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方式构建AI Agents:Agentic AI的设计原则


毫无疑问,AI agents是科技界最新的热门焦点。在各种社交软件中,你会看到关于自主agent的各种夸张宣传------从帮你编写代码,到在你悠闲放松、喝着咖啡时帮你打理业务,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愿景------一场号称将彻底改变我们工作与软件开发方式的炒作热潮。但残酷的现实是:构建一个真正高效、可扩展且稳健的AI agent,绝非将语言模型接入几个工具就万事大吉那么简单。

事实上,agent开发更像是软件工程,而非魔法技艺。我们曾花费大量时间设计(并调试)AI agent系统,且通过多次惨痛教训领悟到:成功的关键在于牢牢掌握几项核心设计原则。如果忽略这些原则,你所谓的"智能"agent很可能会变成一个不可靠的玩具------一旦遇到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情况,就会立刻崩溃。反之,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将一个过度炒作的原型,转变为可靠的实用工具。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AI agents的关键设计原则------尤其会从Atomic Agents范式(将AI设计为一组原子化、模块化的组件集合)的视角展开------看看这些原则如何帮助我们拨开炒作的迷雾,构建出真正能发挥作用的agent。

1. 秉持模块化理念(想象乐高积木)

首要原则是:将你的AI系统设计为由小型、可互换组件构成的集合,而非一个庞大的全知模型。换句话说,要用乐高积木来搭建,而不是用一整块大积木。你的agent中的每个部分(无论是子agent、工具还是提示词模块)都应具备单一、明确的用途。这种模块化理念------正是原子设计(Atomic Design)理念的核心------能让你的系统兼具可理解性与灵活性。

为何要采用模块化?首先,测试、调试和维护一组简单组件,远比处理一个逻辑混乱的单体结构容易得多。如果你的agent的网页爬取工具出现错误,你只需修复或替换该工具,无需重写整个agent。其次,模块化能提升agent的可扩展性:你可以添加新功能或升级组件(例如,切换到更优的语言模型或不同的数据库),且无需大费周章。Atomic Agents框架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每个"原子化"的agent或工具都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并能与其他组件实现清晰的交互。

通过将复杂任务拆解为更小的原子化步骤,你能获得可控性与可预测性。无需指望单一的黑箱模型能神奇地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可以编排一系列可管理的步骤。这正是软件工程中的经典准则------关注点分离:让每一部分逻辑保持独立,整个系统才能保持稳定可靠。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模块化的agent可能会包含多个不同组件,例如用于获取数据、总结内容和发送邮件的组件,而不是用一个模型提示词试图同时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这样一来,当出现问题时,你能准确知道需要调整哪个部分,而整个agent也不会因此崩溃。

2. 实现持久化记忆(别让它"失忆")

如果你的agent除了当前查询外什么都记不住,那使用体验一定会很糟糕。现实场景中的agent需要长期记忆------这意味着它们应保留过往交互或事件中的重要信息,并在未来的任务中利用这些上下文。没有持久化记忆,agent就像一位患有健忘症的员工:会反复提出相同的问题,或重复犯下相同的错误。

为AI agent赋予记忆后,它就能随着时间推移实现学习与个性化适配。例如,若用户曾告知agent自己的偏好或重要的项目细节,agent之后应能直接调取这些信息,无需用户再次明确说明。从技术角度来说,这通常需要接入向量数据库(vector database) 或其他存储机制,作为agent的"外部大脑"。agent可将关键事实或对话片段进行嵌入(embed)并保存,后续需要时再进行查询(query)。我们在构建agent时,常会集成ChromaDB(一款开源向量存储工具)这类组件,用于持久化存储对话上下文或领域知识。

持久化记忆能让agent从"一次性问题解决工具"转变为持续进化的助手。它可以回顾"上周发生的事情"或"用户的偏好",让响应更具针对性,同时避免冗余的反复沟通。在Atomic Agents方案中,可接入记忆模块(上下文提供器,context providers)------这样每次agent运行时,都会自动调取相关历史记录或事实作为输入的一部分。核心结论是:别让你的AI每次都从零开始。给它赋予记忆,它的行为会更智能、更连贯。

3. 规划与编排工作流

给一个由LLM驱动的agent下达复杂目标,然后只说"自己想办法解决(go figure it out)",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混乱。高效的AI agent需要清晰的行动方案,而"编排(orchestration)"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作为开发者的你,或某个高层控制器,应将复杂任务拆解为结构化步骤,并协调agent的各项行动。不要依赖"神奇的自主性"来可靠地处理多步骤操作,相反,应设计明确的工作流,或使用能判断"需执行哪些子任务、按何种顺序执行"的规划器(planner) 。

可以这样理解:即便是人类团队,也需要项目经理和检查清单来确保工作不偏离轨道,你的AI agent(或agent团队)也不例外。例如,若agent的任务是"研究某个主题并撰写报告",你可将其编排为以下流程:首先调用研究工具agent收集事实,接着让写作agent生成初稿,最后由校对模块检查初稿。每个步骤都以可控的方式为下一个步骤提供输入。反之,若你只简单要求单个agent"完成研究、撰写报告并校对",它可能会跳过关键步骤,或对执行顺序感到困惑。

我们都见过那些炫目的自主agent演示:生成数十个子agent,让它们无休止地相互沟通。理论上很酷,但在实际场景中,这些agent往往会漫无目的地循环或偏离任务------因为没有"主导者"进行引导。稳健的设计会避免无节制的自主性。根据我的经验,更好的做法是设置一个单一的编排者agent(或主脚本),有针对性地调用工具和子agent,而非让agent无限制地生成新的agent。当存在明确的层级与顺序时(先进行高层规划,再逐步执行),Agentic AI方案的效果最佳。(例如,Atomic Agents框架就鼓励在"组装流程(assembly)"中定义明确的行动链------这样你能清楚知道agent下一步会做什么。)

简而言之,设计agent时应像编排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而非即兴表演。当每一步行动都经过规划、没有任何环节完全听天由命时,你才能获得更连贯、更可靠的结果。

4. 采用防御性设计(验证并处理错误)

即便是最智能的AI,若不加约束也会出错。构建稳健的agent时,必须预设"问题总会发生"的前提------并且要让它知道如何应对。这正是防御性设计(源自经典防御性编程的概念)的用武之地。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要在每个步骤中认真验证输入与输出,并优雅地处理意外情况,而非让系统崩溃或输出无意义的内容。

以下是我极力推荐的几项防御性实践:

  • 输入验证:切勿盲目信任传入的数据。若用户或其他系统提供信息,需检查其是否符合预期的格式与范围。(那个日期字段真的是合法日期吗?那份JSON是完整的吗?)

  • 断言与合理性检查:在agent的每个步骤执行后,都要验证结果是否合理。例如,若agent本应输出包含"result"字段的JSON,需断言"result"字段存在且类型正确;若预期摘要需控制在100词以内,则要强制执行这一限制。

  • 优雅的错误处理:提前预判错误,并平静地处理,避免系统失控。捕获API调用或模型响应中的异常,并实施备用策略------若网页搜索工具失效,可重试一次或使用备用数据源;若LLM的输出格式混乱,需有修复方案(例如用更严格的指令再次提示模型)。

本质上,永远不要假设你的AI能一次就把所有事情做对。我曾见过agent轻松地生成无效输出(比如括号缺失或带有多余注释的JSON),却仿佛一切正常。在某个项目中,agent偶尔会将答案包裹在礼貌的道歉或额外解释中,破坏了我所需的格式。我没有选择手动修复,而是在流程中编写代码检测此类偏差:要么剔除多余内容,要么要求模型按正确格式重试。核心目标是让系统具备稳健性:若部分输出缺失或某个工具失效,agent应能检测到问题,要么恢复正常,或至少能优雅地失败并返回有用的错误信息。

一个实用技巧是利用能强制结构化的工具------例如,使用OpenAI的函数调用功能或模式库(如Pydantic),迫使模型输出符合特定格式的内容。但即便如此,仍需"保持信任但需验证"。在agent流程中传递的每一份输出,都应带着适度的怀疑态度对待,确保下一步使用前已完成检查。这样,你的agent才不会因一个小故障或意外输入而陷入瘫痪。

5. 定义清晰的接口与边界

接口至关重要------即便是对AI而言。许多agent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之一,就是组件间或组件与外部系统间的交互方式不清晰。要构建稳定的agent,你需明确定义它与工具、人类及其他系统的交互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这意味着要清晰界定输入输出的格式,以及agent职责的边界。

例如,若你的agent可调用外部工具(API、数据库等),则应像在代码中定义函数那样,定义每个工具的接口:它期望接收哪些输入?会返回哪些输出?然后要确保agent知晓这一约定。现代框架支持通过向AI模型提供模式(schema)或函数签名来实现这一点(OpenAI的函数调用API就是很好的例子------你描述函数schedule_meeting(date, participants),当模型想使用该函数时,就会输出包含这些字段的JSON对象)。在项目中,我们常会为工具的输入/输出定义严格的模式(甚至是Pydantic模型),这样就能根据预期接口自动验证agent的输出(这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防御性设计!)。

清晰的接口还意味着一致的格式。若agent需响应用户,需确定响应的格式或风格指南,并严格遵守。不要让agent某天随意回复"好的,搞定!",第二天却输出一篇冗长的五段式文章------除非这是有意设计的。一致性能让接收agent输出的对象(可能是另一个程序或用户界面)更易解析并有效利用这些输出。核心是设定预期:agent及其调用者都应清楚每一条传入和传出消息的格式。

设定边界也同样重要。明确agent应该做什么,进而明确它不应该做什么。若传入的请求超出其职责范围,设计良好的agent应能识别这一点,并转交给人类或其他系统处理,而非尝试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荒唐事。此外,要为特定任务选择正确的工具:若某项任务可通过简单算法或数据库查询完成,就不要强迫AI agent通过提示词来执行。例如,解析日期字符串或执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用确定性代码处理是最佳选择(更不易出错且成本更低)------你可以让agent调用工具函数来完成这些任务。这样,AI就能专注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语言理解、模糊逻辑、创造性任务),而将固定化或敏感性操作交给标准代码处理。

通过清晰划分这些接口与边界,你可以避免一整类bug------比如agent"误解"自身职责,或生成与系统其他部分不兼容的输出。清晰是关键:agent流程中的每个部分都应确切知道如何与其他部分"沟通"。

6. 贴合实际场景(实用性与测试)

最后,设计AI agent时要面向真实世界,而非仅仅为了打造光鲜的演示效果。这听起来显而易见,但许多项目正是在这一点上失败了。贴合实际场景,意味着要确保你的agent能在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之外,以可用、可靠的方式真正解决有意义的问题。这涉及实用性、用户反馈以及大量测试。

首先,要确保agent的功能范围基于真实需求。为用户或业务稳定地做好一两项任务的agent,远胜于理论上"无所不能"、但实际中"一事无成"的agent。以问题为中心:明确具体的用例,并以此驱动设计(包括集成哪些工具、输入哪些数据、赋予多大自主性等)。这能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作为开发者,我常提醒自己:AI agent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

其次,要记住真实世界是混乱的。你的agent需为真实世界的输入和场景做好准备:用户会用奇怪的方式表述需求,数据可能存在噪声,agent调用的API可能返回错误或响应缓慢。设计时要将这些情况考虑在内(并结合之前提到的防御性设计)。此外,从一开始就考虑性能和成本限制------若完成一项任务需调用20次GPT-4o,其速度可能过慢、成本可能过高,无法大规模部署。此时需寻找优化方案,例如缓存结果、在精度要求不高时使用更廉价的模型,或简化任务流程。

至关重要的是,要在真实场景中对agent进行全面测试。仅在你精心设计的几个提示词上能正常工作,这远远不够。要向它抛出真实世界中的边缘场景:若你的agent用于安排会议,就要用日程冲突、奇怪的日历格式或不合理的用户需求来测试它。观察它在哪些地方失败或生成不合时宜的输出,并据此改进。让实际用户参与试点测试,并倾听他们的反馈------他们会很快指出你的agent哪些地方有用、哪些行为令人反感。

最后,贴合实际场景还涉及人的因素:要确保agent的行为符合用户所处的场景及其价值观。若面向客户,它的语气和行为需符合你所在组织的风格与政策(杜绝AI出现失控响应);若用于内部,它应能切实让团队工作更轻松,而非更繁琐。有时这意味着为安全起见添加确认步骤,或完全限制某些操作。核心是弥合AI能力与人类期望之间的差距。当一个agent真正贴合实际场景时,你能明显感受到------它实用、可靠,能无缝融入工作流程,而非像一个生硬的科学实验品。

总而言之,要脚踏实地。即便一个AI agent的工程设计再精妙,若无法在其目标环境中稳健运行,那也毫无意义。因此,需不断迭代、在真实场景中测试并改进,直到你的agent不仅在理论上令人印象深刻,更能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切实价值。

结论

设计高效的AI agents,既是技术工艺的体现,也是务实主义的践行。仅仅随意拼凑最新的库并就此了事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精心设计这些系统,预判边缘场景,并确保解决方案始终立足于实际需求。

模块化设计、记忆能力、工作流编排、防御性处理、清晰接口与贴合实际场景这些原则并非空谈,而是从AI开发一线实践中总结出的来之不易的经验。遵循这些设计原则,你会发现你的AI agents不再只是演示中的热门品------它们会转变为可靠、有价值的工具,真正能完成实际工作。

而归根结底,这才是关键:构建出为我们所用的AI,它不仅在理论上行得通,更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祝你编程愉快------也欢迎开启这种更高效的AI构建方式!

相关推荐
用户84913717547165 小时前
joyagent智能体学习(第6期)Python工具服务深度剖析
llm·agent
PetterHillWater5 小时前
阿里Qoder的Quest小试牛刀
后端·aigc
算家计算5 小时前
一句话生成爆款视频!GPT-5赋能Agent,视频创作进入智能体时代
人工智能·aigc·agent
算家计算5 小时前
使用指南 | Coze Studio 一站式AI智能体开发平台:低代码+多模型+RAG,快速打造你的专业级 AI Agent!
人工智能·agent·coze
bug菌5 小时前
还在为Java API文档熬夜加班?字节Trae让你躺着就能生成专业文档!
aigc·ai编程·trae
慧星云7 小时前
魔多 AI 上线提现功能 :将你的收益安稳入袋!
人工智能·云计算·aigc
bug菌7 小时前
字节Trae替你摆平数据分析,助你释放双手!
aigc·ai编程·trae
得帆云低代码8 小时前
2025平台进化趋势:AI与低代码重塑企业应用构建引擎(下)
aigc·ai编程
用户5191495848458 小时前
蓝队网络安全:精通Bash中的Curl命令实战指南
人工智能·a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