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制程变化

文章目录

芯片制程的发展历程

早期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产业刚刚崭露头角,芯片制程处于起步阶段,制程尺寸约为10微米 (1毫米=103微米)。在那个时期,通过光刻等基础技术,科学家们尝试将简单的电路集成在半导体材料上。虽然此时的芯片十分粗糙,每个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少得可怜,但这一探索为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人类正式开启了芯片制造的征程。

微米级时代(70年代)

进入70年代,芯片制程迎来了重要突破,制程尺寸从5微米逐渐缩小。这一变化带来了芯片性能的显著提升,运算速度大幅加快,同时功耗也明显降低,发热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在光刻技术方面,从最初的接触式曝光发展到投影式曝光。接触式曝光存在明显缺陷,光刻过程中光罩与光刻胶直接接触,容易造成光罩损伤和光刻精度下降,而投影式曝光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瓶颈问题,为芯片制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亚微米级时代(80年代 - 90年代)

1987年,IBM研发出1微米 制程技术,标志着芯片制造进入亚微米级时代。在此阶段,芯片性能再次实现飞跃,功耗进一步降低。研发的重点聚焦在缩短曝光时间和提高产率上,通过不断优化光刻工艺和设备,行业逐步攻克了这些难题。到了90年代,芯片制程迈入深亚微米级,尺寸缩小到0.5微米甚至0.35微米。为了应对更小尺寸带来的挑战,业界采用低K材料和铜互连技术。低K材料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能够降低电容耦合;铜互连技术则相比传统的铝互连,电阻更低,二者结合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推动芯片性能进一步提升。

纳米级制程时代来临(21世纪至今)

2007年,Intel研发出45纳米 (1微米=103纳米)制程技术,自此芯片制造正式迈入纳米级制程时代。此后,制程尺寸不断缩小,如今已达到5纳米甚至更小。纳米级制程的出现,使得芯片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极小的芯片面积上,能够集成数以亿计的晶体管,运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呈指数级增长。对于移动设备而言,更低的功耗意味着更长的续航时间;对于数据中心,降低的功耗则大幅削减了运营成本。

在这一阶段,光刻技术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从传统光刻发展到极紫外(EUV)光刻技术,EUV光刻技术突破了传统光刻光源波长和分辨率的限制,能够实现更小尺寸的芯片制造。然而,EUV光刻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如光源功率不足、掩膜制造难度大、光刻胶选择有限等。目前,全球仅有荷兰ASML公司能够生产先进的EUV光刻机,这也凸显了该技术的超高难度和技术垄断性。

当下全球主要厂商制程工艺进展

在当今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厂商处于领先地位。

  • 台积电 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在先进制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5纳米 制程方面,台积电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并向3纳米制程进军,其良率不断提升,为众多高端芯片设计公司提供代工服务。
  • 三星 作为台积电的有力竞争对手,在芯片制程研发上也不遗余力,同样实现了5纳米 制程的量产,并在3纳米制程上取得重要突破,采用了不同于台积电的GAA技术,展现出独特的技术优势。
  • 英特尔 作为传统芯片巨头,虽然在先进制程的推进上曾遭遇挫折,但也在积极追赶,其7纳米制程技术不断优化,计划推出更先进的制程工艺,试图重新夺回在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芯片制程的核心工艺与关键技术

光刻、蚀刻等基础工艺
光刻技术

光刻技术堪称芯片制造中最为复杂且关键的工艺,不仅耗时久,成本也占据芯片制造总成本的很大比例。其原理是利用光刻机,通过光罩将电路图案投射到涂有光刻胶的硅片上,经过曝光、显影等步骤,在硅片上形成所需的电路图案。随着芯片制程尺寸不断缩小,对光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光刻技术受限于光源波长,在制造更小尺寸芯片时面临分辨率不足的难题。而EUV光刻技术采用极紫外光作为光源,波长更短,能够实现更高的分辨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光源功率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掩膜制造工艺复杂,光刻胶也需要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这些都是目前的技术壁垒。

蚀刻工艺

蚀刻工艺与光刻技术紧密相连,是芯片制造中的图形化处理关键环节。湿蚀刻是早期常用的蚀刻方法,它利用腐蚀性液体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去除不需要的部分,常用于特征尺寸较大的器件制造或清洗环节。但湿蚀刻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即对材料各个方向的腐蚀速度相同,容易导致蚀刻后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差异。干蚀刻则利用等离子体与材料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去除材料,它具有各向异性的优势,能够精确控制蚀刻方向和深度,是亚微米尺寸下刻蚀器件的主要方法,在现代芯片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湿法制程

湿法制程在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涵盖清洗、刻蚀、掺杂等多个重要环节。在清洗环节,通过湿化学方法去除硅片表面的杂质、污染物和金属离子,确保芯片制造的洁净环境;在刻蚀环节,湿蚀刻可用于特定材料和结构的加工;掺杂过程中,利用湿法工艺将杂质原子引入硅片,改变半导体的电学性能。

关键技术瓶颈与突破

随着芯片制程尺寸不断逼近物理极限,制造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量子效应逐渐显现,电子会更容易发生量子隧穿,穿过原本无法逾越的势垒,导致漏电现象严重,芯片的功耗大幅增加,性能急剧下降。同时,更小的制程尺寸使得芯片内部的热量更加集中,散热问题也成为制约芯片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突破这些技术瓶颈,业界不断探索创新。在材料应用方面,引入高K介质材料替代传统的二氧化硅,高K材料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能够有效抑制漏电现象。在结构设计上,从传统的平面晶体管结构发展到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GAA(环绕栅极晶体管)等新型结构。FinFET通过将晶体管的沟道立体化,增加了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GAA结构则进一步提高了栅极控制性能,有效降低了功耗和漏电。此外,多重曝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通过多次曝光和蚀刻,实现更小尺寸的电路图案,为芯片制程的进一步缩小提供了可能。

异构集成、3D芯片堆叠、存算一体等新型架构和工艺正成为芯片制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异构集成技术将不同功能的芯片(如CPU、GPU、AI芯片等)通过先进封装技术集成在一起,充分发挥各个芯片的优势,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3D芯片堆叠技术则是将多个芯片在垂直方向上堆叠起来,缩短了芯片之间的互连距离,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集成度,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和存储领域。存算一体架构打破了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中存储和计算分离的模式,将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集成在一起,减少了数据在存储和计算之间传输的时间和功耗,为人工智能等对数据处理速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大幅提升芯片的计算效率。

量子计算虽然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将对传统芯片技术产生颠覆性影响。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进行计算,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未来可能催生全新的芯片架构和制造技术。

芯片制程变小的性能提升和功耗降低
  1. 性能提升的技术原因
    • 晶体管集成度增加:制程变小使晶体管物理尺寸减小,相同芯片面积可容纳更多晶体管,能集成更多逻辑门电路,构建更强大运算单元与缓存系统,还可优化架构实现并行处理,提升数据处理与运算能力。
    • 信号传输速度加快:制程缩小让晶体管间距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变短,电阻和电容效应降低,延迟减少。同时,新材料(如铜互连)和新工艺应用降低传输损耗,精细电路设计减少干扰,保证信号完整性,加快传输速度。
    • 时钟频率提高:晶体管尺寸缩小致使栅极电容减小,电容充放电时间缩短,开关速度变快,芯片得以在更短时间完成运算,支持更高时钟频率运行,提升运算速度。
  2. 功耗降低的技术原因
    • 晶体管尺寸与电容效应:晶体管尺寸减小使栅极电容降低,依据电容能量公式,在电压不变时,电容减小使开关操作中充电和放电消耗的能量减少,降低芯片动态功耗。
    • 电压缩放效应:制程变小允许降低晶体管工作电压,由功耗计算公式可知,功耗与电压平方成正比,电压降低可大幅降低功耗,且能通过优化设计在降电压时保证一定性能。
    • 漏电流控制优化:采用高K介质材料抑制量子隧穿效应减少漏电流,改进晶体管结构(如FinFET、GAA)增强栅极对沟道控制,先进制程精确控制掺杂,降低芯片静态功耗。

芯片制程定义的变化

从传统意义上讲,芯片制程中的"几纳米"原本清晰地指代芯片上晶体管栅极的最小线宽,是衡量芯片制造工艺先进程度的关键指标,数值越小,代表单位面积内可集成的晶体管越多,芯片性能通常越强,功耗通常越低。

然而,随着芯片制程技术不断逼近物理极限,情况变得复杂起来。自1997年起,基于纳米的传统制程节点命名方法,逐渐不再与晶体管实际的栅极长度严格对应。以英特尔为例,其制程工艺的命名变更就反映了这一趋势,从"纳米"进入"埃米"时代,10纳米Enhanced SuperFin更名为"Intel 7"、Intel 7纳米更名为"Intel 4"等。这是因为当制程尺寸不断缩小,特别是进入10纳米以内,原子尺度的限制愈发凸显,一颗原子大小约为0.1纳米,即便"较大"的10纳米工艺,也仅有不到100颗原子的宽度。继续单纯依靠缩小晶体管栅极线宽来提升性能变得极为困难,量子效应等问题接踵而至,如电子更容易发生量子隧穿导致漏电严重,芯片功耗大幅增加、性能急剧下降。

在此背景下,各大厂商对芯片制程的定义融入了更多综合考量因素。制程的进步不再仅仅依赖于晶体管尺寸的缩小,还包括新型架构设计、材料创新、制造工艺优化等多方面协同作用。例如,英特尔在其20A制程工艺技术中采用RibbonFET(对Gate All Around晶体管的实现)和PowerVia(业界首个背面电能传输网络)两大突破性技术,通过改变晶体管架构和电能传输方式提升性能与能效,而非仅聚焦于晶体管栅极线宽的缩小;台积电在推进制程技术时,除了改进光刻等基础工艺,还通过SoW - X晶圆级封装方案将计算性能提升40倍。这种情况下,制程的"数字"更多是代表着厂商在综合技术实力提升后,对芯片整体性能、功耗、集成度等多方面优化成果的一种标识,与早期单纯以晶体管栅极线宽定义的制程概念有了本质区别

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领先厂商的实际数据来看:

厂商 工艺名称 实际晶体管关键尺寸(栅极长度) 技术特点及数据依据
台积电 7nm 约22~33nm 采用FinFET结构,N7工艺栅极长度22nm,N7+引入EUV后优化至33nm
台积电 5nm 约18~27nm N5工艺栅极长度18~20nm,N4P版本通过架构优化进一步缩小至27nm
台积电 3nm 约16~23nm N3工艺栅极长度23nm,N3E版本采用GAA结构后降至16nm
三星 5nm 约28~34nm SF5工艺栅极长度28~34nm,晶体管密度仅1.27亿/mm²
三星 3nm GAA 约15~20nm 采用全环绕栅极(GAA)结构,栅极长度15~20nm,密度1.7亿/mm²
英特尔 Intel 7 约37nm 原10nm Enhanced SuperFin,栅极长度37nm,密度1.8亿/mm²
英特尔 Intel 4 约30nm 原7nm工艺,栅极长度30nm,密度1.8亿/mm²
英特尔 Intel 3 约23nm 原5nm工艺,栅极长度23nm,密度3亿/mm²
英特尔 Intel 20A 约18nm 采用RibbonFET(GAA结构),栅极长度18nm,密度5.2亿/mm²

现在 "5nm"是一个工艺节点的代号,而不是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5nm"性能和参数可能完全不同:

特性 台积电5nm(N5) 三星5nm(SF5) 英特尔Intel 4(原7nm)
晶体管密度 1.73亿/mm² 1.27亿/mm² 1.8亿/mm²
制造成本 高(晶圆单价约1.8万美元) 较低(但良率仅60-70%) 较高(EUV层数达四层)
EUV光刻层数 20层以上 5-10层 4层
功耗优化 同性能下功耗降低30% 同性能下功耗高15-20% 同性能下功耗降低40%
代表客户 苹果A14/A15、英伟达H100 高通骁龙8 Gen1(部分订单回流台积电) 酷睿12代/13代桌面处理器
相关推荐
数字IC那些事儿1 天前
DDR5与DDR4差异
芯片·ddr·内存控制器
算家计算4 天前
英伟达谷歌打响“太空算力争夺战”,下一战场竟是星辰大海?
人工智能·芯片·资讯
芯片智造8 天前
芯片制造上通常使用SOI衬底制造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硅晶圆
芯片智造9 天前
在半导体制造中刻蚀工序如何选择?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各有什么利弊?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湿法刻蚀
算家计算11 天前
英伟达亮出最强AI芯片!性能暴增3倍,算力竞赛迎来新节点
人工智能·nvidia·芯片
切糕师学AI12 天前
MCU的时钟系统
嵌入式硬件·mcu·芯片
芯片智造24 天前
在半导体制造中硅片的尺寸与其厚度有什么关系呢?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硅片
芯片智造24 天前
在半导体制造中什么是晶圆退火工艺?
经验分享·芯片·半导体·晶圆退火
FIN66681 个月前
昂瑞微冲刺科创板:创新驱动,引领射频芯片国产化新征程
前端·安全·前端框架·信息与通信·芯片
FIN66681 个月前
昂瑞微:引领射频前端国产化浪潮,铸就5G时代核心竞争力
前端·人工智能·科技·5g·芯片·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