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设计】用例技术:需求分析的实用工具

文章目录

核心观点:用例技术就像写菜谱,有简单版(用例图+用例简述)和详细版(用例规约)之分。简单版适合快速了解"要做什么菜",详细版适合精确描述"怎么做菜"。面对需求变更,用例图像菜谱目录一样稳定,用例规约像具体步骤一样易变。聪明的做法是:先写简单版,等需求稳定了再写详细版。对于复杂业务系统,用例建模不够,还需要流程建模来发现用例。

很多需求分析员对用例技术存在困惑: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用户故事,这些到底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用哪个?面对需求变更,哪个更稳定?用例建模够不够?流程建模要不要?

本文围绕六个核心问题展开:

  1. 用例技术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 就像菜谱有简单版和详细版,用例技术也有不同层次。
  2. 用例图、用例规约、用户故事,这些技术有什么关系? 它们处于需求的不同层次,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类似,都是轻量级描述。
  3. 什么时候用哪个用例技术? 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层次的用例技术。
  4. 如何应对需求变更? 用例图稳定,用例规约易变,聪明的做法是推后细化。
  5. 如何应用? 根据系统特点选择小型、中型或大型方法。
  6. 需求分析的三套实践论中,用例建模和流程建模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复杂业务系统,流程建模是发现用例的有效手段。

一、用例技术有哪些?就像菜谱有简单版和详细版

用例技术是一个"技术族",包含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鲁棒图四种技术。它们就像菜谱的不同版本:用例图像菜谱目录,用例简述像简单说明,用例规约像详细步骤,鲁棒图像做菜流程。

用例技术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一个"技术族",由多种技术组成。就像菜谱,有简单版(告诉你"要做什么菜")和详细版(告诉你"怎么做菜"的每个步骤)。用例技术也是如此,有不同层次,适用于不同场景。

用例图:菜谱的目录

用例图就像菜谱的目录,告诉你"系统要做什么菜",但不告诉你"怎么做菜"。

用例图描述软件系统能为用户或外部系统提供的服务。就像菜谱的目录,它告诉你"这本菜谱有哪些菜"(系统有哪些功能),但不告诉你"每道菜怎么做"(每个功能的具体步骤)。

用例图最重要的元素是"参与者"(Actor)和"用例"(Use Case)。参与者是与系统交互的角色或系统,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另一个系统。用例是系统能为外部参与者提供的功能。

例如,银行储蓄系统的用例图,参与者是"柜员",用例有"开户"、"销户"。就像菜谱目录,告诉你"这本菜谱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但不告诉你"宫保鸡丁怎么做"。

用例图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识别与系统交互的角色或外部系统,二是描述系统必须提供的功能。对系统开发而言,用例图从视觉上明确了系统范围内的所有功能。

用例简述:菜谱的简单说明

用例简述就像菜谱的简单说明,用简短文字描述"这道菜是什么",适合快速了解。

用例图中的用例必须命名,但用例图本身提供的信息有限。因此,需要其他"用例描述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

用例简述是最简单、最实用的"用例描述技术",用简短文字描述用例的功能。一般来说,用例简述应该包含成功场景的简单描述。

例如,银行储蓄系统"销户"用例的用例简述:帮助银行工作人员完成银行客户申请的活期账户销户工作,需客户提供证件和密码。就像菜谱的简单说明:"宫保鸡丁:川菜经典,酸甜微辣,配米饭绝佳。"

很多敏捷方法,如极限编程(XP)的用户故事卡、特性驱动开发(FDD)的特性,都使用类似用例简述的技术来捕获和沟通需求。

用例规约:菜谱的详细步骤

用例规约就像菜谱的详细步骤,精确描述"怎么做菜"的每个环节,包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用例规约是另一种用例描述技术,是详细描述,通常包括简要说明、主事件流、备选事件流、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优先级等。

用例规约的主要目的是定义软件系统的行为需求(可以归类为业务需求、用户需求、行为需求)。行为需求是指软件系统必须执行的动作,以提供用户需要的功能。

例如,银行储蓄系统"销户"用例的用例规约,详细描述了销户的每个步骤:银行工作人员进入"活期账户销户"程序界面→用磁条读取设备扫描活期存折的磁条信息→系统自动显示该活期账户的客户资料信息和账户信息→银行工作人员验证申请人身份并确认销户→系统提示客户输入取款密码→客户使用密码输入设备输入取款密码→系统验证密码后计算利息、扣除利息税、计算最终销户金额并打印销户和利息结算单→系统记录销户交易流水及其分户账信息。

就像菜谱的详细步骤:"1. 鸡胸肉切丁,用料酒、盐腌制10分钟;2. 花生米炸至金黄;3. 热锅下油,爆炒鸡丁..."不仅告诉你"做什么",还告诉你"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如果出问题怎么办"。

用例规约的特点是"重"(详细),而用例简述是"轻"(简单)。用例规约以用户为中心描述系统行为,便于与用户交互。它既关注成功场景(由主事件流描述),也关注异常场景(由备选事件流描述),这促进了系统性思维,有助于识别异常情况,提高系统功能,增强可用性。

鲁棒图:做菜的流程图

鲁棒图就像做菜的流程图,描述"做菜需要哪些工具和食材,它们如何配合",属于设计范畴。

用例实现是面向对象理论中的"协作",多个对象通过交互来实现目标。鲁棒图用于对用例实现进行建模,说明实现用例功能需要的类及其交互。

例如,银行储蓄系统"销户"用例的鲁棒图,描述了销户功能需要的边界对象(活期账户销户界面、磁条读取设备、打印设备)、控制对象(销户、计算利息)、实体对象(客户资料、销户流水、活期账户、利息率、利息税率)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就像做菜的流程图:"需要锅、铲、食材→先准备食材→再下锅炒→最后装盘。"它描述了做菜需要的工具和食材,以及它们如何配合。

鲁棒图(用例实现)是从功能需求到设计方案的桥梁,是"思维的纽带"。需要注意的是,用例是需求,鲁棒图已是设计。

二、什么时候用哪个用例技术?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层次

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层次的用例技术:需求捕获用用例图+用例简述,需求分析用用例规约,初步设计用鲁棒图。就像做菜,先看菜谱目录决定做什么,再看简单说明了解大概,最后看详细步骤精确操作。

4种用例技术,用于3种实践场景:

场景1:需求捕获和简单系统的需求分析

用例图+用例简述:既可用于需求捕获,又可用于业务不太复杂的系统的需求分析。

好处有二:一是覆盖面广,所有的功能需求都能被覆盖到;二是深入的细节不多,不易受到需求变更的冲击。

就像做菜,你先看菜谱目录(用例图)决定"要做什么菜",再看简单说明(用例简述)了解"这道菜大概是什么"。如果菜谱很简单,这样就够了。

场景2:需求分析和需求规格定义

用例规约:用于需求分析与需求规格定义。

用例规约本身是一种思维工具,它围绕"为参与者带来价值的可见结果"展开,挖掘出各种处理场景、异常场景,使需求定义更加完善。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得到明确和规范的需求定义,用例规约技术正堪其用。

就像做菜,如果菜谱比较复杂,你需要看详细步骤(用例规约),了解"每个步骤怎么做"、"如果出问题怎么办"。

场景3:初步设计

用例实现(鲁棒图):用于初步设计。

用例是需求,鲁棒图已是设计。鲁棒图描述了实现用例功能需要的类及其交互,属于设计范畴。

就像做菜,详细步骤告诉你"怎么做",但做菜的流程图(鲁棒图)告诉你"需要哪些工具和食材,它们如何配合"。

三、如何应对需求变更?用例图稳定,用例规约易变

面对需求变更,用例图像菜谱目录一样稳定,用例规约像具体步骤一样易变。聪明的做法是:先写简单版(用例图+用例简述),等需求稳定了再写详细版(用例规约)。

用例图和用例规约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业务需求、用户需求、行为需求),导致对需求变更的"抵抗力"不同。

用例图:像菜谱目录一样稳定

用例图能稳定反映用户级需求,因为它只描述"要做什么菜",不描述"怎么做菜"。

例如,1999年11月1日,中国开始对储蓄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个变化影响了"结息"功能,需要调整数据库结构和功能。

但开征利息税对包括"结息"在内的整个用例图没有影响。因为用例图只反映"储蓄系统必须有结息功能",而不涉及"结息业务规则的变化"。就像菜谱目录,即使"宫保鸡丁"的做法变了,目录上还是"宫保鸡丁",不会变成"宫保鸡丁2.0"。

这意味着用例图适合在项目早期使用,因为它不容易受到需求变更的冲击。

用例规约:像具体步骤一样易变

用例规约因为精确所以易变,需求变更往往发生在行为需求层面,这正是用例规约描述的内容。

开征利息税对"结息"用例的用例规约影响很大。主事件流需要新增步骤:系统计算此账户的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系统计算出应付利息=利息-利息税。其他步骤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重大变化发生在行为需求层面,反映在用例规约的主事件流和备选事件流中。就像菜谱的详细步骤,如果"宫保鸡丁"的做法变了,详细步骤必须修改。

这意味着用例规约适合在需求相对稳定后再详细编写,过早细化会增加需求变更管理的开销。

实践启发:推后用例细化,激发需求变更

为了更聪明地应付需求变更,应该"推后用例细化、激发需求变更"。具体而言:不是对软件架构起关键作用的用例,可以推迟到要实现该用例所定义的功能之前才进行细化。

正如前面所述,需求变更对用例图和用例简述的影响比较小,而对用例规约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应该"推后用例细化、激发需求变更"。

推后用例细化。 不是对软件架构起关键作用的用例,可以推迟到要实现该用例所定义的功能之前才进行细化。过早地为这些用例制定用例规约会增加"需求变更管理"的开销,使需求变更的影响增大。

就像做菜,你不用一开始就把所有菜的详细步骤都写出来。先写菜谱目录和简单说明,等决定要做哪道菜了,再写那道菜的详细步骤。

激发需求变更。 这一点很重要。必须通过不断增加功能、发布小版本、提供给用户试用、接受用户反馈等一系列的活动,让用户一步步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功能。对前期版本的反馈中,往往涉及比较多的需求变更,而此时大量用例还没有被细化,所以避免了需求变更造成的巨大冲击。

就像做菜,你先做几个简单版本给客人试吃,根据反馈调整,等客人满意了,再写详细菜谱。这样比一开始就写详细菜谱,然后频繁修改要好得多。

在项目早期"不将所有用例细化",意味着"将大部分用例保持在'用例图+简短描述'的水平"。这样做,并不影响"开发原型、征求客户意见、识别需求变更、再原型、再识别需求变更..."的过程。此后,需求分析员对用例进行细化。

四、用例图、用例规约、用户故事,这些技术有什么关系?

用例图、用例规约、用户故事处于需求的不同层次:用例图反映用户级需求,用例规约描述行为需求,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类似,都是轻量级的行为需求描述。它们就像菜谱的不同部分:用例图像目录,用户故事像简单说明,用例规约像详细步骤。

很多人对用例图、用例规约、用户故事的关系感到困惑。其实,它们处于需求的不同层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需求的三层结构:业务需求、用户需求、行为需求

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业务需求(为什么做)、用户需求(做什么)、行为需求(怎么做)。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用户故事分别处于不同层次。

就像写菜谱,你需要先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本菜谱"(业务需求),然后决定"这本菜谱要包含哪些菜"(用户需求),最后详细描述"每道菜怎么做"(行为需求)。

  • 业务需求:客户或出资者要达到的业务目标。例如,"提高银行工作效率"。
  • 用户需求:用户使用系统来辅助完成哪些工作。例如,"柜员可以开户、销户"。
  • 行为需求:软件系统必须执行的动作。例如,"系统验证密码后计算利息"。

用例图:反映用户级需求

用例图反映用户级需求,告诉你"系统要做什么",但不告诉你"怎么做"。

用例图描述软件系统能为用户或外部系统提供的服务。它处于用户需求层次,只告诉你"系统有哪些功能",不涉及"每个功能的具体步骤"。

就像菜谱目录,告诉你"这本菜谱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但不告诉你"宫保鸡丁怎么做"。

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轻量级的行为需求描述

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类似,都是轻量级的行为需求描述,用简短文字快速描述功能。

用户故事是敏捷方法中常用的需求描述技术,格式通常是:"作为[角色],我希望[功能],以便[价值]"。

例如,银行储蓄系统的用户故事:"作为柜员,我希望能够为客户开户,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用例简述是最简单、最实用的用例描述技术,用简短文字描述用例的功能。例如,"销户"用例的用例简述:帮助银行工作人员完成银行客户申请的活期账户销户工作,需客户提供证件和密码。

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轻量级的行为需求描述。就像菜谱的简单说明:"宫保鸡丁:川菜经典,酸甜微辣,配米饭绝佳。"它们都处于行为需求层次,但描述得比较轻量。

用例规约:详细的行为需求描述

用例规约是详细的行为需求描述,精确描述"怎么做"的每个环节,包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用例规约也处于行为需求层次,但描述得非常详细。它通常包括简要说明、主事件流、备选事件流、前置条件、后置条件、优先级等。

就像菜谱的详细步骤:"1. 鸡胸肉切丁,用料酒、盐腌制10分钟;2. 花生米炸至金黄;3. 热锅下油,爆炒鸡丁..."不仅告诉你"做什么",还告诉你"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如果出问题怎么办"。

因此,用例图、用例规约、用户故事的关系是:用例图反映用户级需求(做什么),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是轻量级的行为需求描述(简单说明怎么做),用例规约是详细的行为需求描述(精确说明怎么做)。

五、如何应用?根据系统特点选择三套实践论

如何应用用例技术?根据系统特点选择小型、中型或大型方法。就像做菜,简单菜用简单方法,复杂菜用复杂方法。实践决定方法,不是方法一刀切实践。

实践中,不同系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系统规模小,有的系统规模大;有的系统业务复杂,需要专门的业务流程建模;有的系统风险不在"业务复杂性"而在"技术复杂性"。

因此,不能一刀切地使用同一套方法。应该根据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需求分析方法。

小型方法:适合业务不复杂的系统

小型方法适合业务不复杂、主要风险是技术难度的系统,只需要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

小型方法包括三个需求工作项:

  1. 业务目标:提交《目标列表》,处于业务需求层次。
  2. 绘制用例图:提交《需求规格》或《用例模型》,处于用户需求层次。
  3. 编写用例规约:提交《需求规格》或《用例模型》,处于行为需求层次。

例如,嵌入式控制系统,主要风险是"技术难度"或"复杂控制规则",不一定需要遵循业务系统的需求过程。就像做简单菜,你不需要复杂的准备过程,直接看菜谱做就行。

小型方法的好处是轻量级,适合快速开发,不易受到需求变更的冲击。

中型方法:适合需要明确业务目标的系统

中型方法在小型方法基础上,明确添加"高层需求=范围+Feature+上下文图",需要提交相对正式的《愿景文档》。

中型方法包括四个需求工作项:

  1. 业务目标:提交《愿景文档》,处于业务需求层次。
  2. 高层需求:范围+Feature+上下文图,确保需求分析工作真正围绕业务目标展开。
  3. 绘制用例图:提交《需求规格》或《用例模型》,处于用户需求层次。
  4. 编写用例规约:提交《需求规格》或《用例模型》,处于行为需求层次。

就像做中等复杂度的菜,你需要先明确"要做什么菜"(业务目标),然后规划"需要哪些食材"(范围+Feature+上下文图),最后看详细步骤(用例图+用例规约)。

中型方法的好处是既保证了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又不会过于复杂。

大型方法:适合复杂业务系统

大型方法在中型方法基础上,明确添加"业务流程建模",通过流程建模来发现用例。对于大规模解决方案,强烈建议不要"一上来就画用例图",这往往导致需求遗漏。

大型方法包括五个需求工作项:

  1. 业务目标:提交《愿景文档》,处于业务需求层次。
  2. 高层需求:范围+Feature+上下文图。
  3. 业务流程建模:提交《流程模型》,通过业务流程建模来发现用例。
  4. 绘制用例图:提交《需求规格》或《用例模型》,处于用户需求层次。
  5. 编写用例规约:提交《需求规格》或《用例模型》,处于行为需求层次。

就像做复杂菜,你不能直接看菜谱,而要先了解"做这道菜的整个流程"(业务流程建模),然后从流程中发现"需要哪些步骤"(用例),最后看详细步骤(用例规约)。

大型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用例建模虽好,但对大规模解决方案来说不够,需要流程建模作为补充。对于大规模解决方案,强烈建议不要"一上来就画用例图"就认为完事了,这往往导致需求遗漏。需求变更不都是因为需求遗漏,但需求遗漏肯定导致需求变更,这是噩梦。

因此,对于复杂业务系统,应该先进行业务流程建模,然后从业务流程中发现用例。

六、需求分析的三套实践论中,用例建模和流程建模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复杂业务系统,用例建模不够,还需要流程建模来发现用例。流程建模就像画地图,用例建模就像在地图上标记景点。先画地图,再标记景点,才能确保不遗漏。

很多人认为用例建模就够了,不需要流程建模。但实践表明,对于复杂业务系统,用例建模不够,还需要流程建模作为补充。

为什么需要流程建模?

流程建模是发现用例的有效手段。通过业务流程建模,可以更全面地发现功能、识别用例,避免需求遗漏。

对于大规模解决方案,强烈建议不要"一上来就画用例图"就认为完事了,这往往导致需求遗漏。需求变更不都是因为需求遗漏,但需求遗漏肯定导致需求变更,这是噩梦。

就像旅游,你不能直接在地图上标记景点,而要先画地图(业务流程建模),了解"整个区域有哪些地方"(业务流程),然后从地图上发现"哪些地方值得去"(用例),最后标记景点(用例图)。

流程建模的作用是:广泛地勾勒各种可能的业务场景,进行业务流程建模,识别必要的业务步骤。这些业务步骤,或者由几个步骤组成的业务流程片段,是发现"IT系统应该提供的功能(或日用例)"的最佳研究点。

如何从业务流程中发现用例?

从业务流程中发现用例的关键是:明确判断"业务步骤的3种类型"------全手工型、IT辅助型、IT全自动型。只有IT辅助型和IT全自动型的业务步骤,才会产生系统需求。

关键技巧是明确判断"业务步骤的3种类型":

  1. 全手工型:不会产生"系统需求"。例如,"组建项目团队"是项目经理亲自来做,不推荐靠IT系统来组建团队。

  2. IT辅助型(又称半手工型):会产生"系统需求",并由人机交互要求。例如,"制定进度计划"需要IT系统的帮助,因此发现用例"制定进度计划"。

  3. IT全自动型:会产生"系统需求",多为后台自动服务。例如,"自动计算利息"是系统自动处理,不需要人工干预。

从业务流程中发现用例的步骤是:

  1. 判断此业务步骤的"粒度"。如果不需要再继续分解,进入第2步。
  2. 判断此步骤是全手工型、IT辅助型、还是IT全自动型。经过判断,如果认定为"IT辅助型"或"IT全自动型"步骤,需要IT系统的帮助,因此发现用例。
  3. 将发现的用例添加到用例图中。

例如,对于"制定进度计划"这个业务步骤,判断为"IT辅助型",因此发现用例"制定进度计划"。对于"组建项目团队"这个业务步骤,判断为"全手工型",不推荐靠IT系统来组建团队,因此没有发现用例。

流程建模的实践方法:层层展开

流程建模采用"层层展开"的方式:针对每一个过于复杂的业务步骤,都可以展开成一个单独的子业务流程,如此递归。

首先,采用UML活动图绘制系统的高层业务流程图。例如,PM Suite的高层业务流程图,包括"项目启动"、"项目计划"、"项目执行"、"报告状态"、"项目归档"等业务步骤。

然后,采用"层层展开"的方式将业务流程建模推进下去。即,针对每一个过于复杂的业务步骤,都可以展开成一个单独的子业务流程,如此递归。

例如,对于高层业务流程图中的"项目计划"步骤,可以再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展开为"定义项目范围"、"创建WBS"、"制定进度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分配任务"等子步骤。

这样,通过层层展开,可以更全面地发现业务流程中的每个步骤,然后判断每个步骤的类型,从而发现用例。

角色找全:另一个关键技巧

角色找全也是关键技巧:识别所有用户角色,避免遗漏需求。系统需要和外部哪些系统进行交互?谁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谁需要系统支持他们的日常工作?谁来维护、管理使系统正常工作?系统需要操纵哪些硬件?

关键技巧,也是要把握全类型:

  • 系统需要和外部哪些系统进行交互?
  • 谁使用系统的主要功能?
  • 谁需要系统支持他们的日常工作?
  • 谁来维护、管理使系统正常工作?
  • 系统需要操纵哪些硬件?

例如,思考"系统管理员"这个角色,可能会发现很多在业务流程分析时被忽略的"辅助流程",从而发现更多"用例"。

角色找全和业务步骤类型判断是互补的。通过角色找全,可以发现更多用户角色,从而发现更多用例。通过业务步骤类型判断,可以从业务流程中发现用例。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发现需求。

总结:回答六个核心问题

用例技术是需求分析的实用工具,本文围绕六个核心问题展开:

1. 用例技术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区别? 用例技术是一个"技术族",包含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鲁棒图四种技术。它们就像菜谱的不同版本:用例图像菜谱目录(告诉你"要做什么菜"),用例简述像简单说明(快速了解),用例规约像详细步骤(精确描述),鲁棒图像做菜流程(属于设计)。

2. 用例图、用例规约、用户故事,这些技术有什么关系? 它们处于需求的不同层次:用例图反映用户级需求(做什么),用户故事和用例简述是轻量级的行为需求描述(简单说明怎么做),用例规约是详细的行为需求描述(精确说明怎么做)。

3. 什么时候用哪个用例技术? 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层次:需求捕获和简单系统用用例图+用例简述,需求分析和需求规格定义用用例规约,初步设计用鲁棒图。就像做菜,先看目录决定做什么,再看简单说明了解大概,最后看详细步骤精确操作。

4. 如何应对需求变更? 用例图像菜谱目录一样稳定(只描述"要做什么"),用例规约像具体步骤一样易变(精确描述"怎么做")。聪明的做法是:先写简单版(用例图+用例简述),等需求稳定了再写详细版(用例规约)。推后用例细化,激发需求变更,让用户通过试用和反馈逐步明确真正想要的功能。

5. 如何应用? 根据系统特点选择小型、中型或大型方法。小型方法适合业务不复杂的系统,只需要用例图+用例简述+用例规约。中型方法在小型方法基础上,明确添加"高层需求=范围+Feature+上下文图"。大型方法在中型方法基础上,明确添加"业务流程建模"。实践决定方法,不是方法一刀切实践。

6. 需求分析的三套实践论中,用例建模和流程建模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复杂业务系统,用例建模不够,还需要流程建模来发现用例。流程建模就像画地图,用例建模就像在地图上标记景点。先画地图(业务流程建模),再标记景点(用例建模),才能确保不遗漏。从业务流程中发现用例的关键是:明确判断"业务步骤的3种类型"(全手工型、IT辅助型、IT全自动型),只有IT辅助型和IT全自动型的业务步骤,才会产生系统需求。

用例技术不是万能的,但用对了场景,它是需求分析的有效工具。关键是理解不同用例技术的层次和特点,根据项目阶段和需求稳定性选择合适的用例技术,这样才能既保证需求分析的完整性,又避免需求变更带来的巨大冲击。对于复杂业务系统,还要结合流程建模,通过业务流程来发现用例,避免需求遗漏。

相关推荐
3DVisionary5 小时前
DIC多相机协同方案在复杂结构360°全景形貌与变形场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数码相机·需求分析·dic多视场/多相机·360°全周测量·数模比对·非接触式检测·三维变形分析
信创天地9 小时前
RISC-V 2025年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python·网络安全·系统架构·系统安全·运维开发
Arva .18 小时前
接口在领域层,实现在基础设施层
系统架构
qqxhb1 天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备考第68天——大数据处理架构
大数据·hadoop·flink·spark·系统架构·lambda·kappa
okjohn1 天前
《架构师修炼之路》——②对架构的基本认识
java·架构·系统架构·软件工程·团队开发
小哈里2 天前
【软考架构】2025H2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复习.jpg(软件架构、软件工程、数据库、Web开发、高项)
数据库·架构·系统架构·软件工程·后端开发
MarkHD3 天前
蓝牙钥匙 第67次 蓝牙大规模部署挑战:高密度环境下的性能优化与系统架构设计
性能优化·系统架构
workflower3 天前
软件工程-练习
数据库·需求分析·个人开发·极限编程·结对编程
snakecy3 天前
系统架构设计师学习大纲目录
学习·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