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激光避障技术概述

一、运行原理

无人机激光避障的核心原理是激光测距。通过主动向周围环境发射激光束,并接收从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信号,通过计算激光往返的时间或相位变化,来精确计算出无人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目前主流的激光避障系统主要基于两种技术:

1.基于飞行时间法(ToF)原理:系统发射一个短脉冲激光,同时启动一个高精度计时器。当激光碰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被探测器接收时,停止计时。根据光速(c≈3×10^8m/s)和测得的时间(t),即可计算出距离(D):D=(c×t)/2。

特点: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中远距离测量。它对计算能力和计时精度要求极高。

2.基于相位偏移法原理:系统发射经过调制的连续激光束(通常是正弦波)。比较发射激光和接收激光之间的相位差。距离信息就包含在这个相位差中。

特点:通常测量精度更高,但测量范围相对较短,系统更复杂。在多旋翼无人机上应用不如ToF广泛。

为了实现全方位的障碍物感知,单点激光测距仪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现代无人机避障系统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激光雷达(LiDAR):通过旋转镜面或固态扫描方式,使激光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快速扫描,从而获得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数据。这能提供极其丰富的环境几何信息。

固态面阵激光雷达(如FlashLiDAR):类似相机一样,一次性发射一个激光面阵照亮整个场景,然后通过传感器阵列接收返回的光信号,直接生成深度图像。它没有运动部件,更坚固可靠。

二、测算方式概述

从发射激光到最终形成避障指令,测算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处理链条:

1.数据采集激光雷达系统以极高的频率(每秒数万至数百万个点)获取周围环境的距离信息。每个数据点通常包含:(X,Y,Z)坐标、反射强度和时间戳。所有这些点的集合构成了描述环境轮廓的"点云"。

2.点云预处理噪声过滤:去除因灰尘、雨滴、玻璃等反射造成的不可靠数据点。

运动畸变校正:由于无人机自身在运动,一帧点云内不同点的采集位置其实略有不同,需要通过IMU(惯性测量单元)的数据进行运动补偿,校正点云位置。

3.障碍物识别与分割聚类算法:使用如欧几里得聚类、DBSCAN等算法,将空间上相邻的点云分组,每一个组就被识别为一个潜在的障碍物(如树木、建筑物、电线等)。

平面分割:识别出地面、墙壁等大面积的平面,这对于导航和着陆至关重要。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更先进的系统会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如VoxelNet、PointPillars)对点云进行语义分割,不仅能识别出障碍物,还能分辨出它是人、车、树木等,实现更智能的避障决策。

4.距离测算与地图构建最近邻搜索:对于每个聚类后的障碍物,计算其与无人机之间的最近距离。这是最直接的避障依据。

实时地图构建:结合无人机自身的位姿(来自GPS和IMU),将连续的多帧点云拼接起来,可以实时构建出周围的OccupancyGridMap(占据栅格地图)。地图中的每个栅格都被标记为"空闲"、"占据"或"未知"。这为路径规划提供了全局的上下文信息。

5.路径规划与决策局部路径规划:根据实时构建的占据栅格地图和识别的障碍物,规划算法(如A算法、D算法、快速随机探索树(RRT)或其变种RRT)会计算出一条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无碰撞路径。

反应式避障:在紧急情况下(如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系统会采用更简单的"虚拟力场法"或"动态窗口法",立即产生一个远离障碍物的速度指令,确保即时安全。

三、技术要点

1.探测范围与视场角(FOV)探测范围:决定了无人机能提前多远发现障碍物。通常需要数十米到上百米的探测能力。

视场角:决定了避障的覆盖范围。全方位(360°水平,±15°垂直)避障是高端无人机的追求,但目前多为前、后、下、左、右等多个方向的避障模块组合而成。

2.精度与分辨率精度:测距的准确度,通常为厘米级。

角分辨率:决定了能识别多细的物体(如电线)。分辨率越高,对细小障碍物的探测能力越强,但数据量和计算负荷也越大。

3.更新频率(帧率)指激光雷达每秒生成点云图的次数。高帧率(≥10Hz)对于高速飞行的无人机至关重要,可以确保感知系统能跟上环境的快速变化。

4.环境适应性光照不变性:激光是主动光源,因此白天和夜晚性能一样,不受光线影响。

抗干扰能力:如何区分自身发出的激光和其他无人机或环境中的激光信号,避免串扰。

恶劣天气:雨、雪、雾、尘会对激光造成严重的散射和衰减,是激光避障的主要弱点。

5.计算能力与算法效率处理海量的点云数据需要强大的机载计算单元(如GPU、FPGA)。算法的实时性和效率是能否实现可靠避障的关键。

6.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并非万能。最先进的系统会融合视觉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

视觉:提供丰富的纹理和颜色信息,帮助识别障碍物属性,弥补激光在探测透明物体(如玻璃)上的不足。

超声波:在近距离、低速情况下成本低,常用于精准悬停和着陆。

融合:通过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或SLAM算法,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得到更可靠、更全面的环境感知结果。

7.重量、尺寸与功耗对于无人机来说,这三大要素至关重要。激光避障系统的设计必须在性能与这些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相关推荐
蜉蝣之翼❉3 小时前
图像处理之浓度(AI 调研)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mwq301233 小时前
Transformer: LayerNorm层归一化模块详解(PyTorch实现)
人工智能
Sherry Wangs3 小时前
显卡算力过高导致PyTorch不兼容的救赎指南
人工智能·pytorch·显卡
Apache Flink4 小时前
阿里云、Ververica、Confluent、Linkedin携手推进流式创新,共筑智能体AI未来
人工智能·阿里云·云计算
Elastic 中国社区官方博客4 小时前
AI Agent 评估:Elastic 如何测试代理框架
大数据·人工智能·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
中科米堆4 小时前
中科米堆CASAIM自动化三维测量实现注塑模具快速尺寸测量
运维·人工智能·自动化
CoookeCola4 小时前
Google Landmarks Dataset v2 (GLDv2):面向实例级识别与检索的500万图像,200k+类别大规模地标识别基准
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学习·目标检测·计算机视觉·视觉检测
云青黛4 小时前
轮廓系数(一个异型簇的分类标准)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
isyoungboy4 小时前
PIL与OpenCV双线性插值实现差异导致模型精度不够踩坑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