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数学:数轴根法(穿根法)——高效求解高次不等式的利器

在考研数学中,求解一元高次不等式(形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或 f ( x ) < 0 f(x)>0 或 f(x)<0 </math>f(x)>0或f(x)<0)是一个基础且高频的考点。这类问题若采用代数讨论法,往往过程繁琐,极易出错。而数轴根法 (又称穿根法穿针引线法 )提供了一种将代数问题几何化、可视化的解决方案,能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写出解集,是考场上的"秒杀"技巧。

一、什么是数轴根法?

数轴根法是一种用于求解一元高次不等式的图解方法。其核心思想是:

  1. 将不等式转化为一端为0的形式: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或 f ( x ) < 0 。 f(x)>0 或 f(x)<0。 </math>f(x)>0或f(x)<0。
  2. 求出方程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f(x)=0 </math>f(x)=0 的所有实数根,并在数轴上标出。
  3. 根据最高次项系数的正负和根的重数从数轴右上方开始,用一条连续曲线"穿"过这些根。
  4. 根据曲线在数轴上方或下方的部分,直接读出不等式的解集。

二、操作步骤详解("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化零与因式分解

  1. 化零 :将不等式所有项移到一侧,使另一端为0。例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2 ( x − 1 ) ( x − 2 ) ≤ 0 x^2(x-1)(x-2) \leq 0 </math>x2(x−1)(x−2)≤0已经是标准形式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 f(x)≤0。 </math>f(x)≤0。
  2. 分解因式 :将多项式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f(x) </math>f(x) 分解为若干个一次因式或不可约二次因式的乘积。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分解得越彻底,后续越简单。 示例 :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x 2 ( x − 1 ) 3 ( x − 2 ) ( x + 3 ) f(x) = x^2(x-1)^3(x-2)(x+3) </math>f(x)=x2(x−1)3(x−2)(x+3)

第二步:标根与定轴

  1. 求根标根 :令每个一次因式为0,求出所有实数根(即零点),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 标在数轴上。 接上例 :根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3 x=−3 </math>x=−3(单根),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0 x=0 </math>x=0(二重根),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1 x=1 </math>x=1(三重根),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2 x=2 </math>x=2(单根)。

  2. 确定起点 :观察最高次项系数的正负。这决定了曲线从数轴的哪个区域开始。

    • "右上方"起点原则 :若最高次项系数为 ,则曲线从数轴右上方开始。
    • "右下方"起点原则 :若最高次项系数为 ,则曲线从数轴右下方开始。通常先提取负号,使其变为正,更方便操作。

第三步:穿根与定解

  1. "奇穿偶不穿"法则:这是穿根法的灵魂。从数轴最右侧开始,向左画一条连续的曲线,依次穿过各个根。

    • "奇穿" :若根的重数为奇数 (1, 3, 5...),则曲线穿过数轴。
    • "偶不穿" :若根的重数为偶数 (2, 4, 6...),则曲线反弹回来,不穿过 数轴(即在该点与数轴相切)。 接上例:从右上方开始画线。
    • 遇到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2 x=2 </math>x=2(单根,奇数次),穿过数轴到下方。
    • 遇到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1 x=1 </math>x=1(三重根,奇数次),再次穿过数轴到上方。
    • 遇到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0 x=0 </math>x=0(二重根,偶数次),不穿过,从上方反弹回上方。
    • 遇到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3 x=−3 </math>x=−3(单根,奇数次),穿过数轴到下方。
  2. 读图定解:根据不等式符号和曲线位置确定解集。

    • 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f(x)>0 </math>f(x)>0 的解集:即找曲线在数轴上方的区间。
    • 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f(x)<0 </math>f(x)<0的解集:即找曲线在数轴下方的区间。
    • 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或 f ( x ) ≤ 0 f f(x)≥0 或 f(x)≤0f </math>f(x)≥0或f(x)≤0f的解集:在以上基础上,加上使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f(x)=0 </math>f(x)=0 的根(注意:这些根是否包含需根据原不等式是否包含等号决定)。

接上例 :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f(x)≥0 </math>f(x)≥0的解集。

  • 数轴上方的区间有: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 3 , 0 ) , ( 0 , 1 ) , ( 2 , + ∞ ) 。 (−3,0), (0,1), (2,+∞)。 </math>(−3,0),(0,1),(2,+∞)。
  • 再加上所有的根: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3 , 0 , 1 , 2 。 x=−3,0,1,2。 </math>x=−3,0,1,2。
  •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解集为: [ − 3 , 0 ] ∪ [ 0 , 1 ] ∪ [ 2 , + ∞ ) = [ − 3 , 1 ] ∪ [ 2 , + ∞ ) 。(注意: ∴ 解集为:[−3,0]∪[0,1]∪[2,+∞)=[−3,1]∪[2,+∞)。 (注意: </math>∴解集为:[−3,0]∪[0,1]∪[2,+∞)=[−3,1]∪[2,+∞)。(注意:x=0 和 x=1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虽然是重根,但只要不等式包含等号,就要包含进去。) 虽然是重根,但只要不等式包含等号,就要包含进去。) </math>虽然是重根,但只要不等式包含等号,就要包含进去。)

三、考研实战技巧与注意事项

  1. 分解彻底是关键 :必须将多项式分解为一次因式的乘积。不可约的二次因式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x 2 + 1 ) (x^2+1) </math>(x2+1)恒正或恒负,不影响不等号方向,可忽略或单独讨论。

  2. 处理分式不等式 :穿根法同样适用于分式不等式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P ( x ) Q ( x ) > 0 。 \frac{P(x)}{Q(x)} > 0。 </math>Q(x)P(x)>0。步骤完全一样,只需注意:

    • 分母的根会使函数无定义,这些点用空心圈 标出,且绝不能包含在解集中。
    • 解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P ( x ) Q ( x ) ≥ 0 \frac{P(x)}{Q(x)} \geq 0 </math>Q(x)P(x)≥0时,只能取分子的根,不能取分母的根。
  3. 巧记口诀:"化成标准式,根在轴上标。奇穿偶不穿,就看次数项。从上右开始穿,解集看图便知道。"

  4. 验证端点:对于包含等号的不等式,代入根验证总是个好习惯,可以防止因"奇穿偶不穿"规则应用错误而导致的多取或漏取端点。

四、真题演练示例

例题 :求解不等式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x + 1 ) 2 ( x − 2 ) ( x − 3 ) 3 ≤ 0. (x+1)^2(x-2)(x-3)^3 \leq 0. </math>(x+1)2(x−2)(x−3)3≤0.

  1. 化零因式分解:已是标准形式。

  2. 标根 :根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1 x=−1 </math>x=−1(偶次重根,2次),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2 x=2 </math>x=2(奇次重根,1次),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3 x=3 </math>x=3(奇次重根,3次)。最高次项系数为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1 × 1 × 1 = 1 > 0 。 1×1×1=1>0。 </math>1×1×1=1>0。

  3. 穿根:从数轴右上方开始画线。

    • 经过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3 x=3 </math>x=3(奇数次)→ 穿过数轴到下方。
    • 经过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2 x=2 </math>x=2(奇数次)→ 穿过数轴到上方。
    • 经过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1 x=−1 </math>x=−1(偶数次)→ 不穿过,反弹回上方。
  4. 定解 :求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f ( x ) ≤ 0 f(x)≤0 </math>f(x)≤0,即找出曲线在数轴下方及根上的点

    • 下方区间: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2 , 3 ] [2,3] </math>[2,3]
    • 根上的点: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1 , 2 , 3 。 x=−1,2,3。 </math>x=−1,2,3。但注意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1 x=−1 </math>x=−1 处曲线在上方,且是偶次重根,函数值为0,需要包含
    •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 解集为: { − 1 } ∪ [ 2 , 3 ] 。 ∴ 解集为:\{-1\} \cup [2, 3]。 </math>∴解集为:{−1}∪[2,3]。

即: <math xmlns="http://www.w3.org/1998/Math/MathML"> x = − 1 或 2 ≤ x ≤ 3 . \boxed{x = -1 \quad \text{或} \quad 2 \leq x \leq 3}. </math>x=−1或2≤x≤3.


五、总结

数轴根法(穿根法)将抽象的代数推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判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效率和准确性。熟练运用"奇穿偶不穿"法则,并能正确处理分式、端点等问题,足以让你在考研数学中轻松应对所有高次不等式题型。多加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必能在考场上为你节省宝贵时间。

相关推荐
可触的未来,发芽的智生3 小时前
新奇特:负权重橡皮擦,让神经网络学会主动遗忘
人工智能·python·神经网络·算法·架构
UrbanJazzerati3 小时前
考研数学:使用有理根定理和多项式除法来解一元多次整系数方程
算法
点云侠3 小时前
PCL 生成缺角立方体点云
开发语言·c++·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机视觉
天选之女wow4 小时前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Day27(Day26休息)】贪心算法——455.分发饼干、376.摆动序列、53.最大子数组和
算法·leetcode·贪心算法
不枯石4 小时前
Matlab通过GUI实现点云的Loss配准
图像处理·算法·计算机视觉·matlab
未知陨落4 小时前
LeetCode:84.完全平方数
算法·leetcode·动态规划
Greedy Alg4 小时前
LeetCode 437. 路径总和 III
算法
小O的算法实验室6 小时前
2025年SEVE SCI2区,具有局部和全局参数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深度解析+性能实测
算法·论文复现·智能算法·智能算法改进
LGL6030A9 小时前
算法题实战积累(3)——方块转换(C语言)
c语言·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