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K都25了,你还没用过ZGC?那真得补补课了

一、开篇:ZGC------JDK 世界的隐藏宝藏

JDK 25 已经发布,这个消息在 Java 开发者的圈子里,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每一次 JDK 的更新,都像是给 Java 这台强大的编程机器注入了新的能量,带来了新的特性和优化,让开发者们能够更高效、更强大地构建各种应用程序。

在众多令人期待的新特性中,ZGC(Z Garbage Collector)绝对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它是 Java 11 中引入的一款可伸缩低延迟垃圾收集器,自诞生以来,就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成为 Java 垃圾回收领域的焦点,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对内存管理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还有很多 Java 开发者对 ZGC 了解甚少,依旧在使用传统的垃圾回收器,错过 ZGC 带来的性能飞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大家深入探索 ZGC 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看看它是如何在 JDK 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的。

二、ZGC 是什么

ZGC,即 Z Garbage Collector,是 Oracle 在 Java 11 中引入的一款具有革命性的低延迟垃圾收集器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垃圾回收器在延迟和内存管理上的局限,为 Java 应用程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 。

ZGC 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垃圾回收,将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控制在 10 毫秒以内,即使面对 TB 级别的超大堆内存,也能保持极低的延迟 。这对于那些对响应时间极为敏感的应用程序,如金融交易系统、实时数据分析平台、在线游戏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场景中,哪怕是短暂的停顿,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如交易失败、数据处理延迟、玩家游戏体验下降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ZGC 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包括并发处理、基于 Region 的内存布局、着色指针等,这些技术的协同工作,使得 ZGC 能够在不显著影响应用程序性能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垃圾回收任务 。

三、ZGC 核心原理大揭秘

(一)着色指针

ZGC 的着色指针技术,是其实现高效垃圾回收的关键之一。在 64 位系统中,指针通常占用 64 位空间,但实际上,大部分应用程序所使用的内存远远小于指针所能表示的范围,这就导致指针的高位存在大量未使用的位 。ZGC 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性,将指针的高 18 位(不同版本可能略有差异)用于存储标记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对象是否存活、是否被移动等,使得 ZGC 无需额外的元数据存储区域,就能获取对象的关键状态 。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对象 A,其地址为 0x00007f8c65000000,在传统的垃圾回收机制中,我们需要额外的内存区域来存储对象 A 的存活状态等元数据。而在 ZGC 中,通过着色指针,我们可以直接在地址的高位部分存储这些信息,假设将对象 A 标记为存活,那么其着色指针可能变为 0x00017f8c65000000,其中高 18 位中的某几位被用于表示存活状态 。

这种机制带来了诸多优势,它避免了传统 GC 中复杂的 "卡片标记""记忆集" 等元数据存储和管理机制,大大减少了内存开销和操作耗时,使得 ZGC 在处理大规模内存时,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垃圾回收 。

(二)读屏障

读屏障是 ZGC 中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当应用线程读取对象引用时,读屏障就会发挥作用。它会检查指针的 "颜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标记信息 。如果发现对象已经被移动,读屏障会及时进行指针修复,将引用更新至对象的新地址 。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链表结构,其中节点 A 引用节点 B,在垃圾回收过程中,节点 B 被移动到了新的内存位置。如果没有读屏障,应用线程在访问节点 A 引用的节点 B 时,可能会访问到旧地址,从而导致错误。而有了读屏障,当应用线程读取节点 A 引用的节点 B 时,读屏障会检查到节点 B 的指针标记信息,发现其已被移动,于是会将指针更新为节点 B 的新地址,确保应用线程能够访问到正确的对象 。

读屏障的存在,使得 ZGC 能够实现 GC 线程与应用线程的完全并发,在不停止应用线程的情况下,安全地移动对象,大大提高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和应用程序的响应性 。虽然读屏障会带来轻微的 CPU 消耗,通常在 1%-3%,但与传统 GC 的停顿成本相比,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三)并发处理全阶段

ZGC 的核心 GC 过程几乎全在并发阶段完成,这是它实现低延迟的关键所在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初始标记:这个阶段会标记根对象,如线程栈、静态变量等,停顿时间与根对象数量成正比,通常非常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 并发标记:从根对象出发,遍历并标记所有存活对象,这个过程与应用线程并行进行,不会对应用程序的运行产生明显影响 。
  • 并发预备转移:计算需要转移的对象,如碎片化区域中的对象,为后续的转移操作做好准备 。
  • 并发转移:将存活对象移动到新的内存区域,通过读屏障保证应用线程访问正确地址,同时消除内存碎片 。
  • 并发重定位:更新所有指向旧地址的引用,同样与应用线程并行执行 。

通过这种全阶段并发的处理方式,ZGC 能够在不显著影响应用程序性能的前提下,高效地完成垃圾回收任务,将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

(四)区域化内存管理

ZGC 将堆内存划分为多个大小可变的区域(Region),每个 Region 的大小可以在 1MB 到 4GB 之间动态调整 。根据对象大小的不同,ZGC 会将小对象、大对象和巨型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区域,便于针对性地进行回收 。

比如,对于小于 256KB 的小对象,会分配到较小的 Region 中;而对于大于 4MB 的大对象或巨型对象,则会分配到较大的 Region 。这种区域化的内存管理方式,使得 ZGC 在回收时可以只处理部分区域,而不是整个堆内存,大大提升了回收效率 。同时,由于 Region 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也减少了内存碎片的产生,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 。

(五)分代支持

从 Java 15 起,ZGC 引入了分代机制(Generational ZGC) 。分代的依据是对象的存活时间,将对象分为 "年轻代" 和 "老年代" 。年轻代对象的特点是生命周期短,大部分对象在创建后很快就不再被使用,即所谓的 "朝生夕死",因此年轻代的回收频率较高 。通过快速回收年轻代,可以及时释放大量不再使用的内存,减少整体的 GC 压力 。而老年代对象则是那些存活时间较长的对象,回收频率相对较低,ZGC 会专注于对这些长期存活对象的管理 。

例如,在一个 Web 应用程序中,大量的请求处理过程中会创建很多临时对象,这些对象通常会在年轻代中分配和回收。而一些长期存在的数据库连接对象、缓存对象等,则会进入老年代 。分代机制使得 ZGC 能够根据不同代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和性能 。

四、ZGC 使用指南

(一)启用条件

要启用 ZGC,首先需要满足一定的环境要求。在 JDK 版本方面,需要 Java 11 及以上版本,其中 Java 17 + 为稳定版,强烈推荐使用 。这是因为随着 JDK 版本的不断更新,ZGC 在性能、稳定性和功能特性上都得到了持续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在 Java 15 中引入了分代 ZGC,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在 Java 17 中,ZGC 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更充分的验证,适用于更多的生产环境 。

在操作系统方面,目前 ZGC 支持 64 位的 Linux 系统,从 Java 16 开始支持 Windows 系统,在 ARM 架构下的 Java 17 + 版本支持 macOS 系统 。这使得 ZGC 能够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上为开发者提供低延迟的垃圾回收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 。

(二)核心 JVM 参数

在启用 ZGC 时,需要设置一些核心的 JVM 参数,以确保 ZGC 能够正常工作并发挥最佳性能 。

  • 启用 ZGC:通过-XX:+UseZGC参数来启用 ZGC 垃圾收集器 。这是使用 ZGC 的关键参数,一旦设置,JVM 将采用 ZGC 进行垃圾回收。
  • 设置最大堆内存:使用-Xmx参数来设置最大堆内存,例如-Xmx32g表示将最大堆内存设置为 32GB 。ZGC 特别适合大堆内存的场景,建议将堆内存设置在 10GB 以上,以充分发挥 ZGC 的优势。在大数据处理应用中,通常会处理海量的数据,需要较大的堆内存来存储这些数据和中间计算结果。将堆内存设置为 32GB 甚至更大,可以让 ZGC 在回收垃圾时,更好地管理内存空间,减少内存碎片的产生,从而提高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 。
  • 启用分代 ZGC(Java 15+) :从 Java 15 开始,可以通过-XX:+ZGenerational参数来启用分代 ZGC 。分代 ZGC 将对象分为年轻代和老年代,针对不同代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回收的效率。对于那些创建后很快就不再使用的临时对象,它们通常会分配在年轻代,年轻代的回收频率较高,能够快速释放这些对象占用的内存;而对于长期存活的对象,如数据库连接对象等,则会进入老年代,老年代的回收频率相对较低,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回收操作,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

(三)其他调优参数

除了核心参数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调优参数,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调整 。

  • ZGCHeapSizeLimit:-XX:ZGCHeapSizeLimit=64g用于设置堆内存的上限,默认情况下无限制,最大支持 16TB 。通过设置这个参数,可以控制 JVM 使用的最大内存,避免因内存使用过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或出现内存溢出错误 。在一些对内存使用有严格限制的环境中,或者当服务器的物理内存有限时,合理设置这个参数可以确保应用程序在安全的内存范围内运行 。
  • ZCollectionInterval:-XX:ZCollectionInterval=30用于设置两次 GC 的最小间隔时间,单位为秒 。通过设置这个参数,可以避免频繁的 GC 操作,减少 GC 对应用程序性能的影响 。在流量平稳变化的场景下,自适应算法可能会在堆使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如 95% 以上)才触发 GC,而在流量突增时,可能会导致触发时机过晚,部分线程阻塞。通过调整ZCollectionInterval参数,可以在流量突增等场景下,提前触发 GC,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

五、ZGC 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尽显

  • 超低延迟:ZGC 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超低的延迟。传统的垃圾回收器,如 Parallel GC、CMS GC 在进行垃圾回收时,常常需要停顿应用线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Stop-The-World",这种停顿在堆内存较大时会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而 ZGC 通过并发处理、着色指针等技术,将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控制在 10 毫秒以内,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达到亚毫秒级别,这使得应用程序能够保持极高的响应性 。在金融交易系统中,每一笔交易都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ZGC 的超低延迟特性能够确保交易的快速处理,避免因垃圾回收停顿而导致的交易延迟或失败 。
  • 支持超大堆:ZGC 能够支持高达 16TB 的超大堆内存 ,这对于现代大型服务器和云计算环境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长,很多应用程序需要处理海量的数据,这就要求 JVM 能够管理更大的堆内存。传统的垃圾回收器在面对超大堆内存时,往往会出现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而 ZGC 通过其创新的设计,能够高效地管理超大堆内存,保证应用程序的稳定运行 。例如,在大数据处理领域,像 Hadoop、Spark 等框架,常常需要处理 TB 级别的数据,ZGC 的超大堆支持能力使得这些框架能够在 JVM 上更高效地运行 。
  • 并发能力强:ZGC 的核心 GC 过程几乎全在并发阶段完成,仅初始标记和最终标记有极短停顿 。这意味着 ZGC 在进行垃圾回收时,应用线程可以继续执行,大大减少了垃圾回收对应用程序吞吐量的影响 。与 SerialGC、ParallelGC 等停顿型 GC 相比,ZGC 能够在不显著降低应用程序性能的前提下,完成垃圾回收任务 。在一个高并发的 Web 应用中,大量的用户请求需要及时处理,ZGC 的并发能力能够保证在垃圾回收的同时,应用程序依然能够快速响应用户请求,提高用户体验 。
  • 内存碎片少:ZGC 采用了并发转移机制,在垃圾回收过程中动态整理内存,使得内存碎片率趋近于零 。长期运行的 Java 应用程序,内存碎片问题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它会导致内存利用率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内存溢出错误 。而 ZGC 通过其独特的内存管理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内存碎片问题,使得应用程序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例如,在一个长时间运行的缓存服务器中,ZGC 能够确保内存的高效利用,避免因内存碎片而导致的缓存性能下降 。
  • 易于调优:ZGC 的参数较少,并且默认配置就比较合理,在多数场景下,开发者无需进行复杂的调优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这对于开发者来说,大大降低了调优的难度和工作量,使得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逻辑的开发上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垃圾回收器,如 G1,虽然也有较好的性能,但调优参数较多,需要开发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了解才能发挥其最佳性能 。

(二)劣势剖析

  • 吞吐量略低:ZGC 的并发操作,如读屏障、并发标记等,会消耗更多的 CPU 资源 。在小堆(<10GB)场景下,相比 G1 或 ParallelGC,ZGC 的吞吐量可能会略低 。这是因为在小堆场景下,垃圾回收的频率相对较低,ZGC 为了实现低延迟而引入的并发操作开销,可能会对应用程序的吞吐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个小型的离线批处理任务中,由于任务对延迟要求不高,而更注重吞吐量,此时使用 ZGC 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而 G1 或 ParallelGC 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 。
  • 读屏障开销:虽然读屏障的开销通常在 1%-3%,相对较小,但对于那些 "频繁读取对象引用" 的应用,如大量使用链表、树结构的应用,可能会有一定的性能影响 。这是因为读屏障在每次读取对象引用时都会被触发,检查指针的标记信息并进行必要的指针修复,频繁的读屏障操作会增加 CPU 的负担,从而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 。在一个基于链表结构实现的缓存系统中,如果使用 ZGC,读屏障的开销可能会对缓存的读写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
  • 分代支持较新:分代 ZGC 在 Java 15 才引入,相比 G1 成熟多年的分代机制,在某些极端场景下的优化可能还存在不足 。例如,在一些对象生命周期非常复杂的场景中,分代 ZGC 可能无法像 G1 那样精准地进行垃圾回收,从而导致一定的性能损失 。不过,随着 JDK 版本的不断更新,分代 ZGC 的性能和稳定性也在不断提升 。
  • 工具链支持滞后:部分监控工具,如早期版本的 VisualVM,对 ZGC 的指标,如 GC 阶段耗时、内存使用情况等的支持不够完善 。这使得开发者在监控和调优使用 ZGC 的应用程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依赖 JDK 自带的工具,如 jstat、jcmd 等 。在一个大型的分布式系统中,使用早期版本的监控工具可能无法全面地获取 ZGC 的运行状态信息,从而影响对系统性能的分析和优化 。

六、ZGC 适用场景分析

(一)推荐场景

  • 金融交易系统:在金融交易领域,每一笔交易都关乎着巨大的资金流动和商业利益,对延迟的要求极高。哪怕是短暂的延迟,都可能导致交易失败、错失最佳交易时机,给用户和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ZGC 的超低延迟特性,能够将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控制在 10 毫秒以内,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达到亚毫秒级别,这使得金融交易系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处理,保证交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高频交易场景中,交易指令的处理速度是以毫秒甚至微秒来衡量的,ZGC 的低延迟优势能够让金融交易系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先机 。
  • 实时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数据分析平台需要对海量的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响应时间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ZGC 支持超大堆内存,能够轻松应对 TB 级别的数据处理需求,同时其并发处理能力和低延迟特性,保证了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不会因为垃圾回收而导致数据处理延迟,确保数据分析过程的流畅性和实时性 。在一个处理电商平台实时交易数据的分析系统中,需要实时分析海量的交易数据,以提供实时的销售趋势、用户行为分析等信息,ZGC 的特性能够满足这种对内存和延迟要求极高的场景 。
  • 大型分布式服务: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许多应用程序采用了大型分布式架构,这种架构下系统的内存需求往往非常大,并且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ZGC 的超大堆支持能力和并发处理能力,使得它能够在大型分布式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高效地管理大内存,保证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性能 。以一个大型的电商分布式系统为例,系统中包含多个微服务,每个微服务都需要处理大量的用户请求和数据存储,ZGC 能够在这种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中,为各个微服务提供高效的内存管理,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

(二)不推荐场景

  • 小堆应用:在小堆(<10GB)场景下,ZGC 的并发操作,如读屏障、并发标记等,会消耗更多的 CPU 资源 。相比之下,G1 或 ParallelGC 等垃圾回收器在小堆场景下,由于垃圾回收的频率相对较低,它们的性能表现可能会更好。这是因为 ZGC 为了实现低延迟而引入的并发操作开销,在小堆场景下可能会对应用程序的吞吐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个小型的 Java Web 应用中,堆内存设置为 2GB,使用 ZGC 可能会导致 CPU 利用率过高,而使用 G1 或 ParallelGC 则可以在保证一定性能的前提下,降低 CPU 的消耗 。
  • 吞吐量优先的应用:ZGC 虽然在低延迟方面表现出色,但由于其并发操作会消耗更多的 CPU 资源,在吞吐量优先的场景下,如离线批处理任务,它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离线批处理任务通常对延迟要求不高,更注重系统的吞吐量,即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任务数量。而 ZGC 为了实现低延迟,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吞吐量。在一个进行大规模数据计算的离线批处理任务中,使用 ParallelGC 可能会比 ZGC 获得更高的吞吐量 。
  • 对 CPU 资源极度敏感的应用:由于 ZGC 的并发操作会消耗更多的 CPU 资源,对于那些对 CPU 资源极度敏感的应用,如一些运行在资源受限设备上的应用程序,使用 ZGC 可能会导致 CPU 资源紧张,影响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在一个运行在嵌入式设备上的 Java 应用中,设备的 CPU 资源有限,使用 ZGC 可能会导致系统响应变慢,甚至出现卡顿现象,此时选择其他对 CPU 资源消耗较小的垃圾回收器可能更为合适 。

七、总结与展望

ZGC 作为 JDK 生态中的一款革命性垃圾回收器,以其卓越的低延迟、强大的大堆支持能力、高效的并发处理机制、出色的内存碎片管理和简单的调优方式,为现代 Java 应用程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 。它在金融交易、实时数据分析、大型分布式服务等场景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了这些对内存管理和响应时间要求极高的应用的理想选择 。

当然,ZGC 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小堆场景、吞吐量优先的应用以及对 CPU 资源极度敏感的应用中,它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 。但随着 JDK 版本的不断更新和优化,ZGC 的性能和稳定性也在持续提升,相信在未来,它将能够克服这些不足,为更多的应用场景提供高效的内存管理服务 。

如果你还在使用传统的垃圾回收器,不妨在合适的项目中尝试使用 ZGC,亲身体验它带来的性能飞跃 。同时,也让我们共同关注 ZGC 的未来发展,期待它在 JDK 的舞台上创造更多的辉煌 。

相关推荐
EMQX2 小时前
ESP32 + MCP over MQTT:通过大模型控制智能硬件设备
后端·mcp
郭京京2 小时前
go框架gin(中)
后端·go
郭京京2 小时前
go框架gin(下)
后端·go
kfyty7252 小时前
不依赖第三方,不销毁重建,loveqq 框架如何原生实现动态线程池?
java·架构
林树的编程频道2 小时前
单例模式的推导
后端
就是帅我不改2 小时前
揭秘Netty高性能HTTP客户端:NIO编程的艺术与实践
后端·面试·github
Ray662 小时前
SugLucene索引构建
后端
舒一笑2 小时前
Saga分布式事务框架执行逻辑
后端·程序员·设计
Emma歌小白3 小时前
完整后台模块模板
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