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软考中级软件设计师的最后一块核心模块,"I/O 技术、总线系统、信息安全、可靠性计算" 涵盖了计算机的 "输入输出""数据传输""安全防护" 和 "稳定性评估",题型既有理论对比,也有计算应用,需重点掌握 "四类 I/O 方式对比""加密技术" 和 "可靠性公式"。
目录
[一、I/O 技术:CPU 与外设的 "数据交换"](#一、I/O 技术:CPU 与外设的 “数据交换”)
[1.1 四类 I/O 交换方式(按 CPU 干预程度排序)](#1.1 四类 I/O 交换方式(按 CPU 干预程度排序))
[1.2 核心考点解析](#1.2 核心考点解析)
[(1)程序查询方式:"忙等" 效率低](#(1)程序查询方式:“忙等” 效率低)
[(2)中断方式:"被动通知" 提效率](#(2)中断方式:“被动通知” 提效率)
[(3)DMA 方式:"直接传输" 无 CPU](#(3)DMA 方式:“直接传输” 无 CPU)
[二、总线系统:计算机部件的 "数据高速公路"](#二、总线系统:计算机部件的 “数据高速公路”)
[2.1 总线分类(按连接范围)](#2.1 总线分类(按连接范围))
[2.2 系统总线的三类总线(高频考点)](#2.2 系统总线的三类总线(高频考点))
[2.3 常见总线标准](#2.3 常见总线标准)
[三、信息安全:加密与认证的 "核心技术"](#三、信息安全:加密与认证的 “核心技术”)
[3.1 加密技术:对称与非对称的 "本质区别"](#3.1 加密技术:对称与非对称的 “本质区别”)
[(3)数字信封:结合两种加密的 "优势"](#(3)数字信封:结合两种加密的 “优势”)
[3.2 数字签名:确保 "不可否认性"](#3.2 数字签名:确保 “不可否认性”)
[3.3 数字证书与 PKI](#3.3 数字证书与 PKI)
[四、可靠性计算:系统稳定的 "量化评估"](#四、可靠性计算:系统稳定的 “量化评估”)
[4.1 基本概念](#4.1 基本概念)
[4.2 串联系统:"一坏全坏"](#4.2 串联系统:“一坏全坏”)
[4.3 并联系统:"全坏才坏"](#4.3 并联系统:“全坏才坏”)
一、I/O 技术:CPU 与外设的 "数据交换"
I/O(输入输出)是 CPU 与外设(如键盘、磁盘、打印机)交换数据的过程,软考核心考 "四类数据交换方式的特点对比",尤其是 "中断方式" 和 "DMA 方式" 的差异。
1.1 四类 I/O 交换方式(按 CPU 干预程度排序)
从 CPU 干预最多到最少:程序查询方式 → 中断方式 → DMA 方式 → I/O 处理机(IOP)方式
方式 | 工作原理 | CPU 干预程度 | 并行性 | 硬件复杂度 | 适用场景 |
---|---|---|---|---|---|
程序查询 | CPU 轮询外设状态("忙等"),就绪后读写数据 | 全程干预(100%) | 串行(CPU 等外设) | 简单(只需状态寄存器) | 低速外设(如打印机、键盘) |
中断 | 外设就绪后主动发中断请求,CPU 暂停当前程序处理中断,处理完返回 | 仅中断处理时干预 | 并行(CPU 做其他任务,外设准备数据) | 中等(需中断控制器、中断向量) | 中速外设(如键盘、鼠标、串口) |
DMA | DMA 控制器接管总线,直接在内存与外设间传数据,仅开始 / 结束通知 CPU | 仅开始 / 结束干预(几乎不干预) | 并行(CPU、DMA、外设并行) | 较高(需 DMA 控制器) | 高速外设(如磁盘、SSD) |
IOP | 专用 I/O 处理器(IOP)管理所有外设,CPU 仅下达命令 | 几乎不干预(仅发命令) | 完全并行 | 最高(需独立 IOP) | 大型机、多外设系统 |
1.2 核心考点解析
(1)程序查询方式:"忙等" 效率低
- 流程:主程序→查询设备 1 状态→未就绪则继续查→就绪则读写→查询设备 2→...→返回主程序;
- 缺点:CPU 时间大量浪费在 "轮询等待"(约 80% 时间),无法并行处理其他任务。
(2)中断方式:"被动通知" 提效率
- 核心机制:中断向量(存储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CPU 收到中断后,通过中断向量找到处理程序);
- 处理流程:关中断(防止其他中断打断)→保存现场(寄存器值)→执行中断服务程序→恢复现场→开中断;
- 软考考题:"中断向量提供什么信息?" 答案为 "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地址"。
(3)DMA 方式:"直接传输" 无 CPU
- 关键特征:块传输 (一次传多个数据,不是单个字)、总线控制权转移(DMA 控制器临时接管总线,CPU 暂时不能用总线);
- 与中断的区别:中断方式需 CPU 处理数据(如从外设读数据到 CPU,再写回内存),DMA 直接在内存与外设间传数据,CPU 无需参与数据传输。
例题:以下关于中断与 DMA 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两者都能实现并行 B. 中断需 CPU 参与数据传输 C.DMA 速度比中断慢 D. 中断无需保存现场)分析:A 正确(中断时 CPU 做其他任务,DMA 时 CPU、DMA 并行);B 正确(中断需 CPU 读写数据);C 错误(DMA 更快);D 错误(中断需保存现场)→ 答案为 AB(2020 年多选题)。
二、总线系统:计算机部件的 "数据高速公路"
总线是连接计算机各部件(CPU、内存、外设)的公共数据通道,软考核心考 "总线分类" 和 "三类系统总线的特点"。
2.1 总线分类(按连接范围)
- 内部总线:CPU 内部连接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的总线(如 CPU 内的数据线),速度最快(芯片级);
- 系统总线:CPU 与主存、高速外设(如显卡)连接的总线(核心考点),分为三类(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 I/O 总线:连接中低速外设(如键盘、打印机)的总线(如 USB 总线、PCIe 总线),速度低于系统总线。
2.2 系统总线的三类总线(高频考点)
系统总线是 "CPU 与外部高速部件" 的桥梁,三类总线分工明确:
总线类型 | 功能 | 传输方向 | 位数特点 | 关键计算 |
---|---|---|---|---|
数据总线(DB) | 传输数据 / 指令(双向) | 双向(CPU↔内存 / 外设) | 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一致(如 64 位 CPU→64 位 DB) | - |
地址总线(AB) | 传输内存 / 外设的地址 | 单向(CPU→内存 / 外设) | 地址总线位数 n → 可寻址空间 = 2ⁿ 字节 | 例:32 位 AB→可寻址 2³² 字节 = 4GB |
控制总线(CB) | 传输控制信号(如读 / 写命令、中断请求) | 双向(CPU 发命令,外设反馈状态) | 位数不固定(按需设置) | - |
例题:32 位地址总线的计算机,最大可寻址内存容量是多少?计算:2³² 字节 = 4×1024³ 字节 = 4GB → 答案为 4GB(软考中地址总线位数直接决定可寻址空间,单位是字节)。
2.3 常见总线标准
- PCI 总线:早期微型机的系统总线(并行传输);
- PCIe 总线:当前主流(串行传输,速度快,如 PCIe 4.0);
- USB 总线:I/O 总线(通用串行总线,连接键盘、U 盘等);
- SCSI 总线:并行 I/O 总线(连接磁盘、扫描仪等高速外设)。
三、信息安全:加密与认证的 "核心技术"
信息安全模块是软考的高频考点,涵盖 "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需重点掌握 "对称 vs 非对称加密" 和 "数字签名的原理"。
3.1 加密技术:对称与非对称的 "本质区别"
加密的核心是 "密钥"(用于加密 / 解密的字符串),按密钥数量分为两类:
(1)对称加密(单密钥加密)
- 原理 :加密和解密用相同的密钥(如 A 用密钥 K 加密,B 用 K 解密);
- 优点:加密速度快、效率高(适合大量数据加密);
- 缺点:密钥分发困难(A 和 B 需提前交换密钥,人多则效率低)、安全性低(密钥泄露则全盘泄露);
- 常见算法:DES(56 位密钥)、3DES(DES 的改进)、AES(当前主流,128/192/256 位密钥);
- 应用场景:加密文件、传输大量数据。
(2)非对称加密(双密钥加密)
- 原理 :密钥分为 "公钥(Public Key,公开)" 和 "私钥(Private Key,保密)",成对出现:
- 公钥加密 → 只能用对应的私钥解密(用于加密通信,如 A 用 B 的公钥加密,只有 B 的私钥能解密);
- 私钥加密 → 只能用对应的公钥解密(用于身份认证,如数字签名);
- 优点:无需交换密钥(公钥公开)、安全性高(私钥不泄露即可);
- 缺点:加密速度慢(比对称加密慢 100-1000 倍,不适合大量数据);
- 常见算法:RSA(应用最广)、DSA(用于数字签名)、ECC(椭圆曲线加密,效率高);
- 应用场景:加密对称密钥(数字信封)、数字签名。
(3)数字信封:结合两种加密的 "优势"
由于非对称加密慢,对称加密密钥分发难,实际通信用 "数字信封" 解决:
- 发送方生成对称密钥 K,用 K 加密大量数据;
- 发送方用接收方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 K;
- 将 "加密的数据 + 加密的 K" 一起发给接收方(称为 "数字信封");
- 接收方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K,再用 K 解密密文。
3.2 数字签名:确保 "不可否认性"
数字签名用于验证 "信息是否被篡改" 和 "发送者身份是否真实",核心是 "私钥签名,公钥验证"(软考高频考点)。
流程:
- 发送方用Hash 函数(如 MD5、SHA-1)对原始信息生成 "信息摘要"(固定长度,不同信息摘要不同);
- 发送方用自己的私钥对摘要加密(这就是 "数字签名");
- 发送方将 "原始信息 + 数字签名" 发给接收方;
- 接收方用同样的 Hash 函数对原始信息生成新摘要;
- 接收方用发送方的公钥解密数字签名,得到原摘要;
- 对比新摘要和原摘要:一致则信息未篡改,且发送者身份真实(只有发送方的私钥能签名)。
例题:数字签名的验证过程需要使用什么密钥?(A. 发送方私钥 B. 发送方公钥 C. 接收方私钥 D. 接收方公钥)分析:数字签名是 "私签公验"→ 验证用发送方公钥 → 答案为 B。
3.3 数字证书与 PKI
- 数字证书:由 CA(认证机构,如阿里云 CA)签发的 "身份凭证",包含:发送方公钥、身份信息、CA 签名(确保证书未篡改);
- PKI(公钥基础设施):以非对称加密为核心,由 CA、数字证书、密钥管理组成的安全体系,用于保障网络通信安全。
四、可靠性计算:系统稳定的 "量化评估"
可靠性是 "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概率",软考考 "串联系统" 和 "并联系统" 的可靠性计算,公式简单但需注意 "失效概率" 的转换。
4.1 基本概念
- 可靠度 R:系统正常运行的概率(如 R=0.9 表示 1000 小时内 90% 概率正常);
- 失效概率 F:系统故障的概率(F=1-R)。
4.2 串联系统:"一坏全坏"
- 结构:组件 1→组件 2→...→组件 n(串联,如电脑的 CPU、内存、主板串联,任一坏则电脑坏);
- 可靠性公式:R_total = R₁ × R₂ × ... × Rₙ(所有组件都正常,系统才正常);
- 特点:组件越多,可靠性越低(类似 "木桶效应")。
4.3 并联系统:"全坏才坏"
- 结构:组件 1、组件 2、...、组件 n 并联(如服务器的双电源,两个都坏才断电);
- 可靠性公式:R_total = 1 - (1-R₁) × (1-R₂) × ... × (1-Rₙ)(1 减去所有组件同时失效的概率);
- 特点:组件越多,可靠性越高。
例题:2000 台设备运行 1000 小时,有 4 台失效,求千小时可靠度?计算:正常设备数 = 2000-4=1996 → R=1996/2000=0.998 → 答案为 0.998(2022 年真题)。
例题:两个可靠度均为 0.9 的组件,串联和并联的可靠性分别是多少?串联:0.9×0.9=0.81;并联:1-(1-0.9)×(1-0.9)=0.99 → 答案为 0.81 和 0.99。
五、存储编址计算(补充考点)
除了上述内容,软考还常考 "内存编址计算",核心是 "地址范围与容量的关系"。
公式:
- 内存容量 = 高地址 - 低地址 + 1(注意:地址是十六进制或十进制,需统一进制);
- 芯片数量 = 总容量 / 单芯片容量(注意单位统一,如 1B=8bit)。
例题:内存地址从 A0000H 到 CFFFFH,求容量?计算:CFFFFH - A0000H + 1 = 30000H(十六进制)→ 30000H 转十进制 = 3×16⁴=3×65536=196608B=192KB → 答案为 192KB。
小结:核心考点与备考建议
- 必背考点 :
- I/O 方式对比(中断 vs DMA);
- 系统总线(地址总线位数→可寻址空间,数据总线→机器字长);
- 加密技术(对称 vs 非对称,数字签名 "私签公验");
- 可靠性公式(串联乘积,并联 1 - 失效乘积);
- 解题技巧 :
- 遇到 "I/O 方式" 题,按 "CPU 干预程度" 和 "适用外设速度" 判断;
- 遇到 "加密" 题,记住 "对称快但密钥难,非对称慢但安全,数字签名用私钥";
- 遇到 "可靠性" 题,先判断串联 / 并联,再套公式;
- 备考建议:该模块知识点较杂,建议用 "表格对比"(如 I/O 方式、加密技术)和 "公式默写"(可靠性、地址计算)强化记忆,结合真题练习提升解题速度。
至此,软考中级软件设计师的四大核心模块(计算机系统基础、体系结构、存储系统、I/O 与安全可靠性)已全部梳理完毕。建议大家结合每篇的 "小结" 和真题,重点突破高频考点和易错点,祝大家备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