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达沃斯论坛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经预言:"未来5到10年,教师要被AI取代。"在更早的2017年,英国教育家、白金汉大学原副校长安东尼·塞尔登也提出过类似预言: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十年内取代真人教师的大部分职能。
随着人工智能(AI)与扩展现实技术(XR)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体系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设计者、技术应用者与创新引导者转型。
政策引领
未来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的发布,AI赋能的数字教师也随之上线,数字教师在智慧课程、智慧专业、智慧教研等等层面有了广泛应用,教育部也逐步推动各个高校探索未来学校、未来课堂、未来教师、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
政策明确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基地建设指南》《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运用现代技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人才评价质量,推动教师能力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跨领域"方向发展。
各项政策和要求都释放同一个信号------未来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需具备AI工具应用、虚拟资源开发、数据驱动教学等新型能力。
在此背景下,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AI+XR"赋能智慧研创中心,成为响应政策要求、对接产业需求、破解教师培养痛点的关键载体,为未来教师成长搭建了"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产业对接"的闭环生态,成为支撑未来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
未来教师培养新引擎
从资源开发到AI教育设计
"AI+XR"赋能智慧研创中心采用"云---边---端"三层协同架构,各层级功能定位清晰、数据互通,形成"资源集中管理---任务高效处理---场景沉浸式体验"的完整技术链路,为教师培养提供全场景支持。
"云---边---端"三层协同架构,为教师培养提供全场景支持
(1)AI教研工具开发应用平台
平台为教师提供个人知识库管理功能,通过AI自动完成资源分类、关键词提取与智能检索,还能根据产业技术更新动态推送资源,确保教师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能力图谱开发引擎支持教师自定义"专业技能+AI应用能力"维度,采集学生实训与考核数据生成动态图谱,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环节;实践目标图谱开发引擎则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联合企业设定实践目标,让教学更贴合产业实际。
(2)"AI+XR"教研资源开发系统
"AI+XR"教研资源开发系统通过"XR交互---开发编辑器"与"XR演示---制作平台(3DPPT)",打造智能化教学资源创作中枢。教师无需复杂编程基础,也可自主开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实现从传统教学资源向智能交互式教学载体的转型升级。
(3)AI数字教师开发支持系统
AI数字教师开发支持系统进一步推动教师角色转型,教师可通过该系统完成AI数字教学助手的智能化、拟人化建设,实现全息互动授课、个性化学习答疑等场景应用,将自身从重复性教学任务中解放,专注于教学设计与创新。
数字教师可以将教师从重复性教学任务中解放,专注于教学设计与创新
( 4 ) 三维数字教师生产/教研基地
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实景实验室",基地通过标准化流水线流程,支持教师开展沉浸式教学资源创作与智能教学场景应用,实现数字教师从生产到教研落地的全链路闭环,为未来智慧课堂教学储备技能。
(5)教师AI应用技能培训工坊
以"AI赋能教育,而非替代教师"为核心理念,聚焦AI工具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通过模块化实践教学,帮助教师掌握智能备课、个性化辅导、教学评估优化及管理增效等核心技能,推动教师角色向教学设计者、引导者和创新者转型。
( 6 ) 教学创新应用测试研究平台
教学创新应用测试研究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成果验证与优化的舞台。依托3D-LED交互大屏、MR大空间协同系统、XR终端等硬件设备,构建"多终端适配、多场景覆盖、数据驱动优化"的教学创新验证载体,为虚拟仿真教学资源、AI教师数字人等新型教学应用,提供从开发到落地的全流程测试环境。
此外,研创中心的校企联合教研机制,让未来教师培养更具产业导向。教师可与企业工程师深度合作,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转化,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企业人才培训空间还为教师提供"AI+职业技能"提升机会,让教师实时掌握行业技术动态,培养出既懂教学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契合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的要求。
教师无需复杂编程基础,即可自主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
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下,恒点"AI+XR"赋能智慧研创中心将成为培养具备数字化素养、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的"未来教师"的核心阵地。
它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支撑、实践创新,帮助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者"向"智能教育创新者"的转型,助力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以技术赋能教师,以教师赋能学生"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