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Cursor - 探索AI编程工具独角兽的内部世界

转载

与 AI 编程独角兽共度的六十天

作者:Brie Wolfson

2025 年 11 月

key take-aways:

  • 强烈的线下文化:面对面沟通优先,靠"拍肩膀"解决问题
  • 极少预设会议:刻意保护深度工作时间,依赖即兴协作
  • 招聘以「人」为原子单位:看到好人就出手,而不是对着 JD 找人
  • 追求极高人才密度:大量前创始人和顶校背景,但极少标签化炫耀
  • 自上而下认同「为顶级开发者抬高上限」的使命与产品方向
  • 强 Dogfooding 文化:内部版本远超线上版本,人人参与打磨产品
  • 强所有者意识与建设性摩擦:高标准、高信任、高反馈,但保持冷静与成人感

初识 Cursor

我最初是通过一位前同事认识 Cursor 团队的。他只说了一句:他们想找一些"对市场有独特看法的人"。我们先聊了 30 分钟,接着是一次去旧金山总部的拜访,之后又自然衔接了一串我以为是"轻松随缘"的交流。我还写了一封跟进邮件,总结自己的观察,然后继续忙别的事。

没多久,前同事开始给我发消息,说 Cursor 在到处打听我,讨论一个我"从未正式申请过"的带薪角色。这有点莫名其妙,也有点受宠若惊------后来我才知道,这非常符合 Cursor 的典型风格:两周之内,一台 Cursor 笔电寄到了我在西雅图的家门口,Slack 邀请进了收件箱,新一趟飞往 SF 的行程也敲定,用来"正式开始"这段合作。

这个角色的范围和期限被刻意留白,大致就是:用我自己的视角,帮 Cursor 把它的故事讲清楚。

我之所以答应,有两个理由。

第一,在办公室实地待了一阵、和团队真正混在一起之后,我有一种"这趟必须上车"的直觉。我在 Stripe 和 Figma 都经历过早期阶段,那种空气里的张力和可能性很熟悉,而 Cursor 身上有类似的味道。体验过的人知道,那东西会上瘾。

第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诞生于 AI 时代的"时代级公司"。我觉得 Cursor 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它的核心团队非常有自觉地想改写一套新的公司构建范式,而我很好奇,也希望参与塑造这样一套文化。

关于 Cursor 外界流传着不少"神秘感"。过去两个月,有些地方印证了这些印象,更多地方则完全不一样。下面是这些让我真正感到意外的地方。


SF 办公室:Cursor 工作方式的物理载体

要理解 Cursor 的文化,最好亲自去趟他们在旧金山 North Beach 的办公室------那一片几乎没有别的创业公司,更像一个大学食堂加公共自习室的混合体。如果事先不知道,你很难一眼看出这是哪家公司。

门口没有巨大的 Logo,墙上没有"公司价值观海报",几乎没人穿自家周边,电脑上也不怎么贴贴纸。

你看到的,是一群人埋头在桌前,或者两三个人围在一起讨论。会议室里是黑板不是白板(公司总裁 Oskar Schulz 可以和你认真聊一整套"好粉笔供应链"),家具是从一个痴迷欧洲古董的退休工程师那儿收来的混搭。墙上满是书,既有教材,也有翻到卷边、明显被认真啃过的书。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正好碰上三位来自日本银行的访客,西装、皮鞋、高跟鞋,全套正式。一个二十多岁的销售带他们参观,用极认真地姿态指着一座由蛋白棒、薯片、椒盐卷饼和爆米花罐堆起来、摇摇欲坠的"零食塔"请他们自取。场面有点像"穿风衣伪装成人类的花栗鼠",画风略微错位,但整个氛围极度不做作。

Cursor 是一个明显偏线下的文化------大约 86% 的人常驻 SF 总部或纽约新办公室。事实上的协作方式是:要帮忙就当面去找人,Slack 和日程会更像辅助渠道。预先排定的会议很少,公司非常有意识地保护整块的深度工作时间,把协作留给一天中自然发生的即时讨论。当我问"有没有什么文档可以先看看"的时候,听到的回答是:"我们是更偏口述传统(spoken-word)的公司。"

从 9 月初开始,我大概每两周去一次办公室。人在那里的时候,你很难否认"效率就是高很多";回到家里远程时,反而会有点怀念这种顺畅感。亲身在场,确实会让人觉得:和聪明人坐在同一张桌子旁一起动手,是某种最佳形态。

内部已经在聊第三个办公室的选址了。未来多办公室分布必然会倒逼出更多远程协作规范,但在此之前,线下的"魔力场"非常真实。

每天 1 点(一周六天),公司厨师 Fausto 会端出午餐,大家围在长桌边一起吃。传说 Fausto 曾经想辞职,因为随着团队规模疯狂翻倍,"每天想新菜单"压力太大。有人顺手给他做了个 AI 菜单生成器帮他出主意,现在他在 Slack 里跟大家互动,上新、听反馈、接点菜请求------在 Cursor,就连厨师都是一个有主见、有工具栈的"高能个体"。

餐桌上的话题,大多仍然是"工作相关"的广义世界:他们正在啃的项目、刚摸索到的新想法、对产品走向和行业未来的分歧和好奇。对我来说,坐在那儿听大家聊天本身就是一项高价值活动------问问题甚至比给点子更自然。那种"30 分钟内人不断轮换、观点不断刷新"的感觉,让我想起 2015--2017 年的 Stripe,不同的是:在 Cursor,桌旁几乎总会出现我不认识的新面孔,因为大家经常直接让聪明朋友"顺道来坐坐"。

我问联合创始人 Sualeh Asif,他最担心 Cursor 文化会往哪里跑偏。他想了想说:"如果有一天,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开始聊天气,那就糟了。" 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这种苗头。


招聘:以"人"为单位的机器

Cursor 的招聘方法,最本质的一点是:不是从"岗位"出发,而是从"这个人是不是非常好"出发。

传统公司的一般流程是:

发现能力缺口 → 写 JD → 开职位 → 找候选人 → 多轮面试 → 几个月后入职。

在 Cursor,更像是:

有人在 Slack 的 #hiring-ideas 频道里丢出一个"特别厉害的人名" → 大家开始研究和接触 → 一堆人轮番聊天、做项目、互相评估 → 双方对得上电流的话,"那你下周一就来吧"。

过去一年,团队从不到 20 人长到接近 250 人。我自己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招人上,而这被视为值得肯定的优先级。#hiring-ideas 里的名字源源不断,搜人不是在 LinkedIn 上按头衔筛表格,而是持续追问: "这事上最厉害的人是谁?"

有的人是因为在世界各地自发组织 Cursor 工作坊被发现的(比如在斯德哥尔摩的 Eric Zakariasson);有的人是因为使用数据里"深夜写代码写到离谱"的异常值被顺藤摸瓜找到(比如 Ian Huang)。公司裁员、项目关闭、优秀作品发布、出圈推文和博客,都是他们主动搜寻人才的信号源------看到好,Slack 里的第一反应常常是:"要不要试试把他/她招来?"

一旦大家达成"这个人值得认真追"的共识,就会新开一个小频道专门讨论:

"TA 最喜欢亲手做什么?"

"TA 真正的长板是什么?"

"在 Cursor 给 TA 搭一个怎样的环境会是最优解?"

然后把公司当前最难、最有挑战性的课题摆出来,邀请对方"用这个问题来玩一玩"。

背调、侧面打听也不少见,有时候并不会提前告知本人(对此我感情复杂,但这是事实)。

确定要推进后,会有一个 Cursor 成员作为主联系人,负责牵头所有对话。但候选人真正感受到的,是来自多个一线同事的 360° 关注,而不是"和招聘官走一个流程"。常见话术是:"不急着跳槽没关系,要不要先一起做个小项目?"

另一招是邀请对方"随便来 HQ 坐坐",因为他们很清楚:进到办公室、感受到氛围的那一刻,往往是很多人改变想法的起点。当然,这也是 Cursor 人"顺便看看彼此合不合适"的机会------所谓"突然展开的面试循环"。

即使在这么猛烈的出击节奏下,Cursor 的录用率仍然极高,堪比把顶级名校比成夏令营。领导团队对"宁缺勿滥"是真的有执行力:宁可把痛苦前置,也不轻易放低门槛。到现在为止,每一位新员工都要过创始团队和高层的眼,这个机制看起来会延续相当久。

但有一个他们自己也很清楚的短板:产品和工程岗位的女性比例明显不足,这是公开标记为 p0 的问题,正在被严肃对待。


「强使命 + 硬问题 + 持续获胜 + 极致招聘」带来的人才密度

这些组合在一起,让 Cursor 在极早期就聚集了一群异常强的队伍。

产品和工程方面,他们在 UX 与大型模型/系统工程交叉地带解题------比如 Cursor 2.0:自研模型、面向 Agent 工作流的新 UI 等,都是这种难度级别。在商业上,Cursor 在营收增速上处于历史级别的曲线:从 0 到 1 亿美金 ARR 是在几乎没有传统销售团队的前提下做到的,组建销售之后,目标是在 2025 年底前"再多一个零"。Slack 上的 #closed-won 频道几乎一直在刷新的成交播报。

公司聚拢的是那种:真正相信"未来每个软件开发环节都会接上智能",也相信"写软件这件事会扩展给更多角色"的人。Cursor 的理想用户画像,是最顶尖的专业开发者及其身边的高水平合作者。

公司里有 50 多位前创始人,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将近 40% 的成员来自 MIT、哈佛、哥大、康奈尔、CMU、斯坦福、伯克利、耶鲁等学校,但在办公室几乎没人提这事------你更多感知到的是,他们就是把事情做得很好的人。有人的第一份工作就是 Cursor,也有人来自 Stripe、Figma、Segment、Plaid、Notion、Vercel、Dropbox、GitHub、Uber 等公司,背景拼在一起是一个非常"硬核但不炫耀"的拼图。

这种人才密度带来的感受是:你几乎看不到"明显的不行的人" 。大家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夸张、不自我营销的稳定高水平。一个很好笑但精准的例子:办公室有一段挺陡的楼梯,没有扶手。我问这是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大家会走楼梯。"

联合创始人 Michael 经常说,他希望 Cursor 是"高自驱 IC 的避风港"。这里 IC 不是假口号,而是真正的最高身份:很多关键项目就是"丢给某个人",不给冗长结构,直接信任其 owner 身份。联合创始人 Aman Sanger 至今保持 IC 身份,我对他的多数记忆,就是他缩在某个角落安静写代码。

这种模式能成立,还有一个前提:重要问题远多于能做事的人数。没有人为"看起来重要"的内部项目包装做装饰,没有多余的流程和虚胖团队。你几乎感受不到"为了忙而忙"的企业病。


有老灵魂的年轻人

在很多公司,"年轻团队"很容易等价成两种印象:"不太稳"、"玩心重"。我本来也做好遇到后者的准备。

结果在 Cursor 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组合:

人都很年轻,但礼貌、稳定、说话清晰,乐于直视对方,连公共厕所的厕纸卷都认真换新的。聊天时,他们频繁引用的是:硅谷创业史、世界史、冷门行业实践、艺术、经典产品案例,而不是只绕在自己有限的亲身经历里打转。这种"对世界有长期追踪和比对"的习惯,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明显更擅长找到优雅方案。

不少人会在 Slack 里开自己的「brain」频道,把读书笔记、思考碎片、产品想法丢进去,不强求任何互动,大家自愿订阅。最受欢迎的那些内容,大多和"证明我很忙"或"向上管理"无关,是真正的分析与反思:比如"CMS 是否是前 AI 时代的产物"、一串客户走访之后的深度整理、对某个新产品的极细致 Friction Log 等。

更让我在意的是:这里几乎没有那种浮夸的 LFG!!!、被玩烂的行话、过载的梗图和表情包。Slack 里最常用的反应是 ♥️。也很少看到情绪化的发飙、阴阳怪气或对竞品的恐慌式吐槽。氛围是紧张的,但情绪是稳定的,大家把精力确实放在产品、用户和问题本身。

前不久有一次事故导致不小的宕机。直接负责人在全员频道发消息:"对不起各位,我做这个变更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也用我能想到的方式尽量降低风险。"底下铺天盖地的 ♥️,第一个回复是:"幸好我们有现成的回滚方案。这类改动本身就有风险,之后我们一起想想还能怎么做得更好。" 没有甩锅,没有猎巫,语气非常"成年人"。

很多来访者会说 Cursor 的气场"很 calm"。员工听到会笑,说:"那是因为你没看到水下有多快。"------水面平静,水下狂蹬,这形容挺贴切。


不讲 9-9-6,但默认是「真的很爱干活的人」

外界对 Cursor 盛传的一条是:"他们很拼,差不多 9-9-6。"

从公司内部视角,这既不准确,也无法简单用"加班文化"解释。

没有任何写在纸面上的 9-9-6,也没人会强制你晚走或周末上线。真实情况是:一大批人非常在乎自己做的事情,也真心享受把事做到极好,所以自然而然地投入了更多时间。

刚加入时,那种密度确实会让人喘不过气:一堆事看起来都很重要,To-do 一直涨,延长工时也不一定缓解焦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在做对的事、产出够不够好。很多新同事都描述过类似的过渡期。

但当你意识到------这是基于对你能力的"高默认信任"(因为招聘门槛太高),而不是"没人管你死活";当你摸清这里的节奏和决策方式,那种窒息感会慢慢变成一种兴奋感:原来可以这么直接、这么快地去做有份量的事。

文化上,更重要的是"节奏是会传染的":

同事反应快,你也会习惯快;

同事愿意夜里继续 debug,你也会愿意;

如果大家晚上都回家吃饭,反过来你也会跟着调整。

Cursor 把默认值调在了"快和高投入",而吸引进来的人,基本也是对此真心不排斥甚至乐在其中的那群人。


极致 Dogfooding:用到比你更凶的人

有一份早期内部文档写得很直接:

"Cursor 可能是全世界在人均每周使用自家主产品时长上最高的公司之一。唯一能和我们拼的大概只有苹果和他们的 Mac / iPhone。"

这不是夸张。无论是工程、产品,还是销售、运营,大家真的在把 Cursor 当日常主力工具用。

因此路线上, "我个人非常想要这个功能存在" 就是一个正当而高优先级的理由。用户和社区也不断通过 X、Reddit、LinkedIn、Hacker News、私信把想法倒给团队,基本每个人的社交生活里都离不开"被问 Cursor 的意见"。

典型流程是这样的:

  • 谁对某个改进或新功能有 conviction,就先自己动手做;
  • 做出点样子后,可以拿去每周产品 demo 讲一讲;
  • 也可以直接丢进内部版 Cursor,让大家试用;
  • 用得好就往前推,用不起来就自然被淘汰。

Tab、Cmd-K、Agent、Bugbot、Background Agent 等一堆招牌功能,本质上都是从内部自用版本长出来的。

#braintrust 频道是我最喜欢看的之一,全员都在里面。经常会出现类似:"Cmd-K 的某个入口要不要砍?🟢=删掉,🔴=我常用不能删。" 这种看似简单的投票,会触发很高效的产品讨论。

因为全公司都在真用,Cursor 也敢大刀阔斧收紧设置、删掉没人用的入口。问题经常是这样被抛出来的:

  • "这个设置真的有必要吗?"
  • "能不能再少两步?"
  • "这个东西有人用吗?没有就干掉?"

结果就是:内部使用的 Cursor 通常比公开版本领先大约三个月,不断在前面试错,把打磨过的东西再推给用户。


「Fuzz」仪式:集体拆台式测试

"Fuzz"是我在 Cursor 最喜欢的一个仪式:

每当有大版本或重要功能要上线,大家会集中到一个房间里,用一小时集体把它"搞坏"

流程通常是产品负责人在公开频道发一句:"地下室 fuzz session on X now。" 有时配点甜甜圈百吉饼,但更多是靠大家对质量的责任感自发加入。

房间里挤满人,有人坐沙发,有人盘腿坐地上,都是电脑摊开,连上同一个新版本。接下来 60 分钟基本安静,只剩敲键盘的声音------每个人都在找 bug、UI 粗糙点、边界情况、使用体验的别扭之处,发现就丢 Slack。

一轮 fuzz 下来,经常会收获一长串"上线前必须处理"的问题清单。产品和工程团队接过这份清单,通常意味着又一个长夜,但这是他们心甘情愿的部分:大家把"别让用户在主力开发工具里踩雷"当成底线。


建设性摩擦:高标准 + 高信任 + 高参与

在 Cursor,给别人工作挑刺是非常正常的事------而且是好事。

顶级构建者对"什么叫好产品"通常有非常清晰的直觉,所以他们会:

  • 很快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 非常具体地说哪里别扭、
  • 以及直接上手帮你把它变好。

这一点和 Stripe 很像,内部有人用"微观悲观主义者,宏观乐观主义者"来形容:对细节无情,对整体极度乐观。

这种文化一旦混入自负、小圈子政治、情绪失控,就会变得很毒。但目前 Cursor 的运行状态更接近:

  • 大家对产品和公司是真的在乎;
  • 提问题的人也愿意帮忙修问题;
  • 创始人自己也站在台子中央,接受"辛辣提问"。

Michael 在全员 Q&A 上会刻意邀请尖锐问题;Sualeh 私聊同事时常问的一句是:"你最近最担心的是什么?" 批判和担忧被鼓励说出来,然后一起把问题拆开处理。

他曾用披头士纪录片《Get Back》来比喻他理想中的公司状态:一群人被关在时间和目标的约束里,不断试、不断吵、不断调,伟大的东西不是凭一句"宏大愿景"出现的,而是在乐器始终开着、电永远在流、手一直在做的过程中长出来的。

从我看到的日常来说,Cursor 离这个画面还挺近的。


抬高天花板,而不是降低门槛

Cursor 的一个鲜明选择是:把"最好的专业开发者"作为核心用户,刻意让产品被他们"往上拽"。

这在市场叙事上不算讨好,因为很多非职业程序员也爱用 Cursor。但公司内部的共识是:

  • 大众化、入门辅助有很多公司在做;
  • Cursor 要优先解决的是"顶级开发者如何借助 AI 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

他们非常清楚那句老话:"你要小心你的核心用户是谁,因为他们会决定你产品的走向。" Cursor 的选择是:用最强用户的需求来设定难度和高度,宁可牺牲一些好讲的"民主化故事",也要确保工具在最前沿是真的强。

这套理念也体现在他们的工程面试上:

题目难、标准高、宁愿放过好人(false negative),也要避免错招不合适的人(false positive)。他们的逻辑是:"太简单的题,优秀的人发挥不开。"

对我个人来说,在 Cursor 待了一段时间后,我会下意识用一个问题来审视很多事:
"这个问题的'抬天花板版本'是什么?"

答案通常更难,但更有意思。


使命本身就是奖品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这些高压、高速、高密度,到底是为了什么?

表层宣传看,Cursor 讲的是"提升开发者生产力"------典型、高效、好卖,也确实赚钱。但在公司内部,人们真正着迷的是更底层的东西:代码本身,以及代码生成对世界结构的影响。

世界运行在软件之上,这句话大家听烂了,但在 Cursor,你能感到很多人是把这件事"真的算到头"的那拨人:

从交通信号系统,到科研基础设施,到影视编辑工具,到医疗记录系统,到供应链和航班控制......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化,都被他们视为"工具层和构建体验的函数"。

如果你认同"世界由我们能多好地构建软件来决定",那帮最在乎"构建体验"和"构建能力上限"的人,跑去做一款写代码工具,本身就有点像登月计划。

在这样的叙事里,Cursor 最大的风险反而是:商业上的顺利,可能会诱惑大家满足于稳健增长,而不再去冒险做更大的事。 所以 Michael 会在全员会上反复提醒:"增长会掩盖执行问题。" 听上去和 Stripe 的"We haven't won yet." 有异曲同工。

有趣的是,在我这段时间的观察里,关于"发财"、"退休日程表"、"下一套房子"的讨论几乎没有出现过。不是因为大家不清楚公司估值,而是:

如果他们明天财务自由,很大一部分人,八成还会选择继续做现在在 Cursor 做的事。

这,大概是我最在意、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点。

相关推荐
清灵xmf1 天前
Memory MCP(记忆服务器)
cursor·mcp·memory mcp
Badman2 天前
Cursor入门提效指南
后端·cursor
trsoliu2 天前
Cursor 2.0 震撼发布:多代理协作开启AI编程新纪元
cursor
极客密码3 天前
充了20刀 Cursor Pro 的朋友看到我的方案沉默了...
aigc·ai编程·cursor
Mintopia4 天前
想摸鱼背单词?我用 Cursor 一个小时开发了一个 Electron 应用
前端·javascript·cursor
勤劳打代码6 天前
事半功倍 —— 403 Forbidden 最佳解决
openai·ai编程·cursor
清沫8 天前
规训 AI Agent 实践
前端·ai编程·cursor
coder_pig9 天前
【独家实测】Cursor 2.0 发布,花一分钟看看都更新了啥
aigc·ai编程·cursor
程序员鱼皮9 天前
刚刚 Cursor2.0炸裂发布!这3大亮点必学
程序员·ai编程·cur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