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哥。
2年前,我看过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这场跨越五千里的"鲜果速递",本质上是一场高难度的项目管理实践。 从需求确认到方案落地,从资源调配到风险应对,李善德的每一步抉择都能看出现代项目管理的影子。
前段时间,影视化的《长安的荔枝》更是以更具象的镜头语言,将这场"鲜果速递"的惊险与智慧呈现在观众眼前。
剧中不仅还原了李善德测算转运损耗的精密计算、与各方势力周旋的职场博弈,更通过荔枝从枝头到宫廷的全过程,将项目管理中"时间、成本、质量"三大核心要素的博弈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想带大家一起从《长安的荔枝》看项目管理。此外,如果您的团队也遇到了管理问题,可备注【管理咨询】了解"系统化工具+实战案例+落地辅导",让管理不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一、启动阶段:什么是"新鲜荔枝"?
贵妃"嗜荔枝,然岭南距长安五千里,途路险远,荔枝易腐"的需求,在李林甫口中被简化为"十日而到长安"的指令。
这其中藏着三大矛盾点:
- 鲜果保质期与运输时长的时间矛盾;
- 山地丘陵与驿站布局的地理矛盾;
- 宫廷需求与基层执行的资源矛盾。
李善德接手项目时,首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需求模糊化:"新鲜"的标准是什么?是果肉不腐、色泽不变,还是香气尚存?这种模糊性需求就是甲方曾说过的"我要高端大气"一样抽象。
他的破局之道在于实地勘察与数据测算:带着罗盘丈量路线,以竹篾模拟荔枝筐的透气结构,用不同容器测试荔枝在运输中的变质速度。
当他发现"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时,实际上完成了项目管理中的需求拆分:将"用户需求(吃到新鲜的荔枝)"转化为"荔枝从摘下到食用不超过三日"的量化标准,再基于该标准拆解具体的"研发需求"。
这正是项目启动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二、规划阶段:如何三日到长安?
李善德的转运方案迭代史,堪称古代版的WBS(工作分解结构)实践。
陆路快马加鞭的初始方案被否决,因马匹颠簸会加速果肉变质。而水路漕运看似平稳,却受河道水位限制导致周期不可控。
最终他将全程拆解为三个关键节点:
- 岭南摘果后的预处理;
- 梅关古道的陆路接力;
- 长江水系的水路恒温运输。
每个节点再细分具体动作,比如用岭南竹筒密封荔枝、在驿站设置冰水保鲜池、训练专人掌握"七步装筐法"。

资源调配的博弈则更显智慧。他利用杨国忠的"金龟符"借调驿卒马匹,以"转运损耗率每降低1%,驿站考核加一分"的激励机制撬动基层资源,甚至说服岭南经略使提供军用快船。
这不就是现代项目经理在跨部门协作中,用KPI挂钩、高层授权、资源置换等手段突破组织壁垒吗?
三、执行阶段: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
荔枝转运的执行过程,更是体现了对质量控制的极致追求。他基于现场观察所做的动态调整,我们不难看出敏捷开发的原生雏形------摒弃僵化的预设流程,以目标为锚点实施迭代式策略演进。
李善德发现,竹筒密封虽能延缓氧化,但荔枝呼吸产生的水汽会加速霉变,于是改良出"双层竹筐+箬叶隔层+冰屑打底"的包装结构;为测试不同运输工具的损耗率,他同时派出三队人马:一队骑马、一队乘船、一队用独轮车推行,以实时数据修正方案。
更关键的是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当梅雨季节导致陆路泥泞时,他临时启用备用方案:雇佣岭南土著开凿山路,以"人背肩扛"的方式缩短山地运输时间;发现冰水保鲜池的冰块供应不足,便创造性地将驿站附近的深井水引入池内,利用地下水恒温特性替代冰块。
这种"观察-反馈-迭代"的闭环运作,与敏捷开发中"持续集成、快速响应变化"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本质上都是通过短周期的适应性调整,在动态环境中确保目标达成。

四、收尾阶段:荔枝到长安就结束了吗?
荔枝成功送达长安后,项目并未随贵妃的笑颜结束。李善德在庆功宴上看到满桌浪费的荔枝壳,突然意识到**"一骑红尘"背后的民生代价** :为运送两筐荔枝,耗费了二十匹驿马、三十名驿卒,沿途驿站的正常公务被迫停滞。
这看似成功的项目,悄然开启了唐朝版项目后评价机制。他不再局限于关注"荔枝新鲜送达"这一单一目标是否达成,更开始审视项目对资源、民生的长远影响。
对我而言,《长安的荔枝》最打动人的便是李善德作为基层执行者的觉醒。他在数字测算中融入对民生的体察,在流程优化中坚守对规则的敬畏。
当杨国忠要求扩大转运规模时,他直言**"若按此规模,岭南百姓恐无荔枝可食"** ,这种将人文关怀注入项目管理的自觉,恰恰也是作为项目管理者该有的态度。
当 "满足贵妃需求"与"不扰民、不损政"冲突时,他最终拒绝了朝廷的封赏,选择归田务农,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项目价值的重新定义。
真正的项目价值从不应以损耗民生为代价,而应是在目标达成与社会责任间寻得平衡。
从岭南荔枝林到长安宫阙,五千里路丈量的不仅是空间距离,更是一个项目管理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认知跃迁。

看完电视剧,我就在想,李善德最初的手忙脚乱和我早年盯项目时的状态太像:信息不同步、进度追不紧,光确认细节就耗掉大半精力,还总出疏漏。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项目管理工具的的确确帮了我们很多忙,信息实时同步、进度清晰可追,确认细节不再耗时,疏漏也少了很多。
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就有像禅道等合适的统筹工具,想来李善德也会省事很多。任务分配、进度更新、风险预警一目了然,数据透明了,或许能少些奔波里的措手不及。
所以,好工具理顺的不只是进度,更能把精力从琐碎中解放,让做事少些慌乱,多份从容。
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帮助到你,也欢迎给我留言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