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nel K-means:让K-means在非线性空间“大显身手”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CSDN技术分享博客😃。在之前的几篇博客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多种K-means的优化算法,从基础的K-means算法,到Canopy + K-means算法、K-means++算法、二分K-means,再到ISODATA算法,每一种算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今天,我们要介绍一种更为强大的K-means优化算法------Kernel K-means,它能让K-means在非线性数据空间中也能发挥出色的性能👏。

📚 回顾与关联

在开始介绍Kernel K-means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前提到的几种算法:

而Kernel K-means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K-means进行优化,它通过引入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使得原本在低维空间中线性不可分的数据在高维空间中变得线性可分,从而提高了K-means的聚类性能🎉。

💡 Kernel K-means算法原理

Kernel K-means的核心思想是将原始数据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函数𝜙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然后在高维空间中进行K-means聚类。由于直接在高维空间中进行计算可能会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引入核函数来简化计算。核函数𝑘(𝑥,𝑦)定义为𝑘(𝑥,𝑦)=𝜙(𝑥)𝑇𝜙(𝑦),它可以在不知道映射函数𝜙具体形式的情况下,计算两个数据点在高维空间中的内积。

📈 算法步骤

  1. 初始化:随机选择𝑘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𝑐₁,𝑐₂,...,𝑐ₖ。
  2. 分配数据点 :对于每个数据点𝑥ᵢ,计算它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使用核函数计算),并将其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对应的簇中。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d(xi,cj)=k(xi,xi)−2k(xi,cj)+k(cj,cj)
  3. 更新聚类中心 :对于每个簇,计算该簇中所有数据点在高维特征空间中的均值(通过核函数表示),并将其作为新的聚类中心。新的聚类中心𝑐ⱼ的计算公式为:
    cj=nj1∑xi∈Cjϕ(xi)
    其中,𝑛ⱼ是簇𝐶ⱼ中数据点的数量。由于直接计算𝜙(𝑥ᵢ)比较困难,我们通常使用核函数来表示聚类中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 优缺点

优点

  • 处理非线性数据:能够处理在低维空间中线性不可分的数据,提高了聚类的准确性。
  • 无需显式映射:通过核函数避免了显式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简化了计算。

缺点

  • 计算复杂度高:核函数的计算和存储需要消耗较多的计算资源和内存。
  • 核函数选择困难:不同的核函数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分布,选择合适的核函数需要一定的经验和实验。

🌐 适用场景

  • 图像分割:图像数据通常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结构,Kernel K-means可以有效地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颜色/纹理分布不均匀的图像。
python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SpectralClustering  # 基于核方法的变种
model = SpectralClustering(n_clusters=3, affinity='rbf', gamma=0.01)
labels = model.fit_predict(pixel_features)
  • 文本聚类:文本数据在高维空间中往往呈现非线性分布,Kernel K-means可以提高文本聚类的效果。如客户细分
python 复制代码
# 使用RBF核的Kernel K-means实现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FunctionTransformer

# 核变换管道
pipeline = make_pipeline(
    FunctionTransformer(rbf_kernel, kw_args={'gamma': 0.1}),
    KMeans(n_clusters=5, init='k-means++')
)
pipeline.fit(customer_behavior_data)
  •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表达数据分析等生物信息学领域,数据通常具有非线性特征,Kernel K-means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 场景示例代码

下面我们使用Python的scikit-learn库来实现Kernel K-means算法,并对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数据集进行聚类。卫星数据聚类案例:

python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ircle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SpectralClustering  # 核聚类实现

# 生成卫星数据
X, labels = make_circles(n_samples=1000, noise=0.05, factor=0.5)

# 传统K-means(对比实验)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2)
kmeans_labels = kmeans.fit_predict(X)

# 核聚类(RBF核)
kernel_kmeans = SpectralClustering(
    n_clusters=2, 
    affinity='rbf',
    gamma=25,  # 控制核宽度
    assign_labels='kmeans'
)
kernel_labels = kernel_kmeans.fit_predict(X)

# 可视化
fig, ax = plt.subplots(1, 2, figsize=(12, 5))
ax[0].scatter(X[:,0], X[:,1], c=kmeans_labels, cmap='viridis')
ax[0].set_title('传统K-means聚类结果')
ax[1].scatter(X[:,0], X[:,1], c=kernel_labels, cmap='viridis')
ax[1].set_title('Kernel K-means聚类结果')
plt.savefig('comparison.png', dpi=300)
plt.show()

运行结果:

关键参数解析​​:

  • affinity:核函数类型(可选'rbf'、'poly'等)
  • gamma:RBF核宽度参数,控制样本影响力范围
  • n_clusters:预设的簇数量

📝总结

1、什么时候不该使用Kernel K-means?

尽管该算法强大,但以下场景需​​谨慎选择​​:

  1. ​数据量 > 10万条​:考虑Mini-Batch K-means
  2. ​高维稀疏数据​:如文本向量,线性方法更合适
  3. ​严格实时系统​:核矩阵计算可能成为瓶颈
  4. ​硬件资源有限​:内存不足时无法存储核矩阵

2、与前序优化算法的对比分析

算法 核心创新 处理非线性 时间复杂度 适合数据规模
​K-means​ 基础迭代 O(n) 大规模
​K-means++​ 智能初始化 O(n) 大规模
​二分K-means​ 层次分裂 O(n log n) 中大规模
​ISODATA​ 动态簇数 O(n²) 中规模
​Canopy+K-means​ 预聚类 ⚠️部分 O(n) 超大规模
​Kernel K-means​ 核方法 O(n²) 中小规模

时间复杂度符号解读:

符号 含义 实例说明
​O(n)​ 计算时间与数据量 n 成​​线性关系​ 数据量翻倍 → 计算时间翻倍
​O(n log n)​ 计算时间介于线性与平方之间,效率较高 数据量翻倍 → 时间增为 ~2.3倍 (log₂10≈3.3)
​O(n²)​ 计算时间与数据量 n 成​​平方关系​ 数据量翻倍 → 计算时间增为 ​​4倍​

📢 预告

在下一篇博客中,我们将介绍另一种K-means的优化算法------Mini-batch K-Means。它通过使用小批量的数据来进行迭代更新,大大提高了K-means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计算效率🚀。敬请期待!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推荐
IT_陈寒1 小时前
React 18实战:7个被低估的Hooks技巧让你的开发效率提升50%
前端·人工智能·后端
数据智能老司机2 小时前
精通 Python 设计模式——分布式系统模式
python·设计模式·架构
逛逛GitHub2 小时前
飞书多维表“独立”了!功能强大的超出想象。
人工智能·github·产品
机器之心2 小时前
刚刚,DeepSeek-R1论文登上Nature封面,通讯作者梁文锋
人工智能·openai
数据智能老司机3 小时前
精通 Python 设计模式——并发与异步模式
python·设计模式·编程语言
数据智能老司机3 小时前
精通 Python 设计模式——测试模式
python·设计模式·架构
数据智能老司机3 小时前
精通 Python 设计模式——性能模式
python·设计模式·架构
c8i3 小时前
drf初步梳理
python·django
每日AI新事件3 小时前
python的异步函数
python
这里有鱼汤4 小时前
miniQMT下载历史行情数据太慢怎么办?一招提速10倍!
前端·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