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发者,我们都想快速验证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海外市场。但一想到要配服务器、搞数据库、CDN、CI/CD... 一个人基本就被劝退了。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个开源模板,它把这套事儿全包了。
核心就是:一个人、零成本、用 Next.js + Cloudflare 生态搞定全栈出海。
- GitHub 仓库: github.com/TangSY/edge...
- 在线 Demo: 7723b3e2.cloudflare-worker-template-prod.pages.dev/
这篇文章特别适合:独立开发者、早期初创团队,或者任何需要快速验证海外市场的工程师。
为什么说"一个人就能搞定"?
说"一个人就能搞",不是吹牛。核心是这个模板已经把最繁琐的"脏活累活"干完了。
你不用再从零开始搭架子。这个模板把一个全栈应用需要的东西都分好类,并提供了最佳实践:
- 前端: Next.js 15.5.2 (App Router + TypeScript)
- 后端: Cloudflare Pages Functions (Edge Runtime),API 路由开箱即用
- 数据: Prisma ORM + D1 数据库
- 存储: R2 对象存储
- 缓存: KV 键值存储
- 观测: 结构化日志 + Analytics 事件
- 工程: 统一响应/错误/中间件/速率限制
- 测试: Vitest
- 部署: Wrangler + GitHub Actions
你能真正专注于业务本身:页面、数据模型、接口逻辑。其余的"工程必需品"------日志、限流、错误、响应格式、缓存、上传、健康检查、多环境配置、CI/CD------都已默认提供。
对你来说,这意味着:
- 节省大量时间: 减少 70% 以上的重复配置工作。
- 不用纠结选型: 直接用 Next.js + Cloudflare 这套统一的现代技术栈。
- 部署无忧: 环境变量、CI/CD 脚本和文档都已备好,照着跑就行。
轻松上手:5 步跑通全栈
上手不难,这个模板把关键步骤都脚本化了。你只需要准备好这几样东西:
- Node.js >= 20 (项目里有
.nvmrc) - pnpm >= 8
- 一个 Cloudflare 账户(需要开通 Pages/Workers/D1/R2/KV)
然后,跟着 QUICKSTART-zh.md 文档,5 步就能跑起来:
- 初始化:
pnpm i装好依赖,wrangler login登录 Cloudflare。 - 配环境: 配置
wrangler.toml(本地)、wrangler.test.toml(测试) 和wrangler.prod.toml(生产)。 - 建资源:
- D1 (数据库):
pnpm run db:migrate:local - R2 (存储):
pnpm run r2:create:test(或 prod) - KV (缓存):
pnpm run kv:create:test(或 prod)
- D1 (数据库):
- 跑开发:
- 本地开发 (Next.js):
pnpm dev - 模拟 Cloudflare 环境:
pnpm run cf:dev
- 本地开发 (Next.js):
- 一部署:
- 测试环境:
pnpm run pages:deploy:test - 生产环境:
pnpm run pages:deploy:prod
- 测试环境:
如果顺利,你一天内就能跑通 Demo,一周内就能上线 MVP 去验证海外访问体验。
零成本起步:Cloudflare 免费额度有多香?
"完全免费"是这套方案最大的诱惑。Cloudflare 的 Free Tier 真的非常大方,用来做 MVP 甚至中小流量项目绰绰有余(具体以官方最新文档为准):
- Pages (静态托管)
- 项目数量:100 个
- 每月构建:500 次
- 带宽/静态请求:无限制
- Pages Functions (与 Workers 共享额度)
- 每日请求:100,000 次
- CPU 时间:每次请求 10 毫秒
- D1 Database (数据库)
- 数据库数量:10 个
- 总存储:5 GB (所有库共享)
- R2 Storage (对象存储)
- 核心优势:零出站费用 (Egress Zero),这点对出海太重要了。
这些额度对个人开发者太友好了。你能零服务器成本跑一个真实的全栈应用。
完整的生态:不止是拼凑
这个模板不是简单地把 Next.js 和 Cloudflare 拼在一起,而是把它们的原生生态"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为你规划好了每个组件的职责:
- 前端/页面: Next.js App Router 负责承载 UI,SSR/SSG/ISR 这些能力都有,Tailwind CSS 也已配好。
- 后端/API: 运行在 Edge Runtime 上的 Next.js 路由 (
app/api/*) 负责处理业务逻辑。 - 数据/ORM: Prisma 配合
@prisma/adapter-d1连接 D1 数据库,享受类型安全和关系查询。 - 缓存: KV 作为高性能键值存储,用于缓存热点数据。
- 存储: R2 负责对象存储,适合图片/附件上传,对 CDN 友好。
- 可观测性: 结构化日志 (
pino) 和 Analytics Engine 负责事件打点,方便排查问题。 - 部署: Wrangler 统一驱动本地开发和多环境(local/test/prod)部署。
- 规范/工程: 统一的错误类型、Repository 模式分层、CI/CD 自动化。
你不需要再折腾"如何把这些拼好",直接用即可。
为什么说它适合"出海"?
海外用户最关心两件事:访问速度 和稳定性。
这套方案天生就是为全球访问设计的:
- 全球边缘节点: 你的应用和服务(Pages/Workers)都在 Cloudflare 的全球 POP 上,用户就近接入,延迟自然低。
- D1 边缘数据库: 轻中量业务非常合适,能减少数据库跨区查询的延迟。
- R2 零出站费: 海外用户下载图片/文件,你不必支付高昂的流量费,成本结构极优。
- 边缘缓存 (KV): 以极低延迟服务热点数据。
- 轻松多环境: 测试与生产分离,按分支策略(develop→test, main→prod)自动部署。
这套栈能让你"快速上线、稳定运行、低成本迭代",把精力真正花在试错和打磨产品上。
模板里的一些"私货":工程亮点
这部分是模板的"私货"。只提供组件拼凑是不够的,我们把生产环境中必须的工程实践都标准化了。
withMiddleware); C --> D(2. 速率限制
withRateLimit); D --> E{3. 检查缓存?
withCache}; end subgraph "数据与服务 (Data & Services)" %% 修正了这里:为 K 节点的文本加上了双引号 K[("KV
(Cache / Rate Limit)")] I[(D1 数据库)]; J[(R2 对象存储)]; L((可观测性
日志 / Analytics)); end subgraph "业务逻辑层 (Business Logic)" F(4. API 核心逻辑); G(5. 仓储层
withRepositories); H("6. Prisma Client (单例)"); end M(Response) %% 流程连线 C -.-> L; D --> K; E -- "Hit (命中)" --> M; E -- "Miss (未命中)" --> F; F --> G; G --> H; H --> I; F -- "e.g. Upload API" --> J; %% 异步打点 F -.-> L; G -.-> L; F --> M; M --> A;
-
统一 API 响应与中间件
lib/api/response.ts定义了success/error的结构,errorResponse会自动映射错误类型和状态码。lib/api/middleware.ts自动注入requestId,记录请求耗时,并追加追踪头。
-
错误类型体系
lib/errors/index.ts定义了十多种常见的错误类型(数据库、验证、认证、限流等)。ERROR_STATUS_MAP统一管理 HTTP 状态码,让错误处理更规范。
-
结构化日志(生产 JSON、开发 Pretty)
lib/logger/index.ts支持http(),performance(),query()等专用方法,还能配慢查询阈值。
-
Analytics 事件打点
lib/analytics/index.ts定义了各种业务事件,可选择 Sink(例如打到 D1 或 KV),失败自动降级到日志。
-
速率限制(KV 滑动窗口)
lib/api/rate-limit.ts利用 KV 的原子性实现了滑动窗口限流。默认每分钟 300 次,但你可以在路由上自定义,比如限制创建用户接口为10/min。
-
Repository 模式 + Prisma + D1 单例
repositories/*封装了数据访问,lib/api/database.ts提供了withRepositories注入。- 核心优化:
lib/db/client.ts做了 PrismaClient 单例复用。这至关重要,能为你减少 50--100ms 的数据库冷启动开销。
-
开箱即用的缓存装饰器
lib/cache/client.ts提供了withCache(key, fn, ttl)装饰器,用起来非常方便,自动处理缓存的命中、穿透和回源。
-
封装 R2 上传与下载
lib/r2/client.ts封装了上传下载,app/api/upload/route.ts是一个完整示例,你不需要关心 S3 复杂的 SDK。
-
健康检查端点
app/api/health/route.ts提供了一个端点,用于 CI/CD 或监控系统检测 D1/R2/KV 的可用性。
-
CI/CD 与变更记录
.github/workflows/*负责 CI/Deploy。release-please用来自动管理CHANGELOG。
实践路径:从零到 MVP
我建议的实践路径是这样的:
-
Day 1:跑通与上线 Demo
- Fork 项目,配置好 Cloudflare 账户和 Wrangler,创建 D1/R2/KV 并绑定。
- 本地跑通
pnpm dev和pnpm run cf:dev,确保 Edge API 正常。 - 跑通迁移脚本,验证
/api/health、/api/users等核心接口。 - 部署到测试环境
pnpm run pages:deploy:test。
-
Day 2--3:定制你的业务模型
- 修改
prisma/schema.prisma,加入你自己的模型(比如 Comment/Order)。 - 在
repositories/*目录新增你的数据仓储(参考users.repository.ts)。 - 在
app/api/*目录新增你的路由,统一使用withRepositories+withMiddleware;需要缓存和限流的加上withCache/withRateLimit。 - 推到生产环境
pnpm run pages:deploy:prod,观察日志和 Analytics 事件。
- 修改
-
Day 4--7:出海验证与优化
- 这时候就要开始关注真实数据了:访问热点接口(比如列表页)加上
withCache。 - 保护好你的写操作(比如注册、下单)和外部服务集成,调整限流策略。
- 观测慢查询和慢操作(通过
logger.query/performance+ Analytics)。 - 看看海外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
- 这时候就要开始关注真实数据了:访问热点接口(比如列表页)加上
成本与扩展:免费起步,平滑升级
免费层能跑多久?
我的经验是,做 MVP 和中小流量(日 10 万请求)绝对够用。5GB 的 D1 存储也够支撑一段时间了。R2 的零出站费更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优势。
未来如何扩展?
当你的业务增长后,这套架构也能平滑升级:
- 数据: 读写压力大了,优先上读缓存(KV);再不行就考虑外挂专业的托管数据库(如 PlanetScale),把 Edge 作为 BFF 层。
- 存储: R2 本身性能很强,主要是管理策略。
- 观测: Analytics Engine 可以持久化数据,或对接外部可观测平台。
常见问题 (FAQ)
Q1:为什么选 Next.js + Cloudflare? A:前端生态成熟 + Edge 原生运行时。对我(独立开发者)来说,没有服务器维护成本、全球 POP 优势、和 D1/R2/KV 一体化,这几点是决定性的。
Q2:会不会很难上手? A:如果你是 Next.js 开发者,基本没有门槛。模板把最难的工程部分(数据库连接、日志、部署)都包了,你只需要写业务。
Q3:免费层真的够用吗? A:绝对够。做 MVP 和中小流量没问题。上线后盯一下 Cloudflare 的用量统计,快超了再升级或优化。
Q4:如何面向海外做优化? A:核心就是"靠近用户"。充分利用边缘缓存 (KV)、R2 零出站费、SSR/SSG/ISR,减少跨区往返。给接口加上 withCache 和合理的 Cache-Control 头。
Q5:如何扩展复杂业务? A:通过 Repository 模式扩展数据访问层;在 API 层统一用 withRepositories + withMiddleware。Prisma 本身支持事务、分页、过滤等。
结语:把精力还给产品
如果你也是个独立开发者或小团队,正苦于出海项目的启动成本和复杂度,我希望这套模板能帮你省下大量搭建基础设施的时间。
"一个人就能搞定出海全栈"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可行的实践。
🚀 立刻开始:一天内上线你的出海应用
别再犹豫了。你的下一个伟大想法,不该死在繁琐的服务器配置上。
立即 Fork 仓库,开始构建: https://github.com/TangSY/edge-next-starter
祝你出海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