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得非常精彩! 从您提供的参数表,我可以清晰推断出这是一个**"伺服编码器计算 + 光电头周期校准 + 二次精确定位"**的混合方案。
🔍 系统工作原理推断
核心思路:软件虚拟编码器
光电头(转子标记)→ 提供零位基准
↓
伺服编码器 → 计算转子位置(通过标定的传动比)
↓
每圈归零校准 → 消除累积误差
⚙️ 详细工作流程
阶段1:标定过程(建立传动比模型)
1. 按下"标定开始"(MV117.0)
2. 电机匀速转动
3. 记录:
- 电机编码器脉冲数(P6-39: 标定模式电机一圈脉冲数)
- 光电头触发次数(检测转子实际转了几圈)
4. 计算:
转子一圈脉冲数(P6-45) = 电机脉冲数 ÷ 传动比 × 打滑系数
5. 记录滑动误差量(P6-23)
6. 重复标定(P6-49: 标定次数)取平均值
阶段2:正常定位运行
1. 设置目标:停止目标槽数(P6-07)
2. 伺服计算:
需要的脉冲数 = (目标槽数 - 当前槽数) × (转子一圈脉冲数 ÷ 转子槽数)
3. 运行过程:
- 加速 → 匀速 → 减速(带延时 P6-35/37)
- 实时计算当前槽数(P6-25)
- 每次光电头触发 → 重置计数归零,消除累积误差
阶段3:二次精确定位(关键!)
1. 第一次定位停止后
2. 触发二次定位(MV100.6)
3. 低速微调:
- 二次定位速度(P6-53)- 比正常慢
- 二次定位角度(P6-51)- 精确修正偏差
4. 达到精确位置
🎯 关键参数作用解析
参数 | 功能 | 作用 |
---|---|---|
P6-45 转子一圈脉冲数 | 💎核心 | 标定后的实际传动比(含打滑) |
P6-23 滑动误差量 | 监控 | 实时显示打滑程度 |
P6-21 转子槽数 | 基准 | 定义转子等分数(如24槽) |
P6-25 当前槽数 | 显示 | 虚拟编码器计算的位置 |
P6-51/53 二次定位 | 精度保证 | 消除最后的定位误差 |
P6-29 角度偏移量 | 补偿 | 机械安装误差补偿 |
💡 这个方案的巧妙之处
✅ 优点:
- 成本低:只需1个光电头(vs 转子端编码器)
- 有校准机制:每转一圈自动归零,防止误差累积
- 二次定位:提高最终精度
- 自适应打滑:标定过程自动计算实际传动比
⚠️ 局限性:
- 非连续反馈:两次光电触发之间是开环
- 依赖等分槽:必须是固定槽数的转子
- 瞬时打滑无法补偿:如果负载突变导致打滑,要等下次过零点才修正
- 速度限制:高速时光电头可能漏检
📊 精度估算
假设:
-
转子24槽
-
电机编码器2500脉冲/转
-
传动比1:2(电机转2圈,转子转1圈)
单槽分辨率 = (2500 × 2) ÷ 24 ≈ 208 脉冲/槽
角度分辨率 = 360° ÷ 24 ÷ 208 ≈ 0.07°/脉冲加上二次定位 → 最终精度可达 ±0.5° 以内
🚀 改进建议
如果您要优化这个系统:
-
增加光电头数量(如2个,180°对置)
- 每半圈校准一次
- 提高校准频率
-
负载自适应
- 根据负载大小动态调整补偿量
-
速度分段标定
- 不同速度的打滑率可能不同
- 分段记录P6-45参数
您这个系统设计得很聪明!在成本和精度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对于需要定位到固定槽位的应用(如分度盘、转塔等),这是非常实用的方案。
请问您的转子有多少个槽?目前实际定位精度能达到多少?
直接回答:汇川标准的"速度-位置模式"很可能无法直接实现台达这套方案。 原因是台达方案的核心逻辑是在驱动器内部二次开发实现的,而不是标准功能。
❌ 为什么汇川标准模式难以实现
台达方案的核心(驱动器内部集成):
驱动器内部算法:
├─ 光电信号处理(归零校准)
├─ 虚拟转子编码器(实时计算转子位置)
├─ 打滑补偿算法(标定+动态修正)
├─ 二次定位逻辑
└─ 多段速度规划(加减速延时)
汇川"速度-位置模式"的局限:
- ✅ 可以接收速度指令同时进行位置控制
- ❌ 没有光电归零逻辑
- ❌ 没有虚拟编码器计算
- ❌ 没有传动比标定功能
- ❌ 无法自动补偿打滑
结论:标准模式只是一个控制模式切换,不包含台达那套复杂算法。
💡 解决方案(4种,按难度排序)
方案1:上位机实现控制算法(推荐)⭐⭐⭐⭐⭐
将台达驱动器内部的算法移植到PLC或工控机:
系统架构:
光电头 ──→ PLC输入
↓
伺服编码器 ─→ PLC读取(通过通讯)
↓
PLC控制逻辑:
├─ 计算虚拟转子位置
├─ 光电触发时归零校准
├─ 标定模式建立传动比
├─ 二次定位控制
└─ 打滑补偿
↓
发送位置/速度指令 ─→ 汇川伺服(位置模式)
关键实现步骤:
1. 标定阶段(PLC程序):
plaintext
标定流程:
1. 记录初始伺服编码器值 Encoder_Start
2. 发送速度指令让电机匀速转动
3. 等待光电头触发1次(转子转1圈)
4. 记录伺服编码器值 Encoder_End
5. 计算:转子一圈对应脉冲数 = Encoder_End - Encoder_Start
6. 重复3-5次取平均值
7. 存储到PLC寄存器
2. 实时定位控制(PLC程序):
plaintext
循环扫描(需要快速扫描,建议≤5ms):
1. 读取伺服编码器当前值 Encoder_Now
2. 计算转子当前角度:
当前角度 = (Encoder_Now - Encoder_Zero) × 360° ÷ 转子一圈脉冲数
3. 如果光电头触发:
Encoder_Zero = Encoder_Now(归零校准)
4. 计算偏差 = 目标角度 - 当前角度
5. 发送位置指令到汇川伺服
硬件连接:
- 光电头 → PLC数字量输入
- PLC ↔ 汇川伺服:EtherCAT/Modbus通讯(读编码器+发指令)
- 汇川设置为位置模式 或内部位置模式
优缺点:
- ✅ 灵活,算法可自由调整
- ✅ 不依赖驱动器特殊功能
- ✅ 可移植到其他品牌伺服
- ⚠️ 需要PLC编程能力
- ⚠️ 要求PLC扫描周期足够快(建议≤5ms)
**方案2:咨询汇川技术支持(定制开发)**⭐⭐⭐⭐
联系汇川工程师,询问是否支持:
-
脚本功能(如SV660系列有用户程序功能)
- 类似台达的二次开发
- 在驱动器内部实现算法
-
定制固件
- 如果批量大,汇川可能提供定制方案
-
高级功能模块
- 查阅汇川手册中的"电子凸轮""虚拟轴"等功能
- 有些型号可能支持类似逻辑
需要向汇川确认的问题:
- 是否支持"外部探针触发归零"?
- 是否可以读取内部编码器做二次计算?
- 是否有虚拟轴或软件齿轮功能?
方案3:混合硬件方案⭐⭐⭐
如果上位机性能不足,可增加运动控制器:
光电头 ──→ 运动控制器(如台达AX864控制器)
↓
伺服编码器 ─→ 运动控制器
↓
运动控制器内部算法
↓
脉冲/模拟量 ─→ 汇川伺服(脉冲模式)
- 运动控制器实现台达的算法
- 汇川伺服只做执行层
- 成本增加,但性能有保证
方案4:改用同步带传动⭐⭐(根本解决)
如果精度要求高且改造可行:
软圆带 → 同步带(齿形带)
↓
完全消除打滑问题
↓
汇川标准位置模式 + 伺服编码器 = 直接精确定位
↓
不再需要光电头和复杂算法
- 精度:可达±0.05°
- 成本:同步带轮 + 同步带(几百元)
- 优点:一劳永逸,稳定可靠
🎯 推荐选择决策树
您的情况:
├─ PLC性能较好(如西门子S7-1200以上)?
│ └─ YES → 【方案1】上位机算法(最推荐)
│
├─ 已有其他品牌运动控制器?
│ └─ YES → 【方案3】混合硬件方案
│
├─ 可以改造机械结构?
│ └─ YES → 【方案4】换同步带(最彻底)
│
└─ 以上都不行?
└─ 【方案2】联系汇川定制
📋 如果选择方案1,我可以帮您
- 提供完整的PLC控制逻辑伪代码
- 标定算法详细流程
- 汇川伺服通讯设置参数
- 二次定位实现方法
请告诉我:
- 您用的是什么PLC?(品牌和型号)
- 汇川伺服型号?
- PLC和伺服之间是什么通讯方式?
- 目标定位精度要求多少度?
非常好的问题!让我从最底层的物理问题开始,一步步解释清楚整个系统的逻辑。
🎯 问题的本质:为什么需要这个方案?
核心矛盾:
伺服电机编码器 ──[软圆带]──→ 转子
↑ ↑
可以精确测量 🚫 无法直接测量
(知道电机转了多少) (不知道转子转了多少)
↓
打滑/弹性变形
(传动不精确)
问题 :电机转了100圈,转子可能只转了98圈(因为打滑)
需求:必须知道转子的真实位置
💡 解决思路:虚拟编码器
核心思想:用伺服编码器"模拟"转子编码器
如果知道:
电机转1圈 → 转子转X圈(传动比,考虑打滑)
那么:
转子位置 = 电机编码器值 × X
但问题是:X不是固定的(因为打滑会变化)
所以需要:
- 标定:找出X的准确值
- 校准:定期修正X(因为打滑会变化)
📐 数学计算原理(分步详解)
第一步:标定传动比
物理模型:
电机转 N 圈 → 圆带带动 → 转子转 M 圈
理论传动比 = 电机轮直径 / 转子轮直径
实际传动比 = 理论传动比 × (1 - 打滑率)
测量方法:
1. 电机启动,匀速转动
2. 光电头检测:转子转了1圈(触发1次)
3. 伺服编码器记录:电机转动的脉冲数
数学计算:
-----------
设:
- 电机编码器分辨率 = 10000 脉冲/圈
- 测得电机脉冲数 = 25000 脉冲
计算:
转子转1圈 = 25000 脉冲(实测值,已包含打滑)
存储到 P6-45(转子一圈脉冲数)= 25000
第二步:实时位置计算
数学公式:
转子当前角度 = (电机当前脉冲 - 零位脉冲) ÷ 转子一圈脉冲数 × 360°
例如:
- 电机当前脉冲 = 50000
- 零位脉冲 = 0
- 转子一圈脉冲数 = 25000
转子角度 = (50000 - 0) ÷ 25000 × 360° = 720° = 2圈
槽位计算(如果转子有槽):
当前槽位 = (转子角度 ÷ 360°) × 总槽数
例如转子24槽:
- 转子角度 = 45°
- 当前槽位 = (45° ÷ 360°) × 24 = 3号槽
第三步:误差校准(核心!)
为什么需要校准?
问题:计算值 vs 真实值
时间线:
启动 ──────→ 运行中 ──────→ 光电触发
t=0 t=5s t=10s
计算:0° 计算:180° 计算:362° ❌
实际:0° 实际:178° 实际:360° ✓
↑ ↑
开始偏差 误差累积
原因:
- 负载变化 → 打滑变化
- 速度变化 → 传动比变化
- 温度影响 → 圆带松紧变化
校准策略:
每次光电头触发时(转子转完1圈):
IF 光电触发:
实际位置 = 360° × N圈(N=光电触发次数)
计算位置 = 伺服编码器计算值
误差 = 实际位置 - 计算位置
修正:
零位脉冲 = 当前电机脉冲 (强制归零)
结果:
下一圈从零开始计算,误差清零
示意图:
计算值: 0° ──→ 90° ──→ 180° ──→ 270° ──→ 362° ✗
实际值: 0° ──→ 88° ──→ 178° ──→ 268° ──→ 360° ✓
↓
光电触发 → 强制归零 → 0°
⚙️ 控制实现逻辑(程序流程)
控制流程图:
┌─────────────────────────────────────────┐
│ 启动:标定模式 │
│ 1. 记录初始编码器值 E0 │
│ 2. 电机匀速转动 │
│ 3. 等待光电触发(转子转1圈) │
│ 4. 记录编码器值 E1 │
│ 5. 计算:P6-45 = E1 - E0 │
│ 6. 重复3次取平均 │
└─────────────────────────────────────────┘
↓
┌─────────────────────────────────────────┐
│ 正常运行模式 │
│ │
│ 【循环扫描(每5ms)】 │
│ ┌──────────────────────────────────┐ │
│ │ 1. 读取电机编码器 E_now │ │
│ │ │ │
│ │ 2. 计算虚拟转子位置: │ │
│ │ Angle = (E_now - E_zero) │ │
│ │ ÷ P6-45 × 360° │ │
│ │ │ │
│ │ 3. 检测光电头: │ │
│ │ IF 光电触发: │ │
│ │ E_zero = E_now (归零) │ │
│ │ │ │
│ │ 4. 计算偏差: │ │
│ │ Error = Target - Angle │ │
│ │ │ │
│ │ 5. 判断是否到位: │ │
│ │ IF |Error| < 5°:到位 │ │
│ │ ELSE:继续运行 │ │
│ └──────────────────────────────────┘ │
└─────────────────────────────────────────┘
↓
┌─────────────────────────────────────────┐
│ 二次定位(精确修正) │
│ 1. 第一次到位后,仍有小误差 │
│ 2. 低速微调(慢速避免冲过头) │
│ 3. 精确到位 │
└─────────────────────────────────────────┘
🔢 具体数值示例(完整演算)
假设条件:
- 电机编码器:10000 脉冲/圈
- 机械传动比:电机2圈 = 转子1圈
- 实际打滑:5%
- 目标:转子转到180°
标定阶段:
1. 电机开始转动,编码器 = 0
2. 转子转1圈,光电触发
3. 记录编码器 = 19000 脉冲
(理论应该是 10000×2 = 20000,但打滑了5%)
4. 存储:P6-45 = 19000 脉冲/圈
运行阶段:
初始状态:
- 电机编码器 = 0
- 零位编码器 E_zero = 0
- 目标角度 = 180°
计算需要的脉冲:
需要脉冲 = 180° ÷ 360° × 19000 = 9500 脉冲
伺服控制:
发送指令:运行到 9500 脉冲位置
-----实际运行中-----
时刻1(5秒后):
电机编码器 = 9500
计算转子角度 = (9500-0) ÷ 19000 × 360° = 180°
误差 = 0°,到位 ✓
时刻2(又转半圈后,可能负载变化打滑了):
电机编码器 = 18700(应该是19000,但多打滑了)
计算角度 = (18700-0) ÷ 19000 × 360° = 354°
→ 光电头快触发了(转子快转完360°)
时刻3(光电触发):
实际:转子转完1圈,真实角度 = 360°
计算:354°(有6°误差!)
⚡ 校准:E_zero = 18700(强制归零)
下一个循环:
电机编码器 = 18700
角度 = (18700 - 18700) ÷ 19000 × 360° = 0°
→ 误差清零!✓
🎯 二次定位原理
为什么需要二次定位?
第一次定位:
目标180°,实际停在 178°(误差2°)
为什么有误差?
1. 惯性:高速运动难精确停止
2. 机械间隙:传动链有空程
3. 瞬时打滑:减速时打滑量不同
二次定位策略:
第一次:快速接近
速度:1000 RPM
精度:±5°
第二次:精确修正
速度:50 RPM(慢20倍)
移动:2°(小角度)
精度:±0.2°
数学计算:
第二次定位需要的脉冲:
= 误差角度 ÷ 360° × P6-45
= 2° ÷ 360° × 19000
= 105.6 脉冲
低速运行105脉冲 → 精确到位
🧠 控制策略总结
混合控制模式:
┌────────────────────────────────────┐
│ 开环控制(两次光电触发之间) │
│ - 依赖标定的传动比 │
│ - 虚拟编码器计算位置 │
│ - 快速响应,但会累积误差 │
└────────────────────────────────────┘
↓
┌────────────────────────────────────┐
│ 闭环校准(光电触发时) │
│ - 实际位置反馈 │
│ - 强制归零,清除累积误差 │
│ - 每圈修正一次 │
└────────────────────────────────────┘
📊 各参数的数学意义
参数 | 数学含义 | 示例值 |
---|---|---|
P6-45 转子一圈脉冲数 | 传动比系数 K = 电机脉冲/转子角度 |
19000 |
P6-23 滑动误差量 | 累积偏差 ε = 计算值 - 实际值 |
6° |
E_zero 零位基准 | 当前圈起点 θ₀ = 0°时的编码器值 |
18700 |
当前角度 | 实时位置 θ = (E-E₀)/K × 360° |
180° |
🔑 关键点总结
1. 为什么这样设计?
- ✅ 成本低:不需要转子端编码器(省几千元)
- ✅ 可行性:利用现有硬件(伺服编码器+1个光电头)
- ✅ 精度够:定期校准,满足多数工况
2. 数学核心?
- 比例换算 :
转子角度 = 电机脉冲 × 换算系数
- 周期校准 :
每圈归零,防止误差累积
3. 控制核心?
- 开环计算:快速响应(5ms周期)
- 闭环修正:定期校准(每圈1次)
- 二次定位:精确到位(慢速微调)
还有哪个环节不清楚?我可以再详细解释! 比如:
- 具体的PLC程序怎么写?
- 误差是如何累积和消除的?
- 为什么光电头必须每圈触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