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支付时代,安全与便捷之间的平衡从未如此微妙。当人工智能技术以惊人速度渗透金融反欺诈的每一个角落,生物识别技术也在支付验证领域大放异彩,成为守护账户安全的重要屏障。
然而,这些技术本身犹如一柄双刃剑,在带来极致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隐私忧虑。全球金融业正面临一场由技术革命引领的安全升级与隐私保护的激烈博弈。
一、 AI反欺诈:智能金融的守门人
随着金融业务加速数字化,欺诈手段也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传统规则引擎已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诈骗模式,AI与机器学习技术正成为实时反欺诈的中流砥柱。
智能鉴伪,精准识别诈骗行为。中电金信推出的多模态智能鉴伪大模型,已成为抵御金融欺诈的重要防线。该系统能够综合分析用户行为、交易特征与设备信息,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画像。
云南电信基于全国产化华为昇腾算力底座,构建了支持多语种跨境诈骗防御的云边端协同安全体系,为"东数西算"战略下的算力安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数据融合,打破信息孤岛。基于"警银网通"的AI反诈数据标签体系,综合运用NTA、DPI、区块链及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对"人员流、资金流、网络流、通信流"四维数据的高效整合与治理。
该体系已建成千万级涉诈样本库,数据合格率和诈骗识别准确率均达99%,实现了从数据分散割裂到高质量融合应用的跨越。
实时分析,拦截诈骗于秒级。奇富科技自主研发的"反欺诈专家策略系统",通过AI深度学习与大数据分析有机结合,构建起多维度欺诈识别模型,可实时分析数百个风险变量。
该系统集成欺诈识别、策略制定、情报分析、案件处理四大核心模块,精准识别伪造资料、团伙欺诈等黑灰产特征,实现从识别到处置的全流程智能化闭环管理。
二、 生物识别:便捷与风险并存
随着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在支付验证中的普及,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与密码不同,生物特征一旦泄露,将面临永久性风险。
生物特征的不可再生性,使其成为一把无法修改的"生物钥匙"。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凭借准确性和便捷性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有公开案例显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通过非法窃取重点目标对象面容信息数据,伪造后用以获取信息,甚至进一步渗透至目标对象工作的涉密敏感场所,开展窃密活动。
静脉识别,新兴技术的崛起。在人脸识别技术受到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更多新型生物识别技术有望迎来爆发式发展机遇。特别是静脉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通过捕捉人体皮下静脉血管脉络分布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具有隐私保护更好、不易泄露、难以被伪造或复制等多种优点。
掌静脉识别避免用户与设备的直接接触,可降低病毒细菌交叉感染风险。《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强调在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情况下,不得将其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这为静脉识别等更多新型生物识别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监管加强,生物识别迎来规范发展。2025年3月,国家网信办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生物识别信息保护进入新阶段。
《办法》规定:"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这一规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权,避免企业滥用生物识别技术。
三、 隐私挑战:生物信息的滥用危机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数据采集背后潜藏的失泄密风险不容忽视。生物识别信息包含"唯一标识性""生物特征识别""特定技术处理"等核心要素。
面容信息危机四伏。面容作为人体最显著的外在特征之一,包含丰富且相对稳定的信息点。但相关数据保存不当引发泄露,不仅危及个人隐私、财产安全,也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指纹识别面临挑战。指纹是人体手指指腹表皮的皮肤纹理,由一系列凹凸不平的脊线和谷线构成。有案例显示,境外某企业将指纹支付系统直连公司数据库,后因缺乏有效管理,导致黑客多次攻破系统,窃取信息,造成严重失泄密后果。
虹膜识别风险不容小觑。虹膜是环绕瞳孔、介于瞳孔和眼白之间的彩色环状区域,其表面布满了复杂纹理细节。这些特征高度稳定且难以复制,具有高精度和唯一性,应用于安防度高的重点领域,往往受不法分子重点关注。
四、 技术融合: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支付安全挑战,AI反欺诈与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成为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的关键。
多模态生物识别成为趋势。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整合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圣点科技在指静脉模组领域占据69.7%的市场份额;同时在掌静脉模组领域交付30万套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2.8%。这些数据表明,静脉识别技术正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智能风控体系持续升级。云南电信的反诈大模型采用多模态深度鉴伪技术,打造业内首个覆盖100+伪造工具的反诈大模型,可精准识别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35种AIGC生成的虚假内容,伪造视频检测精度达96.2%。
构建"三阶多元保护机制"。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需平衡控制保护与应用创新,构建"三阶多元保护机制":在事前保护阶段,建立评估认证机制;在过程控制阶段,优化知情同意机制;在事后救济阶段,建立多元救济机制。
五、 法规完善:平衡创新与监管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力求在技术创新与安全监管之间取得平衡。
现有规范呈现间接性、分散性特点。虽然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立法,但就宏观体系而言,并没有对生物识别信息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目前,生物识别信息保护规范的法律位阶较低,且多为间接性保护规定。
《办法》出台标志监管升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是以2023年8月发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为基础,经过1年多的公开征求意见,修订完善而成。
对比征求意见稿,《办法》正式稿的修改,在聚焦特殊对象、核心场景、优化监管效率和强化技术规范等方面都有修改,体现出 "精准监管"和"平衡安全与发展" 的治理思路。
个人信息保护法规体系形成。我国《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出台,为维护我国网络数据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六、 未来趋势:智能安全的演进之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反欺诈与生物识别技术正朝着更加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深度伪造检测成为刚需。随着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伪造视频、音频的检测需求日益迫切。云南电信的反诈大模型支持缅语、泰语等6种东南亚小语种诈骗内容识别,体现了反欺诈技术正持续适应犯罪手段的变化。
全栈国产化成为安全基石。云南电信项目全栈国产化构建"省中心训练+边缘推理+终端部署"的三级算力架构,实现从芯片到应用的安全防护。硬件层基于华为鲲鹏/昇腾处理器,提供芯片级可信计算能力。
隐私保护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随着公众对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联邦学习、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隐私计算技术将在生物识别数据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AI与生物识别的深度融合。未来,AI技术不仅用于反欺诈,还将优化生物识别算法本身。通过深度学习,生物识别系统将能更准确地区分真实生物特征与伪造品,提高系统防攻击能力。
技术进步与隐私保护的平衡之道,将成为数字支付安全发展的核心议题。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和防护技术的升级,一个更智能、更安全的支付环境正在形成。
对于消费者而言,保护生物信息安全的意识至关重要。国家安全机关提示,日常生活中应倡导 "最小必要"原则,谨慎提供生物特征信息。在涉及使用人脸、指纹、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时,应详细了解相关隐私政策,警惕过度采集。
对于企业而言,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责任,才能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