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 LangChain 不做可视化工作流?从“工作流”到“智能体”的边界与融合

昨天看到 LangChain 团队创始人 Harrison Chase 发布的一篇文章,标题是《Not Another Workflow Builder(不只是另一个工作流构建器)》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颇有争议但又很现实的话题:

"为什么 LangChain 不做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功能是否值得开发的问题,更是一次关于 AI 应用开发范式转变 的思考。

于是我结合原文,以及我和 ChatGPT 的一些讨论,整理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更多人理解"工作流"与"智能体(Agent)"在未来 AI 架构中的位置与关系。

《不只是另一个工作流构建器》 原文翻译

LangChain 自诞生以来,我们最常收到的请求之一,就是希望推出一个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visual workflow builder)。 我们一直没有这么做,也观察了其他公司(如 OpenFlow、Flows.io 等)在做类似的事情。

昨天,OpenAI 推出了他们的 workflow builder(工作流构建器),因此我觉得这正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来聊聊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做这件事,以及我们更感兴趣的不同方向。

问题陈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代码工作流构建器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动机是让非技术用户也能使用或创建智能体(agents)。

这里其实存在两类主要动机:

  1. 许多公司在工程人才上的资源有限。
  2. 非技术用户往往更清楚自己想要构建什么,或想要实现什么。

有时,我们也看到第三种动机:让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原型化 agent,或者让团队中不同角色能够协作。 但本文的重点在于:帮助非工程人员能够快速构建 AI 应用和工作流。

工作流 vs 智能体

我们之前在另一篇文章《arguing for workflows(为工作流辩护)》中讨论过这个话题(那篇文章其实是回应 OpenAI 的一篇文章,题为《arguing against workflows(反对工作流)》)。

开发者社区目前大体上达成了一个共识: Agent 的定义是:

一个 LLM 智能体通过循环使用工具来实现目标。

工作流带来的是更高的可预测性 ,但以牺牲自主性为代价; 而智能体提供的是更高的自主性,但可预测性较低。

换句话说,在构建 agent 系统时,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结果,而不是可预测性或自主性本身

工作流通常包括复杂的分支逻辑、条件路径、不同的执行分支------这种复杂性通常以某种"图形化语言(DSL)"表示。

而智能体虽然也能表现出复杂行为,但它的逻辑被压缩成一种自然语言的提示(prompt)形式。 智能体的"图"只有一个节点,就是 prompt 本身。

OpenAI 的 Aptentive、以及 Flows.io、LangFlow、Flowise 等,都是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不是智能体构建器。

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的问题

那么问题是: 既然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很直观,为什么它们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

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它们的"上手门槛"其实并不低。 尽管是为大众设计,但对非技术用户来说,创建一个结构化的工作流仍然不容易。

  2. 一旦复杂度提升,管理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可视化节点图在节点数量变多后变得难以维护。 一旦超过一定复杂度,界面管理、逻辑跟踪和调试都非常困难。

其他替代方案

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工作流"或"智能体"的目标。

这些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1. 高复杂度问题:在代码中实现工作流

当需要极高的可靠性时,我们发现工程师往往不会仅仅"调用智能体",而是将 agent 嵌入到更大的工作流中。

这种高复杂度场景通常涉及分支逻辑、并行执行、多模态输入输出等,这类情况最适合直接在代码中实现。 (这其实正是 LangGraph 的设计目的。)

换句话说,这类系统已经超出了"无代码"工具的能力范围。

2. 低复杂度问题:无代码智能体

对于低复杂度的使用场景,构建简单的智能体(一个 prompt + 一些工具)已经足够。 让这些简单智能体通过无代码界面创建,比通过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更简单、更直观。

随着模型能力的提升,这类智能体能够覆盖的用例范围也越来越广。

挤压效应

我们观察到,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其实正被"两头挤压":

复杂度等级 最佳解决方式
无代码智能体
可视化工作流
代码中的工作流

我认为智能体(prompt + 工具)应该是更自然的无代码方式。 它们更轻量、更智能、扩展性更好。

同时,随着模型变得更强,能自动生成更复杂逻辑,代码工作流的门槛也在降低。 当高端和低端的解决方案都在进化时,**中间那层"可视化工作流"**反而逐渐变得多余。

有趣的问题

要明确一点: 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在构建 LLM 驱动的可视化工作流工具方面做得非常好(如 Flows.io、Flowise、LangFlow、Gumloop 等)。 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契合点,帮助了很多非技术用户构建出色的产品。

但我认为,世界并不需要"又一个工作流构建器"。 相反,我们需要思考两个更有趣的问题:

  1. 我们如何在无代码环境中让人们更容易创建优秀的智能体? 这应该是"无代码智能体(no-code agents)"的方向,而不是"无代码工作流"。

  2. 我们如何在创建 LLM 驱动的智能体系统时,让代码生成模型更高效、更精准?

结语

我相信未来的方向,不是继续堆叠"可视化节点",而是让智能体更易于创建、更高效地自我编排、并在需要时自动生成代码。

原文摘要

Harrison Chase 在文章中主要表达了几个核心观点:

  1. LangChain 不做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因为那并不是他们认为的未来方向。

  2. 工作流的局限性:

    • 对非技术用户来说,真正好用的可视化流程仍然不易上手;
    • 当系统变复杂时,流程图的可维护性迅速下降;
    • 因此它不适合长期扩展和演进。
  3. 替代思路:无代码智能体(No-Code Agent)

    • 对于低复杂度任务,直接通过 prompt + 工具的组合, 就能实现原本需要工作流才能完成的事情;
    • 随着模型变得更强,智能体可以自主决策、灵活调用工具, 更符合用户的自然使用方式。
  4. 高复杂度问题应当回到代码层解决,比如用 LangGraph 等框架来实现稳定、可控的流程逻辑。

  5. 最终结论是:

    "世界不需要另一个工作流构建器,而需要更容易创建、更自然的无代码智能体系统。"

我的理解与思考

Harrison 的文章其实反映出一个清晰的趋势:

AI 应用的开发方式正在从"流程驱动"走向"语义驱动"。

但我认为在现实落地层面,这个变化是渐进的 ,而非取代式的。 不同复杂度的场景,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

(1)不同复杂度的最佳实现方式

复杂度 实现方式 特点 适用场景
高复杂度 代码实现(LangGraph 等) 完全可控、可维护 企业级系统、复杂业务
中复杂度 可视化工作流 快速验证、逻辑清晰 原型、MVP、验证阶段
低复杂度 无代码智能体 自然语言驱动、轻量 自动化任务、助手型应用

我同意作者的一点:

高复杂度场景必须代码化,这样才能获得稳定性和扩展性。

但我也认为:

中复杂度的"可视化工作流"依然是最好的原型验证工具。 它可视、可调试、可协作,在业务快速试错阶段非常高效。

当系统逐步稳定后,确实应当迁移到代码化实现,这也是工作流"被挤压"的合理现象。 这不是被淘汰,而是生命周期的自然演进。

(2)"被挤压"的中复杂度层

作者提到"工作流被两头挤压" ------ 低端被智能体替代,高端被代码吸收。

我认为这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但需要一点语境补充:

工作流的使命本来就不是终局,而是"过渡层"。

一个典型的产品流程是:

  1. 产品经理用可视化工作流快速验证思路;
  2. 验证通过后,工程师用代码重构;
  3. 最终再把这套能力封装成模块,给非技术用户用。

因此,工作流并没有被"挤死",而是在整个 AI 产品生命周期中承担着重要的"中转站"角色。

(3)Agent:理想与现实之间

作者在文中提出:

"未来低复杂度任务将由 Agent 来取代工作流。"

我部分同意。 Agent 确实更符合人类直觉------我们希望"告诉 AI 目标",而不是"画流程图"。 但这里有两个关键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① Agent 的搭建形式

Agent 是怎么被创建的?

  • 直接写 prompt?
  • 还是拖拽配置工具?
  • 还是自然语言指令生成逻辑?

对非技术用户来说,这一步依然需要一个友好的界面层。 它可能不是"节点+连线"的工作流,而是一个语义工作流(Semantic Workflow)。 所以,Agent 的可视化只是换了一种形态。

② 工具生态的依赖

Agent 的强大在于它能调用工具(Tools)。 但这些工具谁来提供?如何接入?

这就需要平台生态的支撑。 随着像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这样的标准逐渐出现,我们也许能让不同平台的 Agent 共享一套标准工具集。 届时,Agent 才真正具备"无代码"的现实可能。

(4)未来的方向:智能体化的工作流

我相信未来不会是"Agent 完全取代工作流",而是二者的融合。

未来的形态可能是这样的:

  • 用户用自然语言描述目标;
  • 系统自动生成内部工作流和工具调用逻辑;
  • 用户依然能在界面上查看、理解、调整执行路径。

这就是所谓的「语义化工作流」。 它结合了 Agent 的灵活性与工作流的可控性,既让系统能理解"意图",又让人类能控制"过程"。

四、结语:AI 应用开发的"语义时代"

回头再看 LangChain 的选择,其实是有战略前瞻性的。 他们不是在拒绝"可视化工作流",而是在思考下一个时代的开发范式。

未来的 AI 应用,可能不再是"写代码"或"拉流程",而是**"说出逻辑"**。

人类用语言描述目标,模型用逻辑生成执行路径,工具生态负责提供能力。

工作流不会消失,它只是从"显式的图形"变成"隐式的语义"。 当我们再谈"无代码",它可能意味着------连逻辑都能自动生成

📘 最后

这篇文章既是对 LangChain 团队理念的理解,也是我自己对智能体生态的一些思考。 如果你也在构建智能体、使用 Dify、LangFlow、LangGraph 等工具,也许能从这个角度重新思考: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无代码"? 它真的只是拖拽节点,还是让智能体帮我们拖拽逻辑?

相关推荐
Python私教3 小时前
React 19 如何优雅整合 Ant Design v5 与 Tailwind CSS v4
前端·css·react.js
初见0013 小时前
HashMap深度解析:不只是存取键值对那么简单
后端
Java水解3 小时前
Docker架构深度解析:从核心概念到企业级实践
后端·docker
前端老鹰3 小时前
解锁 JavaScript 字符串补全魔法:padStart()与 padEnd()
前端·javascript
格林威3 小时前
常规的鱼眼镜头有哪些类型?能做什么?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数码相机·计算机视觉·视觉检测·工业镜头
刺客_Andy3 小时前
React 第四十一节Router 中 useActionData 使用方法案例以及注意事项
前端·react.js
凯哥19703 小时前
Supabase CLI 权威中文参考手册
后端
Java水解3 小时前
深入剖析Spring Boot依赖注入顺序:从原理到实战
后端·spring
香香的鸡蛋卷3 小时前
DocumentFormat.OpenXml + MiniWord:Word 文档合并与内容赋值的优雅组合
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