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卡脖子”到底是个啥?

哈喽,我是老刘

前两天有个朋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Android系统是开源的,为啥自媒体还总是说卡脖子?到底啥是卡脖子?这会不会是某些厂商为了商业推广的噱头?"

这篇文章老刘就来解释一下我对操作系统上的"卡脖子"的理解。

从技术层面看,Android系统确实是开源的。

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的系统也确实是基于AOSP进行定制的。

比如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本质上都是Android的定制版本。

但问题来了------GMS服务对我们进行了限制!

这导致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被动。

不过,国产的替代服务至少在国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

所以这种"卡脖子"更多的是商业竞争的影响,没有上升到安全的层面。

但是!

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是对有能力打造大型系统的人才梯队的影响!

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的"隐形枷锁"。

拆解"卡脖子"真相

GMS生态的商业策略

说到GMS,很多人可能一脸懵逼。

简单说,GMS就是Google Mobile Services的缩写。

它包含了什么?

消息推送、应用商店、广告、支付、地图、导航等一系列生态服务。 主要包含以下部分:

消息推送:FCM统一推送服务,所有App的通知都靠它。

应用商店:Google Play Store,海外用户下载App的主要渠道。

广告服务:AdMob等广告平台,开发者赚钱的重要途径。

支付系统:Google Pay,移动支付的核心服务。

地图导航:Google Maps,出行必备的核心服务。

其他生态:Gmail、YouTube、Google Assistant等一大堆服务。

这套组合拳有多厉害?

在国际手机生态中,大量App都基于GMS提供的服务!

一旦GMS限制使用,我们的手机在国际市场就彻底"腿软"了。

市场准入障碍:失去GMS的手机在海外市场几乎无法销售。

想象一下,你买了个手机,结果人家手机上有的App你的手机都装不了。

这手机还有啥用?

用户体验缺失:海外用户高度依赖Google服务生态。

没有Gmail、YouTube、Google Maps的手机,对他们来说就是"残废"。

开发者生态断裂:第三方应用大量依赖GMS API。

开发者为了适配你的手机,得重新开发一套代码。

成本太高,谁愿意干?

品牌竞争力下降:华为海外销量暴跌就是典型案例。

2019年之前,华为手机在欧洲市场风生水起。

被限制GMS后,销量直接"跳水"。

这就是Google的"阳谋"------

表面上Android开源免费,实际上通过GMS服务牢牢控制了整个生态。

你可以用Android,但想要完整体验?

对不起,请先交"保护费"。

而且这个"保护费"不是钱,是你的"忠诚度"。

一旦你不听话,立马断供。

这招比直接收费还狠!

因为用户已经习惯了这套生态,离开成本太高。

就像你习惯了微信支付,突然让你只能用现金,是不是很难受?

这就是GMS生态的可怕之处------

它不是技术壁垒,而是用户习惯壁垒。

技术可以追赶,习惯却很难改变。

未来潜在的危险

除了GMS这个已经发生的问题,还有不少潜在的风险。

安全补丁控制:让你的手机变成"裸奔"

每个月Google都会发布安全补丁,修复各种漏洞。

这些补丁对手机安全有多重要?

简单说,没有安全补丁的手机就像没穿衣服在大街上"裸奔"。

黑客可以轻松利用已知漏洞攻击你的手机。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某天Google突然宣布:"对不起,某些厂商的设备不再提供安全补丁。"

那这些手机瞬间就变成了"僵尸机"。

用户敢用吗?

企业敢采购吗?

政府敢批准吗?

答案显而易见。

更可怕的是,Google还掌握着安全认证的话语权。

没有Google的安全认证,你的手机在很多市场都过不了合规门槛。

系统更新限制:让你永远慢半拍

虽然AOSP是开源的,但最新版本的发布时间完全由Google说了算。

而且,新版本中的很多关键API和功能,Google可以选择性开放。

什么意思?

就是你可以用Android,但想要最新最酷的功能?

对不起,请排队等候。

等Google心情好了,可能会"恩赐"给你。

长期来看,这种限制会让国产手机在技术演进上永远慢半拍。

从技术或者商业角度看,这就是老刘理解的卡脖子,那么我们能有哪些应对方案呢?

应对策略

基于AOSP的"中国式创新"

面对GMS的"围剿",国产厂商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主。

这几年,各家都在疯狂"造轮子"。

推送服务大作战:华为HMS、小米MiPush、统一推送联盟的"围剿"Google

先说推送服务。

在国外,所有App的消息推送都依赖FCM。

但在国内,我们有自己的推送服务!

华为的HMS推送、小米的MiPush、OPPO的ColorOS推送...

甚至还曾经成立了"统一推送联盟",大家抱团取暖。 效果怎么样?

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应该说效果非常好。

首先从实时推送的成功率等指标来说,用户体验已经非常好了。

其次,之前被诟病的功耗大等问题随着这些年的迭代,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站在开发者的角度,推送服务的开发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因为要适配不同的厂商推送服务,每个厂商的推送服务都有自己的API。

因此也养活了不少专门做这类服务的第三方厂商,他们会把各家的方案集成好,然后再做一些降级备份方案。

应用商店矩阵: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商店、应用宝

再说应用商店。

Google Play Store在国外一家独大。

但在国内?

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商店、OPPO软件商店、vivo应用商店、应用宝...

各家都有自己的应用生态。

当然过国内用商店有一个审核的问题,这个和本文的主题无关,就不展开说了。

地图导航突围:高德、百度、腾讯地图的本土化优势

地图导航更是如此。

Google Maps在国外确实牛逼。

但在国内?

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哪个不比Google Maps好用?

路况信息更准确、POI数据更丰富、语音导航更智能...

甚至连"躲避拥堵"这种功能,都比Google Maps做得更好。

为啥?

因为这些地图厂商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对本土路况了如指掌。

Google Maps虽然技术先进,但对中国的道路情况了解有限。

这就是"地头蛇"的优势。

在自己的地盘上,"地头蛇"永远比"过江龙"更有优势。

支付云服务:支付宝、微信支付、各家钱包的移动支付革命

最后说支付服务。

Google Pay在国外确实方便。

但在国内?

支付宝、微信支付早就把移动支付玩出了花。

扫码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

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

甚至连菜市场的大妈都会用二维码收款。

这种普及程度,Google Pay望尘莫及。

而且各大手机厂商也都有自己的支付服务:

华为钱包、小米钱包、OPPO钱包...

虽然用户量不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至少有了自己的支付生态。

关键时刻,这些"备胎"就能派上用场。

"中国式创新"的底层逻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不都是"山寨"吗?

老刘告诉你,这不是山寨,这是"中国式创新"!

什么叫"中国式创新"?

就是在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更符合本土化的产品。

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深度的本土化改造。

比如支付服务,不只是把Google pay翻译成中文这么简单。

而是要考虑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网络环境、监管要求等等。

这种创新虽然不如从0到1那么"高大上",但实用性更强。

而且,这种创新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让我们有机会在被"卡脖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正常运营。

为什么必须要有"全自主"操作系统?

上面说的这些"中国式创新",本质上还是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

地基不是你的,房子再漂亮也不踏实。

真正的长期布局,必须要有自己的"全自主"操作系统。

为什么这么说?

听老刘给你掰扯掰扯。

人才培养

之前听过一句话:见过系统、建过系统、见过大的系统、建过大的系统,完全是不同的量级。

这就像"会开车"和"会造车"的区别。

会开车的人很多,但会造车的人凤毛麟角。

现在国内大部分程序员,包括很多"大牛",其实都是在"用系统"。

比如基于Android、Linux做定制和修改

我们有大量的应用开发者,但缺乏系统级的架构师。

这就像一个国家有很多建筑工人,但缺乏建筑设计师。

房子可以盖,但设计不出来。

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必经之路

现在我们在操作系统领域,本质上还是"跟随者"。

Android出新版本,我们跟着适配。

iOS出新功能,我们跟着模仿。

Windows出新特性,我们跟着学习。

这种"跟随"模式有什么问题?

问题就是你永远慢半拍!

别人吃肉,你喝汤。

别人创新,你模仿。

别人制定规则,你被动适应。

更可怕的是,这种"跟随"模式会形成路径依赖。

就是你习惯了跟随,就不会主动创新了。

就像一个人习惯了走别人走过的路,就不敢开辟新路了。

老刘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很多技术团队,在模仿和优化方面做得很好。

但一旦要求他们从0到1创新,就完全懵逼了。

因为他们缺乏"从无到有"的经验。

只有真正"建过系统"的人,才知道系统设计的精髓在哪里。

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技术决策。

具备从0到1的原创能力

有人说按照Android的架构重新实现一套不就是自己的系统了吗?

真的是这样吗?

老刘告诉你:完全不是!

这就像你照着别人的房子图纸盖了一栋一模一样的房子。

房子是盖出来了,但你真的懂建筑设计吗?

当地基出现问题时,你知道怎么加固吗?

当需要抗震设计时,你知道怎么改进吗?

当客户要求个性化定制时,你能独立设计吗?

答案是:不能!

因为你只是个"复制者",不是"创造者"。

Android系统从0.1到现在的Android 16,留下的最宝贵的是那些系统代码吗?

我觉得是一次次迭代留下来的经验。

比如用户权限系统为什么最终变化为当前这个样子,中间经历过哪些变化?

中间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了满足哪些需求,改变后的实际体验和用户数据如何?碰到的问题又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改进?

这个演进过程中留下的教训和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老刘判断随着AI的发展,未来操作系统的演进一定是和AI做深度融合。

比如系统功能可以直接被LLM调用,甚至核心调度系统完全由LLM管理。

在这种形式下,建立过大规模系统的团队和只抄过系统的团队以及和完全没有建立过系统的团队都不在一个维度上竞争。

战略还是商业

全自主研发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但是对应的也有巨大商业回报的行为,并非纯粹为了情怀。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的是打着情怀旗号套取利益的行为。

套壳品、劣质品、缝合怪都是在透支自主研发的未来。

如何区分这两者?

央视鉴宝节目有句金句说得好:"不要听故事,要看物件。"

这句话用在操作系统鉴别上,简直太合适了!

故事层面的套路

先说说那些"故事党"都爱玩什么套路:

情怀包装:动不动就是"为了国家安全"、"打破垄断"、"科技自立"...

听起来很燃,但仔细一看,全是空话。

就像某些厂商,PPT做得比产品还精美。

发布会上各种"颠覆"、"革命"、"突破"...

结果产品一上手,发现就是个换了皮肤的Android。

概念炒作:什么"AI原生"、"万物互联"、"下一代操作系统"...

概念一个比一个新,但实际功能呢?

还是那些老掉牙的东西。

就像把"智能手机"改名叫"AI手机",本质上没有任何变化。

成功案例夸大:"我们的系统已经在XX领域广泛应用"...

仔细一查,要么是内部测试,要么是小范围试点。

真正的商业化应用?

基本没有。

这就像说"我们的产品已经走向世界",结果只是在隔壁小区卖了几台。

物件层面的硬核

那怎么看"物件"呢?

老刘教你几招实用的鉴别方法:

  • 核心代码原创度 :多少代码是自主编写的
  • 关键专利数量 :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专利
  • 性能基准测试 :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客观对比(而不是反复宣传一个打开动画有多流畅)
  • 生态完整度 :开发者工具链、应用生态的成熟度
  • 市场验证 :实际用户规模和使用反馈

总结

说了这么多,老刘来总结一下。

从现状来看,国内生态已经基本成型。

推送、支付、地图、应用商店...该有的都有了。

至少在国内市场,我们不用担心被"卡脖子"。

但海外市场?

还需要继续突破。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真正的技术积累。

从更长远的未来看(也许不会太远),操作系统层面的全面AI融合是一个趋势。

而在这一轮的变革中,过去那种堆人力抄功能的模式已经完全无法行得通了。

最后,老刘送大家一句话:

"科技自主的终极目标是掌控自己的命运。关键在于,你必须先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

你觉得国产操作系统多久能真正"出海"?

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如果看到这里的同学对客户端开发或者Flutter开发感兴趣,欢迎联系老刘,我们互相学习。 点击免费领老刘整理的《Flutter开发手册》,覆盖90%应用开发场景。 可以作为Flutter学习的知识地图。 覆盖90%开发场景的《Flutter开发手册》

相关推荐
安卓机器1 小时前
安卓10.0系统修改定制化____系列 ROM解打包 修改 讲解 导读篇
android·安卓10系统修改
算家计算1 小时前
阿里开源首个图像生成基础模型——Qwen-Image本地部署教程,超强中文渲染能力刷新SOTA!
人工智能·开源·aigc
叽哥2 小时前
flutter学习第 14 节:动画与过渡效果
android·flutter·ios
小仙女喂得猪2 小时前
2025再读Android RecyclerView源码
android·android studio
BoomHe2 小时前
车载 XCU 的简单介绍
android
锅拌饭2 小时前
RecyclerView 缓存复用导致动画失效问题
android
拭心3 小时前
一键生成 Android 适配不同分辨率尺寸的图片
android·开发语言·javascript
海豚调度3 小时前
从数据血缘到AI Agent:天翼云 × DolphinScheduler 的云上调度新篇章
开源·大数据调度·天翼云·用户案例·apachedolphinscheduler
2501_915918414 小时前
iOS 文件管理全流程实战,从开发调试到数据迁移
android·ios·小程序·https·uni-app·iphone·web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