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2个人、1个霸榜的开源项目 !这位98年的校招生做到了!

一个让开发者像搭积木般构建智能体的开源框架,从构想到开源仅用时4个月。7月22日,京东零售多智能体协作框架OxyGent正式开源,以59.14的高分迅速霸榜GAIA榜单,GitHub星标数飙升,众多技术媒体转发报道,在开发者社区更是掀起讨论热潮。OxyGent为何能迅速引爆技术圈?其颠覆性在于其跳出了传统面向C端的设计思维,专为开发者打造了一套高效的多智能体组装系统。在这个框架中,用户如同拥有了一个"智能公司",只需像 CEO 一样下达任务,系统就会自动至上而下调度对应的"AI 员工"协同工作,实现智能体间的无缝配合。这个功能强大的框架背后,开发团队只有两人,而其中一位核心开发者小龙,是刚加入京东一年的校招生。与他的对谈中,他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技术洞见,他直言未来希望比肩OpenAI,创造更多行业突破。在这位年轻人身上,有着不囿于常规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锐气。


从解决自身问题到尝试向前一步

OxyGent 的诞生源于一次内部流程提效。京东数据同事日常需要处理繁琐的查表、取数和分析流程。小龙在工作中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萌生了开发多智能体协作系统的构想。如果把单个智能体比作一个员工,那么多智能体就像组建了一个高效协作的小组,分工合作能显著提效。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小龙进一步发现了行业痛点:市面上的智能体工具主要面向终端用户,缺乏开发者友好的调试功能,这导致开发者在面对系统异常时,往往陷入"盲调"困境。另一方面,多智能体系统数据错综复杂,现有开源框架因扩展性瓶颈,往往在二次开发时举步维艰,开发者难以精准适配业务场景。洞察到深层次的需求后,小龙下定决心:"自研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多智能体可视化工具。"2025年3月,这个最初为提效内部流程而开发的工具被正式命名为 OxyGent。数据团队试点后,只需在系统中描述需求,就能快速完成数据检索、代码生成和数据分析等复杂工作。随着更多部门的推广应用,即便是完全没有算法背景的团队,也能通过简单的配置快速部署自己的智能体。经过内部实践验证,使用这套工具后重复开发成本降低了50%,复杂问题定位效率提升了60%。(在京东内部,越来越多的团队使用OxyGent提效)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让这个小团队想要再往前一步,他们决定将这一技术开源,与全球开发者共享。"我们用它解决了自己的业务痛点,如果开源出去,让更多技术开发者也能用它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

做产品一样,做每个人都能用的"趁手工具"

用起来简单,是用户最直接的诉求。为了让这套框架成为所有开发者能轻松使用的工具,小龙做了两件事:第一:把使用门槛降到最低在设计之初,小龙采用了"搭积木"的构建思路。他把复杂的智能体功能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模块,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自由组合这些零件,工具变得更灵活、更具扩展性。他还引入了业界领先的设计方案,所有参数均设有合理默认值,用户无需自定义配置,即可在5分钟内快速构建智能体。同时,小龙考虑到很多开发者可能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他通过本地文件系统模拟数据库存储,让没有部署数据库的开发者也能无障碍使用。(像拼乐高一样组装 AI 团队)第二:把可视化做到极致一个好的可视化界面可以清晰展示每个组件之间的关联。小龙让AI决策过程完全透明,从接收指令到最终输出,每个推理步骤、每次工具调用、每处数据引用,都以清晰的流程图形式展现。这种透明化设计让智能体不再是"黑盒",极大提升了开发者的使用体验与智能体开发效率。(智能体的操作步骤逐层可视)OxyGent开源以来,从学生到一线开发者纷纷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小龙真切感觉到技术落地的价值感。一次在用户群里,开发者问了一个看似"低级"的技术问题:"如何打开全局节点可视化页面?",小龙的第一反应是疑惑,但随即意识到,文档对于开源来说,就像产品说明书,用户有这样的疑问,说明文档还需要更完善。于是,小龙便着手优化文档并录制视频教程,确保每个开发者都能轻松上手。在每一个用户问题背后,都是技术迭代的机会。小龙有着技术人少有的产品思维,每一次功能调整,都是为了让框架更贴近开发者的真实需求。对他而言,开源只是一个起点,OxyGent的野心远不止于打造一个好用的工具。团队正在向更远大的目标迈进:通过持续扩展框架能力,集成知识库与训练模块,实现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驾驭复杂的智能体进化。未来这套框架能降低智能体的开发门槛,提高生产力,甚至重构智能体开发的生产关系。最好的技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黑科技,而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的"趁手工具"。(在开发者群中,小龙持续打磨框架的使用体验)

极客本色:回归技术本质 为人服务

学生时代,小龙仅用两周就开发出能一键查询空教室的小程序,让同学们告别了在教务系统中逐间查询的繁琐;担任学生会干部期间,面对耗时的人工协调会议时间,他便爬取成员的课表数据生成可视化日历,将原本需要反复沟通的流程,简化成了更直观的时间匹配。他做这些事的信条很简单:"如果一件事要花1小时完成,我宁愿花10小时做个工具,以后每次1分钟搞定。"(小龙在读研期间制作的空教室查询小程序)本科主修前后端开发,研究生转向计算机视觉,跨领域的知识积累也成为他的独特优势,让他能跳出常规思维,重新思考智能体开发的可能性。在他看来,优秀技术产品不是让用户适应工具,而是让工具理解用户。小龙刚加入京东实习时就被扔进两个月的封闭开发,出乎意料的是,他交付的算法方案不仅赢得业务方赞誉,更直接斩获正式Offer。对他而言,算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从源头重构效率。对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正是驱动他不断突破创新的核心动力。从校园到开源,小龙始终保持着最纯粹的极客本色:"每个功能做出来都是为我自己用的,我希望我使用的时候长什么样,我就做成什么样。"这种"为自我服务"的偏执,造就了最方便普适的工具。在这个27岁少年的心中,代码温度可以融化技术门槛,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世界的创造者。


多智能体协作框架OxyGent:致力于帮助开发者高效组装多智能体协作系统,实现智能体间的无缝协作、弹性扩展与全链路可追溯。官方链接:Github仓库:github.com/jd-opensour...

相关推荐
文弱_书生12 分钟前
为什么神经网络的权重矩阵具有低秩特性?如何理解和解释?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矩阵
Bar_artist13 分钟前
微软推出革命性AI安全工具Project IRE,重塑网络安全防御新范式
人工智能·安全·microsoft
cver12344 分钟前
人脸情绪检测数据集-9,400 张图片 智能客服系统 在线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监测 人机交互优化 市场研究与广告 安全监控系统
人工智能·安全·yolo·计算机视觉·目标跟踪·机器人·人机交互
技术老金1 小时前
LangGraph入门与避坑指南:从ReAct到复杂流程编排
人工智能·python
大佬喝可乐1 小时前
卷积神经网络(CNN)全面解析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cnn
martinzh1 小时前
上下文学习的神奇魔法:轻松理解AI如何无师自通
人工智能
Hcoco_me1 小时前
【4】Transformers快速入门:自然语言模型 vs 统计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
机器之心2 小时前
Agent狂欢下的冷思考:为什么说Data&AI数据基础设施,才是AI时代Infra新范式
人工智能·openai
不焦躁的程序员2 小时前
选择gpt-5还是claude-4-sonnect
人工智能·gpt·cursor
算家计算2 小时前
阿里开源首个图像生成基础模型——Qwen-Image本地部署教程,超强中文渲染能力刷新SOTA!
人工智能·开源·a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