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场景"为核心纽带,构建"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的创新闭环。这一重大部署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支持体系正从传统"政策激励"向"场景赋能"深度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彰显了以市场化路径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战略智慧。
长期以来,"有技术、无场景"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瓶颈。大量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因缺乏真实应用土壤而止步于原型阶段,而市场需求又无法有效引导研发方向。场景作为连接技术与产业的关键载体,不仅为新技术提供验证与迭代的沃土,更将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紧密扣合,让成果加速走向大规模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场景培育与开放,既能转化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等领域的技术储备优势,也能通过超大规模市场验证形成标准制定与产业主导权,助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走向高端竞争。
该《意见》在新领域新赛道中,将人工智能列为核心突破口,鼓励其在科技、产业、民生领域深度渗透;在产业升级环节,支持制造业企业开放智能工厂、柔性生产线等关键场景;在智慧生活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养老、应急管理等融合,打造科技赋能民生的新图景。
在落实中,部分地区与企业已先行探索。工信部推荐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道可云公司,依托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打造了"政务AI元宇宙服务大厅",将VR场景漫游、数字人导办、AI智能体问答等功能集成一体,使群众线上即可沉浸式浏览办事流程、提前规划路线,线下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自助导航与政策咨询。该场景不仅提升办事效率,更让政务服务由"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触达",体现了政策所倡导的"场景驱动服务优化"。
在制造业等产业领域,道可云依据不同的工作场景打造"智能体",可在智能工厂内承担生产监测、流程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等任务,并结合元宇宙三维工厂展示,实现跨区域远程管理与协同设计,有效推动柔性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应用。这一模式正契合政策鼓励的工业领域垂直大模型应用方向,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从"政策激励"向"场景赋能"的转型,不仅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供了试验场,更呼应了"人工智能+"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时代要求。"人机共生"模式下的新图景也随之加速打开:海量真实数据得以支撑算法进阶,丰富多彩的场景则孕育更多产业模式与社会服务创新。未来,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和场景应用不断扩容,我国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上的实践将进一步提速,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底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