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机器人的移动主要是三类,天空和户外广域空间,平坦的室内地面,"非结构化地形"。其中第一类中,无人机是技术、成本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的典范,获得的媒体曝光度最高,消费市场最成功。而从"部署数量"和"经济规模"来看,其他机器人比无人机更为广泛。
需求
简单、可靠、可拓展、模块化
-
移动能力:室内环境(平坦地面、走廊),未来具有跳跃能力(如从地面到桌面)。
-
主动交互 :拥有一个非观察、非通信的简单物理交互功能。(比如钩索、发射bb弹、uv诱蚊灯)
-
智能化 :能够作为离线大模型的载体,能够联网搜索。同时能够和智能家居集成(小米智能家居,涂鸦)
-
简洁与可扩展:技术路线尽量简单,同时为未来(激光打蚊、机械臂)留出接口。
技术路线
第一代:移动监控
功能:光源、轮式、视觉、离线多模态大模型沟通、联网搜索、智能家居联动硬件
第二代:蚊子打击、发射bb弹
功能:轮足式、基础级智能家居联动、发射bb弹->蚊子激光打击、热感应(火灾预警)
第三代:弹跳+机械臂
硬件规划
主控/算力核心:NVIDIA Jetson Orin Nano 或 NX(分层控制,算力核心不直接驱动电机,通过通信接口,发送指令给底层电机驱动板,比如DFRobot)
离线大模型模块 (备选) M5Stack Module LLM
视觉感知 Intel RealSense D435i 或 D455 + 毫米波
移动底盘 自定义轮足式底盘
智能家居集成 Wi-Fi/蓝牙双模模块 (如ES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