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准备
首先,我们导入了 PyTorch 等相关库,为后续的模型构建和训练做好准备。接着定义了几个不同的 CNN 模型结构,包括 CNNNet、Net、LeNet 以及 VGG(涵盖 VGG16 和 VGG19)。这些模型虽然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基于卷积、池化和全连接层的组合,用于提取图像特征并完成分类任务。
数据处理
我们使用 CIFAR10 数据集进行实验,它包含 10 类不同的物体图像。通过定义数据转换操作,对训练集进行随机裁剪、水平翻转等数据增强操作,以增加数据的多样性,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对测试集则进行简单的归一化等操作。然后利用 DataLoader 来加载数据,方便后续的批量训练和测试。
模型集成训练与测试
对于 CNNNet、Net 和 LeNet 这三个模型,我们采用类似投票的集成机制。将它们放入一个列表中,使用 Adam 优化器同时对这三个模型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每个模型都根据自己的预测结果计算损失,并反向传播更新参数。测试时,收集每个模型对测试样本的预测结果,通过投票的方式(即统计多个模型预测结果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作为最终预测)来确定集成模型的预测类别,以此提升分类的准确性。
而对于 VGG 模型,由于其自身结构相对复杂,性能较好,我们先单独对 VGG16 进行训练和测试,观察其在 CIFAR10 数据集上的表现。
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模型集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图像分类的准确率。多个模型的协同工作,能够弥补单个模型在特征提取和分类决策上的不足,从而得到更可靠的预测结果。而像 VGG 这样本身性能就很出色的模型,单独使用也能在数据集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当然,模型集成也会带来计算成本的增加,但在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下,这种代价是值得的。
总的来说,模型集成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图像分类性能的方法,结合 PyTorch 强大的灵活性和易用性,我们能够较为便捷地实现这一过程,为图像分类任务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