觉,狠狠戳中。
今天你拉了么,就是一款记录拉粑粑的 TODO。
但也正是这款产品,也算是跟 AI 搭上边。
用户记录粑粑时间,我借助 AI 来进行预测。
核心就是提示器 + 格式化输出。现在来看就是洒洒水,当时还是觉得挺有趣的。
当然,除此之外,也尝试了几款 AI 搭边的产品,可以看 《当抠门程序员,遇到了免费 AI 大模型,我好像用 AI 赚到钱了? 》
整体下来,其实并没有折腾出来什么好的路径。
思路开拓不少,但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 0/5。
在副业发展上,还得练,就当给大家分享下失败的经验吧!
重回职场
其实再次回归职场,我的很多想法都发生了改变:
不再在意周末
学习自 周末长文肝王:小林 coding。
终究是给自己打工的,和公司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那么周末,周内,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也不是说周末不休息,只是不需要"报复性"的休息。
不需要在你想做点什么事情,仅仅因为是周末而觉得不应该做的时候不做。
不再着迷于技术
这一点,是来自于我的一些体验。
一个产品,开发只是一个环节。
idea,获客,流量 都是必不可少。
以前看到万事俱备,只差一个程序员,我会觉得瞎扯。
现在我会觉得,技术可能反而才是最廉价的。
高端的 app,往往只需要简单的技术。
尤其是现在 AI 加成,一个 1w 月薪的程序员,基本能完成以前 3w 左右的程序员的工作。
别一开始就什么高并发,长列表,什么这性能不好,那框架太 low。
先干,产品能不能活都是一个问题呢,你还在担心这个列表太长,渲染会卡顿?
疯狂清负债
再就业之后,我好像病了。
因为第一份工作在 51 信用卡,耳濡目染之下,我是一位有非常多信用卡的用户。
为了薅羊毛,我办了 n 张卡。
什么广发生活日,招行星期三,山姆返利。
买车了,我办一张车主卡。
去欧洲,我办一张欧元卡。
去日本,我办一张 JCB 卡。
机场贵宾厅,体检?羊毛搞起来。
对于信用卡这个糖衣炮弹,我往往是拿走糖衣,推出炮弹。
但是实际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终究还是掉进了"超前消费"这个陷阱里。
除此之外,房贷这个事情,哈哈,想必很多程序员都会经历。
买房时,这点月供,公积金就覆盖了,正愁公积金没办法取呢。
失业后,每个月啥也不干,几大千一两万就出去了。
从这个角度看,呼吸其实是收费的。
一个人生活成本才几千块钱,而房贷几大千就没了?
直到每次看账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
自己扣扣搜搜,一个 ps5,switch2,手机都不舍得换的几千块钱,都比不过一个月的房贷。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
几千块钱的小件扣扣搜搜,几万的房贷说背就背。
停掉几乎所有的信用卡,工资到手就转房贷,消费贷。
这就是我生的病:时不时的打开银行 app,还个几千几万的,就开心。
就叫"还银病"吧,我只是一个无情的工资路由器。
持续非技术向的"学习"
非技术向的学习。
有时候我们程序员会陷入一种自我提升的假象中:
新框架出来了,我去学习一下。
殊不知,学习新框架,新技术这项任务,是最容易带来自我提升错觉的事情。
我学了,我更厉害了。
但是,裁员可不是因为你技术不厉害,仅仅只是公司决策者的一句话。
模仿,思考,学习,看这个社会,别听别人说什么,而是多想想,别人没说什么。
就像我在这篇文章里,我是说了很多,但其实我没说的也很多。
最后
杀疯了,深夜放毒,偷袭,追热点。
试过了,这些可能并不是我擅长的输出路径。
深度思考后的产出,可能是一条更适合我的路径。
索性就这么做吧。
也非常感谢能读到这里的你。
最后,灯已熄,酒已尽,我的故事就到这里了。
下次,酒我备,希望可以听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