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
上一次,我们体验了Kimi的新功能"OK Computer"。
经过评测,可以看到,在数据分析方面,已经做到有模有样了。
趁着还有2次免费体验的机会,那得试一试它在不同方面的性能。
这不,接到一个上选修课的活,要做一个PPT。这种总结类型的活,那高低得试一试Kimi的智能体。
二、 开测
(1)具体问题
做一个《实用性/实效性临床试验》教学PPT,尽量使用AI进行辅助,提高制作效率。
(2)输入提示词
我的大体制作思路:先是理论介绍,接着是具体文献解读。
提示词:我在上一门选修课,名字叫做:《临床干预研究设计与实践》。其中,我负责的章节是《实用性/实效性临床试验》,一共是三个学时。我需要你帮我做一个教学PPT,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详细地介绍实用性/实效性临床试验的情况(涵盖高校教学的各个内容即可),第二部分是对9篇SCI文献(均是实用性/实效性临床试验的文章,分为三个方向,每个方向三篇文章,分别是临床方向、公共卫生方向和护理方向,文章见附件),针对第一部分的介绍内容对文章进行解析,大致包括研究目的、使用的方法、如何设计分组、主要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当然,以上只是我建议的框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合理的调整。
把9篇文献上传到附件,点击开始运行。

(3)运行过程
跟先前,Kimi先会生成一个"代办清单":

第一步就是做授课对象的分析,例如"受众主要是20-30岁的医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知识",看起来有模有样。

接着就是去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点,以及那九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
其实我找过,网络上没有现成的教学PPT供下载的,所以其实对AI的挑战比较大。

然后,就开始做版面设计了。可以看到五分之三的工作都用在版面设计上,可想而知,内容方面就不报太大希望了,估计就是放出一些重点内容。
最后就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执行完毕。

最后做出了一个网页版的PPT,整体感官还是有模有样的,报告地址为:https://qv6uphhxjqsle.ok.kimi.link
三、 PPT速览
(1)理论部分



风格很明显了,像是产品发布会,只展示关键的要点,很清晰和直观。
但是也对上课者的要求很高,需要有"一张图能吹一小时"的知识储备。
比如我就喜欢PPT字多的(毕竟才疏学浅):

(2)文献解读部分



可以看到,第一类文献还兢兢业业地归纳,一篇文章一个页面。到第二第三类的时候,就偷懒了,hhh。
我个人还是习惯解读的细致一些的风格:



当然,都是K老师总结的。
四、个人感受
(1)整体来看,Kimi 生成的 PPT 虽然内容深度有限,尚不适合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但作为课后总结或要点回顾的素材仍具参考价值。能在短时间内提炼出结构化的核心信息,帮助我们在整理教学内容时提高效率。
(2)生成的版面更像是产品发布会或项目展示汇报,视觉效果简洁,但学术感不足,这与提示词设置及账户额度限制有关。
(3)尽管输出结果尚需人工补充与润饰,但 AI 在信息整合、逻辑框架搭建及版式设计等环节中展现出较强的辅助价值。合理利用人机协同,可在教学内容准备和课件制作中实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