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程序员跨界做在地社区是怎样一种体验?

本文是在「小雇·全国自由职业者大会·杭州站」上进行主题分享的演讲稿,现场实际演讲时有部分出入。演讲用 PPT 可查看 a66c4lvoi8.feishu.cn/slides/HUe9...

哈喽,大家好!

我叫欧雷,是个 35+ 的自由职业者。

我是双鱼座,MBTI 简单测过几次,是 INTJ。

说这些呢,是为了让大家快速地对我的特点建立起基本认知。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典型程序员跨界做在地社区是怎样一种体验?》。

每当与新的人建立连接时,我都得介绍下自己是干什么的,也就是做什么职业,恰如此时此刻。

以 2023 年为界,我对自己职业的介绍可以说分成了两个版本。

在 2023 年年初之前的十多年,我是一名在安防、在线教育、汽车电商、低代码平台、财税等领域公司做过牛马的「前端工程师」。

那时,我是个很「典型」的程序员,比如:

  • 有些「唯技术论」倾向,几乎只追求技术层面的成长;
  • 不善言辞,现实中不太爱与他人交流,常独来独往;
  • 注重逻辑和效率,关注事情是否合理,总与人一言不合就开怼。

等等等等。

随着待的公司多了,让我发现工作中技术层面的东西反复就那么点内容,极难有所长进,索然无味。

当我在技术层面失望了后,眼里突然就能看到其他的事情了,比如人的问题、组织制度的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牛马的我开始觉醒,被封印的对自由渴望的基因在骚动,在格子间里坐着就是在被精神凌迟。

终于,在 2023 年年初,我得以解脱!

从这时起,我以「数智生活领域独立开发者」自居。

这一年中摆过摊儿,做过前端开发兼职,令我变得更有韧性,能跳出纯牛马思维考虑事情,还敞开自己主动与他人接触交流,并决定不再找坐班的全职工作。

在 2024 年,机缘巧合下开始了一段远程办公的全职工作经历,于今年六月底结束,干了不到一年。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远程工作也并非想象中那么自由、美好,实际上工作时间更不可控。

既然无论是坐班还是远程都不合我心意,并且真心受够了做牛做马,那就发誓此生绝不再打工

听到这,想必大家会觉得我这「独立开发者」跟自己认知中的出入挺大的,对吧?

那么,接下来就说说我对「独立开发者」的理解。

首先,无论实际是在做什么,「独立开发者」的核心是在精神、人格层面的独立性。

即便仍在出售时间受雇于人,但在心理上是将对方视为平等的合作对象,而非高自己一等压迫者。

更直白点说,就是敢于掀桌子,自己可以选择是否掀桌子。

实际上,这应该是自由职业者、创业者的基本特性。

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出售时间只能算是过渡手段,构建自己具备复利效应的软件产品才是正道。

当然,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数智生活领域,从个人与家庭场景切入,如:

  • 从本地个人知识库到个人网站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 将家庭各方财务、人际关系等信息统一管理与查看的系统。

刚才有说道,我在六月底结束了此生最后一段全职工作经历,并发誓绝不再打工,而是将时间和精力全部贡献给个人事业,也就是做数智生活领域的产品。

在七月份参加 AdventureX 时,跟几个熟人较深度地交流了我做的事情,发现要表达我的想法得进行大量的解释,并且他们还未必理解。

这也许是在告诉我------就算从个人与家庭场景切入在方向层面不是错误,但在基建层面和市场层面还不成熟,近几年难见成效。

但当时我也别无选择,打算先把更容易被人理解的、之前做了一部分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给弄好推一波试试看效果。

上面所说的,其实就是几乎每个独立开发者都得面对的问题------

是要先开发自己想弄的或解决自己问题的软件,然后再匹配市场需求?

还是先找到市场需求,去针对性开发软件?

前者很容易难以赚到钱,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嗨」,而我依然选择这条路。

有过远程工作经历的我知道,就算自己很内向,长期独自在家办公也会有种孤独感。

我想要时不时地走出去,与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尤其是开始全职打造自己的产品了,更要时常跟别人讨论,接受来自外部的想法和潜在用户的反馈。

如果是在良渚生活,想找到符合条件的人,只要去杭一末、良渚同心荟、706 良渚、良渚暖村等地就好了。

可我是在富阳银湖生活啊,去良渚单程就要一两个小时,实在是太远了!

家门口难道就没有像良渚那些地方的场所吗?!

类似的想法不止一次出现------

去年 11 月在黄山参加「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时冒出过。

今年六月到良渚同心荟参加 BuilderUp 后也冒出过。

作为工程师的我,既然认定这是个「问题」,那就要解决它!

基本思路则是,先找找看是否已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若是没有就去创造出来!

我通过搜索引擎和小红书等进行初步搜索,并没找到已存在符合需求的社区或其他类型组织。

那么,我只好去搞一个出来了!

7 月 31 日,发了篇召集银湖在地自由职业者的笔记,爆了。

过了没到一周,发了篇阶段小结和对「银湖自由社区」初步构思的公众号文章,又爆了。

这两篇文字所带来的流量,让我迅速将几百人聚集在群里。

与此同时,还被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等的负责人关注到并建立了连接。

本来只是想拉个群后就不投入过多时间精力而任其自由发展。

可这么多的正反馈仿佛是在用力拍着我的脸,好令我清醒过来:

嘿,蠢货!你现在应该立刻、马上转方向去做社区,而不是什么个人与家庭!

思索一番后,我醒了!

谁说「独立开发者」只能去做软件产品的?!这不是自我设限吗?!

之前有个同为程序员的人找我交流,说自己做独立开发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当时我就回答他:

别把自己局限在软件开发上,要看自己的综合能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靠这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就能依此赚钱,软件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我转去做社区,也是同样道理------

有那些正反馈,证明「银湖自由社区」是有需求群体的,而我努努力,是可以尝试去满足他们需求的,那我为啥不去试下呢?

并且,做社区并未偏离我的个人事业和人生规划的主线,反而是在铺路!

随后,经过群内投票表决,作为「银湖自由社区」的「银湖创联」正式成立了!

下面就简单介绍下「银湖创联」是个怎样的社区。

社区的性质是:

  • 非营利组织------提供公益、平价的产品和服务,收入仅用于社区可持续发展;
  • (类)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社区成员共治,拥有激励机制,按共识度、贡献度、参与度等划分治理层级。

从定位上看------

它是以青壮年为主的银湖在地共创社区------鼓励大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与他人分享想法、观点以激发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创造共同获益。

也是个体觉醒者的孵化器与助推器------让未觉醒者通过引导将自己喜欢、擅长的事变为个人事业,令已觉醒者借助社区的资源积累和网络效应等使个人事业发展得更好。

还是银湖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丰富的活动充实在地人民的精神生活并拉近邻里间的距离,提供各类便民服务让在地人民的生活更为方便省心,这些都能够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主要面向两类人群:

  • 已有个人事业的人,即自由职业者、创业者;
  • 在探索个人事业、副业的人,包括待业人员、通过坐班或远程办公的打工人,以及在校生。

目前的基础设施有:

  • 线上社群------有微信群和小红书群,其中微信群是主要阵地,小红书群是因平台限制而建的「缓冲区」;
  • 线上配套------有用于宣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账号,用于信息沉淀与共享的飞书知识库;
  • 线下空间------无自有的固定空间,使用党群服务中心、自愿开放的私人住宅客厅、合作的工作室或商家店铺等作为社区活动场所。

社区成立至今已两月有余,取得了如下成果:

  • 线上社群成员数 318 人(微信群 + 小红书群,未去重);
  • 线下活动举办数 11 场(8 场主办 + 3 场合作);
  • 线下空间可用数 7 个。

开辟了两个活动系列:

  • 非确定唠嗑儿------社区每周固定活动,周三或周四举办,大家在位于银湖创新中心的瑞咖啡或其他合作场地一起畅聊,在增加彼此了解的同时,看能否碰撞出新项目、新合作的火花,已经举办 4 期;
  • 一起去走走------每月至少一次的户外活动,可以是徒步、骑行、露营等,已经举办 3 期,都是在银湖界内爬山。

目前来看,对我来说做在地社区最大的几点挑战在于:

  • 与真实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严重不足,与跟电脑打交道相比,复杂和困难得多了;
  • 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控场能力亟待加强;
  • 作为一个 I 人,较长时间说话很容易能量耗尽;
  • 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飞轮尚未形成,仍在探索阶段。

这期间我也有些收获成长:

  • 作为社区当前的运营者和决策者,做事应当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去平衡;
  • 即时沟通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说话没以前那么磕磕巴巴,在说的时候思路更加条理清晰;
  • 由于做在地社区算是换了个领域从零开始,有很多需要学习了解的事情,大大拓宽我的知识面;
  • 更关心当地政策、其他组织等的相关信息,看是否有助于社区发展;
  • 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加了解,连接得更深了,幸福感也就更高了。

之后我会在不断的学习与练习中弥补自己的短板,同时也找更擅长和适合的同路人进行合作。

做「银湖创联」这在地社区的价值点主要有:

  • 解决「主流的人生活法正在崩塌」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这两大当下社会问题,重构「人生」与「附近」;
  • 探索有别于大平台垄断的基于社区的本地生活服务新范式;
  • 进行「元宇宙」落地实验。

这些都是比较「大」的事情,接下来要做的较为具体的是与构建生态网络有关的:

  • 与能激发社区活力的自由职业者、创业者开展共建共创合作;
  • 与可以赋能社区的政府组织、其他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
  • 建设社区的飞书知识库,更进一步的话就开发网站系统。

典型程序员跨界做在地社区,艰难而痛并快乐着------这就是我的体验!

感谢大家倾听我的分享!


本文其他阅读地址: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文心快码BaiduComate4 小时前
文心快码实测Markdown排版工具开发
前端·后端·程序员
京东云开发者4 小时前
详解ROMA中复杂图表的渲染实现
程序员
京东云开发者4 小时前
GEO-AI时代的新战场
程序员
SimonKing4 小时前
TeamViewer、向日葵平替?这几款免费远程控制软件,真香!
java·后端·程序员
大模型教程5 小时前
GraphRAG绝对是以后RAG的潮流,不服来辩
程序员·llm·agent
AI大模型5 小时前
Spring AI 番外篇03:本地RAG使用百炼知识库
程序员·llm·agent
AI大模型5 小时前
Spring AI 番外篇02:还在为 AI Agent 调试头秃?Spring AI Alibaba Admin 来救场了!
程序员·llm·agent
AI大模型5 小时前
Spring AI 番外篇01:MCP Streamable HTTP 模式
程序员·llm·mcp
正点原子8 小时前
《ESP32-S3使用指南—IDF版 V1.6》第四十二章 录音机实验
程序员·嵌入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