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传》读书笔记与摘要

目录

一、北宋政治环境:与士大夫治天下

二、范仲淹主动"毛遂自荐"

三、范仲淹作《灵乌赋》

四、范仲淹的军事能力------西夏崛起:宋朝西北告急

五、手书《伯夷颂》​:知识分子的楷模


一、北宋政治环境:与士大夫治天下

唐朝的教训:皇帝或信任亲近内臣,或依靠同姓宗亲,或仗恃外姓国戚,或依赖武人集团,中央权力机构中分别出现宦官、宗室、后妃或外戚、武人擅权的局面。

北宋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兴衰盛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宋代帝王对这几种政治势力采取极力抑制的方针策略。这种抑制的结果,就造成了文人士大夫势力的一枝独秀。因此,宋代统治者做出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 。这种认识使他们坚信士大夫阶层的绝对可靠性,++这个政治群体只能依附皇室,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皇帝信任这个阶层,因为权力可以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

士大夫的主要组成成分来自科举考试,​《宋史·宰辅表》列宋宰相133名,科举出身者高达123名,占92%。通过科举取士,帝王也有意识地让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进入仕途后,这些来自下层的知识分子也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主体部分。布衣卿相的仕宦经历决定了他们对赵宋王朝的耿耿忠心,对皇室的依附性极强。他们一旦被罢免,就不再对朝政发挥影响,如果不是皇帝对老臣的恩惠,他们甚至在朝廷中不会留下太多的政治根基。

"以文抑武"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在宋代培养起一种轻视武人的观念。宋代统治者改革科举制度,拓宽文人的发展道路。录取名额大量增加,宋真宗时一次录取竟达1638人之多。宋仁宗时规定一次录取以400人为限,并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均为"天子门生"​,荣耀无比。若进士及第,即释褐授官,升迁极快。

++宋代第三位皇帝真宗还作《劝学文》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古文真宝》卷首)​。 例如,宋代统治者所依赖的是位于权力核心的中枢大臣,因此这些大臣的俸禄十分丰厚,为官收入名目繁多,有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加俸(包括职钱、傔人、衣粮、傔人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各种添支及爵勋供给)​,职田等。所以,清人赵翼有"宋制禄之厚"​、​"恩逮于百官惟恐其不足"之说。++

注: 北宋相信布衣卿相的仕宦,重文轻武,不轻易杀文臣。事实上,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时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极端情况下, 北宋宁愿让外族对自己形成威胁(因为自己军事力量不行),也不愿内部人对自己形成威胁(大臣都是文臣,武将被压制)

注:在帝王的有意识抑制之下,北宋初期的达官贵族的子弟甚至都不敢参加科举考试。

二、范仲淹主动"毛遂自荐"

背景:范仲淹入仕十年,都是在京城以外任职,官职低微,这就限制了范仲淹的政治视野

1、 范仲淹并不满足于具体的事功,始终关心朝政大局,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国计民生问题。乾兴元年(1022)十二月,范仲淹给枢密副使张知白写信,申明自己有"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上张右丞书》​)​,希望能够得到张知白的教诲。

2、天圣三年(1025)四月二十日,++范仲淹作《奏上时务书》​,上书皇太后、皇帝两宫++,陈述自己的政治变革思想。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

注:范仲淹"庆历新政"的部分内容萌芽于此,如明黜陟、抑侥幸、择官长、修武备等等。

三、范仲淹作《灵乌赋》

范仲淹因为上《百官图》被贬。友人梅尧臣作《灵乌赋》寄赠,以灵乌相喻,说:​"乌兮,事将乖而献忠,人反谓尔多凶。​"替范仲淹抱不平之余,劝说道:​"结尔舌兮钤尔喙,尔饮啄兮尔自遂。​"

范仲淹作《灵乌赋》回答,表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无所畏惧态度,这也是范仲淹立朝为官的一生准则。文中引为榜样的就是孔子和孟子,云:​"君不见仲尼之云兮,'予欲无言'。累累四方,曾不得而已鸣焉。又不见孟轲之志兮,养其浩然之气。​"

注: 朝廷有人污蔑范仲淹是朋党

四、范仲淹的军事能力------西夏崛起:宋朝西北告急

1、 西夏的情况

党项拓跋部经过20多年与宋朝之间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慢慢站稳脚跟。最终拓跋贵族李继迁攻陷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以此作为夏国都城。后其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继位后,即上表归顺宋朝。宋廷也急于从西北边疆的战争中摆脱出来,欣然接受李德明的归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其为西平王,授定难军节度使。而且,每年赐给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李德明同时接受辽国的册封,为大夏国王,在宋辽之间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西夏,在与宋朝议和的前提下,悄悄兼并土地,扩张势力。

注: 很费解,李德明归顺宋朝,为什么宋朝反而向其纳贡?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德明去世,元昊继承西夏国王位,他不愿意继续臣属宋廷,经过数年的周密准备,宝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国号大夏。在这期间,西夏国力迅速强大,开始了一系列扩张领土、张扬国势的对外战争,西夏与北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爆发。

2、北宋的军事力量

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和边塞防卫的松弛。以北宋与西夏的接壤边境为例,宋朝军队的军事训练荒废已久,将军与士兵安享朝廷的奉养,​"饱于衣食"​,却连基本的军事素养都不具备。有的将士,甚至不能披戴盔甲、上马奔驰。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以来,元昊一直在宋、夏边境发动小规模的尝试性的军事进攻,以了解北宋的军事部署和军队实力,寻求大规模军事活动的战机。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终于发起了对鄜延帅府地延州方面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史称"三川口之战"​。西夏军队围困延州七日七夜,因大雪而撤军,延州得以幸存。

3、范仲淹涉军权

三川口战役后,中书和枢密院二府应对战败负最终领导责任,最高长官被集体罢免。西北主帅范雍被降职,另调韩琦等人主持前线防务。陕西安抚使韩琦上任后,推荐了朝廷推荐大自己19岁的范仲淹。 52岁的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之职,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未到任即改任陕西都转运使,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注: 文臣有军事才能,实属不易。 后面明朝的王阳明也是文臣带兵。

范仲淹接到任命后,调查前线形势,视野并不局限于后勤财政方面,从整局观念出发,五月迅即向朝廷提出应对西夏战争的战略方针。范仲淹分析说:沿边城寨经过最近系列战事,备战程度已经达到五七分,而关中依然十分空虚。如果元昊挥兵直捣关中,切断宋军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前线宋军处境就非常危险。范仲淹提出的对策是边城和关内一起备战,西路、北路、东路、中路各屯兵二三万,相互呼应。西夏军队来犯,便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不与大战。两三年后,待宋军逐渐恢复军力、西夏疲于战争之际,再发动反攻。++范仲淹特别反对当时急于求成的观点。......范仲淹战略整局观点核心是积极防御,伺机反攻。当时西北前线形势如下:西夏兵力、财力远远不能与北宋相比,但是,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西夏军队的作战能力远远超过宋军。所以,西夏只能集中兵力,引诱宋军出战,对宋军各个击破。范仲淹"积极防御"的策略,切合宋、夏双方的实际情况,是北宋当时在西北前线可以采用的最为恰当的战略措施。++

++北宋派文臣作为军队的统帅,文臣多数不通军务,所以,一旦遭遇战争,这就成为北宋军队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北宋文臣中也有个别才干过人、兼通军事的杰出人才,范仲淹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 修建城寨过程中,役夫异常辛苦,边塞严寒,每天都有逃亡者。范仲淹特地请求为役夫每月增加"酱菜钱"等支出,改善役夫伙食,加速工程修建进度。
  • 当西夏侵犯宋朝一路守军的时候,另一路宋军出兵策应,必须深入西夏境内,进攻西夏的要害城寨,大批消灭西夏后方部队,真正起到"分张贼势"的军事作用
  • 范仲淹上奏疏说:"自古用兵无常势,不可以画一定制。许多城寨守军,多则千余人,少则五六百人、二三百人,守卫城寨兵力都不足。遇敌军入侵,守将有逞匹夫之勇的,见小利就出兵,与敌人争斗。西夏经常用老弱士兵引诱,然后用精兵断宋军后路,聚歼宋军。城寨没有了守卫的军队,随即也陷落。临敌作战,随机应变,不可以拘以条贯。请求废止这条命令。"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范仲淹部署大小战役,都是自己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范仲淹又特别注意抚慰、奖励阵亡将士家属,以鼓舞军队斗志。自己也时常亲临前线视察,以了解前方敌情和属下军队的战斗状况,以及当地百姓生活、生产情况。
  • 范仲淹又在许多城寨设置"榷场",官府参与当地商业贸易活动,用布帛换取当地百姓的青盐。青盐运到庆州和环州之后,价格可以翻番。所获利润,用于军队日常支出,为军队筹集了相当的款项。
  • 庆历元年(1041)朝廷并且授予韩琦、范仲淹便宜处事的权限,凡军情紧急不及奏报者,允许韩琦和范仲淹随机处理。范仲淹写成《攻守二议》奏疏,托梁适带回朝廷,对自己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有更为详尽的阐述,而且也有了一些新的调整。"定川砦之战"后,西北战事更加依赖范仲淹和韩琦.

宋夏议和

范仲淹一直积极主张议和,但是,当朝廷与西夏议和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范仲淹又与韩琦共同上疏朝廷,提醒议和注意事项,提出议和应该把握的尺度,反对匆忙议和。奏疏中提醒说:西夏可能有两种议和态度,朝廷应该应对得策。其一,西夏态度狂傲无礼,要求与宋朝分庭抗礼、平起平坐,此有"不可许者三"​。不可以让西夏得到正式承认以后,名正言顺招纳四方豪士,势力坐大,终成宋朝心腹大患。其二,西夏态度卑躬,退步相让,​"亦有大可防者三"​。要警惕这是西夏的缓兵之计,麻痹宋军,以求再度大举入侵。奏疏中,甚至对西夏议和使臣可能提出的一些要求,都帮助朝廷草拟具体应答方案,思虑周详。

庆历四年十月,元昊向宋朝进誓表,宋朝也赐誓诏给元昊,表示要世代友好,宋、夏双方最终达成和平协议。协议规定:++元昊削去帝号,向北宋称臣++ ,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双方恢复贸易,但不开放盐禁;++宋朝赐西夏"岁币"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其他节日和元昊生日再赐银二万两、银器二千两、绢帛等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共计二十五万五千。++

注: 北宋事情,即使打了胜仗也议和,向西夏纳贡,很震惊啊

范仲淹守边期间,还留下一首《渔家傲》​,脍炙人口。词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手书《伯夷颂》​:知识分子的楷模

范仲淹俨然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其德高望重已经获得普遍承认。范仲淹的道德情操,对当时与后代都产生深远影响。这样的影响,也可以从范仲淹手书《伯夷颂》及其传播这样一件事上得到具体体现。

范仲淹用黄素小楷手书唐韩愈文章《伯夷颂》​,寄赠京西转运使苏舜元,一时传播甚广,成为北宋文化史上的特殊事件。当时及后世观赏、题跋者甚多,其热烈、隆重之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范仲淹手书此文,完全改变了《伯夷颂》的传播命运。当时便有朝廷重臣、同时是范仲淹政坛上的挚友文彦博和富弼为之题诗。后世亦有若干人争相题记留名。

相关推荐
知识分享小能手1 小时前
Vue3 学习教程,从入门到精通,Vue 3 + Tailwind CSS 全面知识点与案例详解(31)
前端·javascript·css·vue.js·学习·typescript·vue3
茴香豆的茴12 小时前
转码刷 LeetCode 笔记[2]:203. 移除链表元素(python)
笔记·leetcode·链表
wdfk_prog2 小时前
[Linux]学习笔记系列 -- [arm][lds]
linux·运维·arm开发·笔记·学习
晨非辰3 小时前
#C语言——刷题攻略:牛客编程入门训练(六):运算(三)-- 涉及 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
c语言·开发语言·经验分享·学习·学习方法·visual studio
无名咸鱼4 小时前
CICD部署流程详解文档笔记
笔记·ci/cd
Gloria_niki4 小时前
爬虫与数据分析结合案例学习总结
爬虫·学习·数据分析
秋风战士4 小时前
通信算法之306:精通FPGA-笔记核心
笔记·fpga开发
遇见尚硅谷6 小时前
C语言:单链表学习
java·c语言·学习
teeeeeeemo6 小时前
js 实现 ajax 并发请求
开发语言·前端·javascript·笔记·aj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