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大模型的核心能力依赖于对图像与文本的精准语义关联,而这种关联的建立始于数据准备环节。基于物体检测、掩码生成等技术的介入,数据准备流程最终会产出结构化的标注数据,为模型提供"视觉-文本"细粒度对齐的学习样本。
一、数据准备的核心流程:从原始素材到关联标注
数据准备的目标是将零散的图像与文本转化为包含"实体-位置-语义"关联的训练素材,核心流程围绕"检测-解析-对齐-校验"展开。
1. 原始数据筛选:聚焦"有效图文对"
首先从公开数据集(如COCO、Flickr30K)或合规采集的素材中筛选基础<图像,文本>二元组。这些原始数据需满足"模态相关"------例如"一只戴项圈的猫坐在沙发上"的文本需对应包含猫、沙发的图像。同时通过简单清洗剔除低质样本:图像需清晰(分辨率不低于256×256),文本需无乱码、无冗余(避免与图像无关的描述)。
2. 物体检测与掩码生成:定位图像中的"实体"
为实现细粒度对齐,需通过技术手段标记图像中实体的空间位置:
- 物体检测:用预训练模型(如YOLO、Faster R-CNN)识别图像中的实体(如"猫""沙发"),输出边界框(bbox,以[x1,y1,x2,y2]坐标表示实体在图像中的矩形范围);
- 语义分割:用分割模型(如Mask R-CNN)生成掩码(mask)------与图像同尺寸的二值图,其中"1"标记实体像素区域,"0"标记背景,精准勾勒实体轮廓(如猫的毛发边缘、沙发的褶皱)。
这一步的产出是"图像+实体位置信息",为后续关联文本奠定基础。
3. 文本-实体解析:提取文本中的"语义锚点"
针对图文对中的文本,通过NLP工具(如分词、实体识别模型)拆解出与图像实体对应的语义单元:
- 从文本中提取实体词(如"猫""沙发");
- 提取实体属性(如"戴项圈"描述猫的特征);
- 提取实体关系(如"坐在...上"描述猫与沙发的空间关系)。
例如,文本"一只戴项圈的猫坐在沙发上"可解析为:实体"猫"(属性"戴项圈")、实体"沙发",关系"坐在...上"。
4. 跨模态对齐:绑定"视觉实体"与"文本语义"
将图像端的实体位置信息与文本端的语义解析结果关联,形成结构化元组:
- 三元组 :
<图像,实体,文本片段>,如<图片1,猫,"一只戴项圈的猫">,实现"图像实体-文本描述"的基础绑定; - 四元组 :在三元组基础上加入空间信息,如
<图像,实体,文本片段,边界框>或<图像,实体,文本片段,掩码>,例如<图片1,猫,"一只戴项圈的猫",[50,80,200,300]>(边界框)或<图片1,猫,"一只戴项圈的猫",mask_cat.png>(掩码路径)。
对于包含关系的场景,还可扩展为多元组,如<图像,猫,沙发,"坐在...上",猫的掩码,沙发的掩码,文本描述>,实现实体关系的跨模态绑定。
5. 数据校验:过滤"错配样本"
由于自动检测或解析可能存在误差(如将"狗"误检为"猫"),需通过校验剔除错配数据:
- 用CLIP等预训练模型计算"图像实体区域特征"与"对应文本片段特征"的相似度,过滤相似度低于阈值的样本;
- 人工抽查修正明显错误(如掩码与实体类别不符),确保元组的准确性。
二、最终成果:支撑模型训练的结构化标注数据
数据准备的最终产出是一套整合了图像、文本、实体空间信息与语义关联的结构化资产,具体形态包括:
1. 三元组与四元组数据集
以表格或列表形式存储的基础关联数据,例如:
| 图像ID | 实体 | 文本片段 | 边界框(可选) | 掩码路径(可选) |
|---|---|---|---|---|
| img_001 | 猫 | 一只戴项圈的猫 | [50,80,200,300] | masks/cat_001.png |
| img_001 | 沙发 | 沙发 | [10,300,400,500] | masks/sofa_001.png |
2. 标准化标注文件
以JSON等格式存储的工程化数据,包含模型训练所需的全部信息,例如COCO风格的标注:
json
{
"image_id": "img_001",
"image_path": "images/img_001.jpg",
"text": "一只戴项圈的猫坐在沙发上",
"entities": [
{
"category": "猫",
"bbox": [50,80,200,300],
"mask": "masks/cat_001.png",
"text_span": "一只戴项圈的猫",
"attributes": ["戴项圈"]
},
{
"category": "沙发",
"bbox": [10,300,400,500],
"mask": "masks/sofa_001.png",
"text_span": "沙发"
}
],
"relations": [
{"subject": "猫", "predicate": "坐在", "object": "沙发"}
]
}
3. 模型训练用"模态对齐样本"
经过预处理(如图像Resize、文本分词、掩码矩阵化)后,可直接输入模型的样本,包含:
- 图像张量(预处理后的像素数据);
- 文本Token序列(文本转化的数字编码);
- 对齐约束信号(如"文本中'猫'对应的图像掩码区域")。
这些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模型提供"视觉空间信息"与"文本语义信息"的精准映射,引导模型在训练中学习"哪个词对应图像的哪个区域",最终实现细粒度的跨模态理解(如根据文本"猫的项圈"定位图像中项圈的位置),为文生图、图像描述等任务提供能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