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为什么"形态"在具身智能中是次要的:
1. 理论根源:具身认知
具身智能的理论根基是"具身认知"。该理论挑战了传统的"计算机隐喻"(认为大脑就像电脑的CPU,身体只是输入/输出设备)。它认为:
-
认知并非仅仅发生在大脑中 ,而是遍布于整个身体。
-
身体的物理特性、运动能力、感官系统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
智能是通过与环境的实时互动"涌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纯粹的符号逻辑推理。
因此,具身智能关心的是 "拥有一个身体并与之互动"这一事实本身,至于这个身体是两条腿、四条腿、轮子还是机械臂,并不是本质问题。不同的身体会催生出不同的"智能"来适应其环境和任务。
2. 核心原则:形态服从于功能与环境
具身机器人的设计逻辑是"形式服从于功能",而这个"功能"是由其任务 和所处环境决定的。
-
在平坦的仓库里 :一个轮式底盘的机器人远比一个复杂的双足机器人更稳定、高效、成本低。它的"智能"体现在高效的路径规划、避障和货物搬运上。
-
在崎岖的火星表面 :"好奇号"火星车采用轮式但具有特殊的悬挂系统,它的"智能"体现在自主导航、科学探测和应对未知地形上。它不需要人形。
-
在狭窄的管道中 :一条蛇形机器人可以蜿蜒前行,它的"智能"体现在其独特的运动控制和空间感知上。
-
进行物体抓取和操作 :一个固定在桌面上的多指灵巧手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个简单的具身系统,它的"智能"体现在通过触觉反馈来调整抓取力度和姿态。
这些例子表明,最优的形态是由其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定义的。强行将所有智能体都塞进人形躯壳,就像要求所有动物都进化成人一样,是低效且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3. 智能的体现:身体与环境的耦合
具身智能的"智能"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身体与环境的动态耦合中,许多复杂行为并不需要复杂的中枢计算。
-
被动动力学: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的许多优雅动作(如跳跃、奔跑),并不全靠"大脑"实时计算每一个关节角度,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其机械结构本身的物理特性(如弹簧、阻尼、质量分布),让物理规律本身帮助它完成动作。这是一种"身体本身参与计算"的体现。
-
涌现行为 :简单的规则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可以产生复杂的行为。例如,一个简单的双足模型,只需要很少的控制指令,就能通过与环境(地面)的相互作用,涌现出稳定的步行姿态。这种行为不是被"编程"出来的,而是互动产生的。
4. 进化的启示:多样性而非单一性
看看自然界就知道了。地球上的智能生命形态千差万别:
-
章鱼(分散的神经系统)、
-
大象(灵巧的鼻子)、
-
鸟类(适于飞行的骨骼)、
-
海豚(用于回声定位的生理结构)...
它们都发展出了高度适应其生态位的智能,但没有一种是"人形"的。这雄辩地证明了智能的实现路径是多元的,其形态是多样化的。
总结
所以说"具身机器人不拘于具体形态",是因为:
-
它的本质是一种范式 :一种强调身体、环境与智能不可分割的构建智能的哲学和方法论。
-
它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允许工程师为特定任务选择或设计最高效、最可靠的物理形态。
-
它的目标是普适的智能:它追求的是理解智能本身如何从与物理世界的互动中产生,而不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人形)身体里复制人类智能。
因此,人形机器人只是具身智能大家庭中一个备受瞩目的成员,但它绝不是这个家庭的唯一定义,甚至不一定是所有任务的最优解。将具身智能的概念从"人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开启机器人技术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