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 一、架构搭建
-
- [1. 部署集中同步节点](#1. 部署集中同步节点)
- [2. 配置分布式客户端](#2. 配置分布式客户端)
- 二、文件集中同步流程
-
- [1. 集中节点同步Windows文件](#1. 集中节点同步Windows文件)
- [2. 分布式客户端拉取文件](#2. 分布式客户端拉取文件)
- [三、分布式入库SQL Server流程](#三、分布式入库SQL Server流程)
-
- [1. 客户端配置数据库连接](#1. 客户端配置数据库连接)
- [2. 编写入库脚本](#2. 编写入库脚本)
- [3. 定时执行入库脚本](#3. 定时执行入库脚本)
- 四、监控与优化
-
- [1. 集中节点监控](#1. 集中节点监控)
- [2. 客户端入库监控](#2. 客户端入库监控)
- [3. 性能优化](#3. 性能优化)
-
以下是"集中同步+分布式入库"方案的具体实现步骤,分为 架构搭建、同步流程、入库流程、监控与优化 四个阶段:
一、架构搭建
1. 部署集中同步节点
- 选择服务器:选取一台性能稳定的Linux服务器作为集中同步节点(如CentOS 7/8或Ubuntu Server),需具备充足的磁盘空间和网络带宽。
- 挂载Windows共享文件夹 :按前文"Linux挂载Windows共享文件夹"的方法,将Windows共享文件夹挂载到该节点的本地目录(如
/mnt/win_sync),确保仅该节点与Windows建立CIFS连接。 - 配置共享服务 :根据场景选择以下一种服务,使分布式客户端能访问集中节点的同步文件:
-
NFS服务 (推荐,并发性能强):
bash# 安装NFS服务(CentOS示例) sudo yum install nfs-utils -y # 配置共享目录,编辑/etc/exports echo "/mnt/win_sync 192.168.1.0/24(rw,sync,no_root_squash)" | sudo tee -a /etc/exports # 启动并开机自启NFS sudo systemctl start nfs-server && sudo systemctl enable nfs-server -
Samba服务 (兼容Windows/Linux客户端):
bash# 安装Samba(CentOS示例) sudo yum install samba -y # 配置共享,编辑/etc/samba/smb.conf,添加: # [sync_share] # path = /mnt/win_sync # public = yes # writable = yes # 启动Samba sudo systemctl start smb && sudo systemctl enable smb
-
2. 配置分布式客户端
-
客户端环境准备 :所有Linux客户端需安装对应共享服务的客户端工具(如NFS客户端或Samba客户端)。
- NFS客户端(CentOS示例):
sudo yum install nfs-utils -y - Samba客户端(CentOS示例):
sudo yum install samba-client -y
- NFS客户端(CentOS示例):
-
挂载集中节点共享目录 :每个客户端将集中节点的共享目录挂载到本地(如
/mnt/client_sync),以NFS为例:bashsudo mkdir -p /mnt/client_sync sudo mount -t nfs 集中节点IP:/mnt/win_sync /mnt/client_sync
二、文件集中同步流程
1. 集中节点同步Windows文件
-
手动同步 :通过
rsync或cp命令将Windows共享文件夹的文件同步到集中节点本地目录(如/mnt/win_sync)。bashrsync -av /mnt/win_share/ /mnt/win_sync/ # 假设/mnt/win_share是Windows挂载目录 -
自动定时同步 :通过
crontab设置定时任务,例如每5分钟同步一次:bashcrontab -e # 添加以下行 */5 * * * * rsync -av /mnt/win_share/ /mnt/win_sync/
2. 分布式客户端拉取文件
-
手动拉取 :客户端通过
rsync从集中节点拉取更新(支持增量同步,减少带宽消耗):bashrsync -av 集中节点IP:/mnt/win_sync/ /mnt/client_sync/ -
自动定时拉取 :客户端同样通过
crontab设置定时任务,与集中节点同步频率保持一致或略有延迟。
三、分布式入库SQL Server流程
1. 客户端配置数据库连接
- 安装SQL Server客户端工具(如
sqlcmd或Python的pyodbc库),并配置数据库连接信息(服务器IP、数据库名、账号密码)。-
安装
sqlcmd(CentOS示例):bashsudo curl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config/rhel/8/prod.repo > /etc/yum.repos.d/mssql-release.repo sudo yum install -y mssql-tools unixODBC-devel
-
2. 编写入库脚本
-
以Python脚本为例(使用
pyodbc库),实现从本地同步目录读取文件并入库SQL Server:pythonimport pyodbc import os # 数据库连接 conn_str = 'DRIVER={ODBC Driver 17 for SQL Server};SERVER=数据库IP;DATABASE=目标库;UID=账号;PWD=密码' conn = pyodbc.connect(conn_str) cursor = conn.cursor() # 遍历同步目录下的文件(以CSV为例) sync_dir = '/mnt/client_sync' for file_name in os.listdir(sync_dir): if file_name.endswith('.csv'): file_path = os.path.join(sync_dir, file_name) # 执行BULK INSERT入库(需确保SQL Server可访问客户端文件路径,或先将文件上传至数据库服务器) query = f""" BULK INSERT 目标表 FROM '{file_path}' WITH (FIELDTERMINATOR=',', ROWTERMINATOR='\\n', FIRSTROW=2) """ cursor.execute(query) conn.commit() # 入库后可删除或移动文件,避免重复处理 os.rename(file_path, os.path.join(sync_dir, 'processed', file_name)) cursor.close() conn.close()
3. 定时执行入库脚本
-
通过
crontab设置定时任务,例如每10分钟执行一次入库脚本:bashcrontab -e # 添加以下行(假设脚本路径为/home/user/import_to_sql.py) */10 * * * * python3 /home/user/import_to_sql.py
四、监控与优化
1. 集中节点监控
- 部署监控工具(如
nmon、Prometheus + Grafana),监控磁盘IO、网络带宽、NFS/Samba连接数等指标,避免资源过载。 - 配置日志记录,记录文件同步状态(成功/失败、文件数量),便于排查问题。
2. 客户端入库监控
- 在入库脚本中添加日志模块,记录每个文件的入库状态、耗时等信息。
- 定期检查SQL Server的数据完整性(如通过
SELECT COUNT(*)验证入库数据量)。
3. 性能优化
- 并发控制:若客户端数量过多,可将客户端分组,分时段执行入库任务,避免数据库并发压力过大。
- 文件压缩 :在同步前对大文件进行压缩(如
gzip),减少传输时间和磁盘占用,入库前再解压。 - 索引优化:对SQL Server目标表建立合理索引,提升入库和查询性能。
通过以上步骤,可实现"集中同步+分布式入库"的完整流程,大幅降低Windows服务器的并发压力,同时提升大规模客户端场景下的文件同步和数据入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