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t和GPT区别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和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都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但在设计目标、预训练任务和应用场景上有很大区别:


1. 架构方向性

  • BERT:双向编码器(Bidirectional)

    • 在 Transformer 的 Encoder 部分堆叠多层,将句子中所有位置同时看作上下文,能够从左右两侧同时获取语义信息。
  • GPT:单向解码器(Unidirectional)

    • 基于 Transformer 的 Decoder 部分,仅从左到右(或右到左,取决于实现)地顺序生成,对下一个 token 做预测,天然适合生成任务。

2. 预训练任务

模型 预训练任务 作用
BERT 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 随机 mask 输入中的若干 token,预测它们是什么;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 判断两句话是否相邻,增强句间理解。
GPT Autoregressive Language Modeling (ALM) 给定前文,预测下一个 token。

3. 模型角色

  • BERT:常作"Encoder"

    • 适合分类阅读理解序列标注等下游任务。
  • GPT:常作"Decoder"/纯语言生成

    • 更擅长文本生成对话系统续写补全等方向。

4. 输入输出形式

  • BERT

    • 输入:整段文本(可含[CLS] + 文本A + [SEP] + 文本B + [SEP])
    • 输出:每个位置的表示向量(也会用 [CLS] 作为整句表示)
  • GPT

    • 输入:前缀文本
    • 输出:下一个 token 分布,用于逐步生成新文本

5. 应用场景对比

场景类别 BERT 优势 GPT 优势
文本分类 直接用 [CLS] 向量 + 全连接层即可 需要在生成式接口上设计 prompt
问答/阅读理解 自然做双句匹配与 span 抽取 以生成形式回答,灵活但验证难度高
文本生成 需额外加 Decoder 或 Seq2Seq 架构 直接顺序生成,效果流畅
对话系统 通常做理解+检索式回复 生成式对话,能自主创造回复内容

6. 生态与发展

  • BERT 系列:RoBERTa、ALBERT、ELECTRA、DeBERTa......都在"Encoder"方向不断优化预训练策略和效率。
  • GPT 系列:GPT-2、GPT-3、GPT-4......不断扩大模型规模和上下文长度,更强的生成能力和开放域对话能力。

小结

  • BERT 强调"理解"(Understanding),以双向编码、Mask 预测为核心,擅长各类下游理解任务。
  • GPT 强调"生成"(Generation),以单向自回归预测为核心,擅长写作、对话、续写等生成式应用。
相关推荐
Y2003091616 分钟前
PyTorch 实现 CIFAR10 图像分类知识点总结
人工智能·pytorch·分类
ygy.白茶21 分钟前
基于 PyTorch 的模型测试与全局平均池化实践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凳子(刘博浩)23 分钟前
使用 PyTorch 实现 CIFAR-10 图像分类:从数据加载到模型训练全流程
人工智能·pytorch·分类
菜鸟‍28 分钟前
【论文笔记】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研究综述 和 基于深度学习的二分图像分割综述
论文阅读·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Juchecar33 分钟前
软件开发属于哪种创新:从0到1,还是从1到n?
人工智能
星川皆无恙34 分钟前
电商机器学习线性回归:基于 Python 电商数据爬虫可视化分析预测系统
大数据·人工智能·爬虫·python·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线性回归
阿里云大数据AI技术1 小时前
阿里云AI搜索年度发布:开启Agent时代,重构搜索新范式
人工智能·搜索引擎
博睿谷IT99_1 小时前
语言大模型(LLM)与自然语言处理(NLP)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
赴3351 小时前
LSTM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项目(一)构建词汇表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lstm
ai_moe1 小时前
大白话讲UniVLA
人工智能·具身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