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APMCM亚太杯C题成品论文第二弹【标杆框架+细节拉满】

注:本内容由"数模加油站" 原创出品,虽无偿分享,但创作不易。

欢迎参考teach,但请勿抄袭、盗卖或商用。

摘要

本文针对2025年亚太地区数学建模竞赛C题提出的五大核心问题,对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及关键区域经济的复杂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模与分析。我们综合运用了博弈论、供应链优化、系统动力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等多种高级数学建模技术,深入剖析了关税政策在不同产业(大豆、汽车、半导体)和宏观经济层面的作用机制。

针对问题一,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美国、中国、巴西和阿根廷的现实大豆博弈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融入了各国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产品质量差异和市场需求弹性等现实因素。通过求解纳什均衡,我们发现25%的关税将导致美国大豆市场份额从39.0%降至32.8%,而巴西的市场份额则从48.2%上升至53.0%,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受益者。模型预测关税将推高市场价格约4.6%,但对总供给影响有限,揭示了全球大豆供应链的刚性和贸易转移的必然性。

针对问题二,我们建立了日本汽车高级模型,采用多层决策与供应链重置框架,分析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市场的生产和投资策略。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美国关税的提升(从2.5%到25%),日本品牌的总市场份额将从74.9%逐步下滑至70.1%,但其供应链配置(日本直接出口、美国本土组装、墨西哥生产)呈现出显著的粘性,短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转移。这揭示了汽车产业高昂的固定投资成本和成熟供应链网络对政策冲击的缓冲作用,同时也表明美国本土和欧洲品牌将获得市场机会。

针对问题三,我们建立了半导体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从经济效率和国家安全双重视角,对CHIPS法案和关税壁垒等不同政策组合进行了10年期的仿真评估。分析发现,单纯的"关税导向"策略虽能将供应链安全指数提升至0.90,但会导致经济评分从65.7暴跌至19.6,代价极其高昂。相比之下,"现状维持"策略获得了最高的综合评分(89.2)。通过进一步的政策优化,我们识别出最优组合为"5%的温和关税+100亿美元精准补贴+0.9强度的出口管制",该组合在确保国家安全(90.1分)的同时,最大化了经济效益(81.1分)。

针对问题四,我们构建了关税收入弹性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模型,对关税政策的财政动态效应进行了预测。研究揭示了"J曲线效应":政府收入在短期(1-2年)内上升,但在中期(2-3年)后因贸易量萎缩和替代效应而转为下降。模型预测,若特朗普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实施25%的激进关税,四年任期内的净财政损失将高达1594.3亿美元,关税收入"盈亏平衡点"出现在政策实施后的0.8年。

针对问题五,我们构建了包含制造业、农业、高科技等五大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并结合蒙特卡洛全局敏感性分析,评估"互惠关税"政策的宏观经济影响。CGE分析显示,激进关税政策虽能在短期内将制造业回流指数提升至0.298,但其中期效应衰减42.9%。全局敏感性分析(Sobol方法)识别出"关税水平"(总敏感性指数0.3631)和"反制强度"(0.2194)是影响经济福利的最关键变量,而制造业自身弹性(0.4670)是决定回流成败的首要因素。这些发现为评估关税政策的真实效力和潜在风险提供了坚实的量化依据。

本文通过一系列高度整合的数学模型,不仅对亚太杯C题的五个子问题提供了严谨的量化答案,还建立了一个评估贸易政策复杂影响的综合分析框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关键词: 关税政策;博弈论;系统动力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供应链优化;蒙特卡洛模拟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25年4月2日,美国白宫宣布实施一项名为"互惠关税"(Reciprocal Tariffs)的新贸易政策框架。该政策旨在对约60个被认定为与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征收10%至50%不等的惩罚性关税,关税税率的高低取决于贸易失衡的程度。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向,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惠国待遇"(MFN)原则转向更加单边化和对抗性的关税体系。根据白宫声明[1]及相关经济分析[2],该政策旨在通过提高关税壁垒,迫使贸易伙伴减少对美贸易顺差,从而鼓励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初步预测显示,该政策将使美国整体平均有效关税税率从2025年初的2.44%大幅攀升,可能达到193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3]。
    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传统工具,其影响是复杂且多维度的。从理论上讲,提高关税可以在短期内增加政府收入,并通过减少进口竞争为国内产业提供保护。然而,这种保护往往以牺牲消费者利益和扭曲资源配置为代价。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等机构的数据[4],关税提升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造成消费者福利损失和通胀压力。更重要的是,关税壁垒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迫使企业重新评估其生产布局,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例如,对特定商品(如汽车[5]或半导体)的关税不仅影响该商品的直接贸易,还会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连锁反应,深刻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就业和技术发展。
    此次"互惠关税"政策的广泛覆盖面和深远潜在影响,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大不确定性来源。它不仅考验着现有国际贸易规则的韧性,也挑战着各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中重新定义自身定位的能力。本研究旨在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系统性、量化的分析,为理解和应对新关税政策带来的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1.2. 问题重述

本次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基于美国关税政策的背景,利用提供的宏观经济和贸易数据,分析并回答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1. 大豆贸易格局分析: 分析当前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特别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在美国新关税政策实施后,这三大产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将如何变化,各自的市场份额将如何重新分配。
  2. 汽车产业供应链分析: 2024年,美国销售的汽车中有46%为进口,其中日本是主要来源国之一。分析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现有供应链策略(包括直接出口、在美设厂生产、在墨西哥等第三国生产后出口至美国)。构建模型研究美国关税调整对日本汽车贸易策略和美国国内汽车产业结构的潜在影响。
    3 . 半导体产业影响分析: 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制造环节存在短板。在CHIPS与科学法案的背景下,建立模型从经济效率和国家安全双重视角,综合评估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半导体制造业以及高端、中端、低端芯片贸易的复杂影响。

4 . 关税收入动态预测: 提高关税税率可能在短期内增加政府关税收入,但在中长期可能因贸易量萎缩而减少。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美国关税调整对短期和中期财政收入的影响,并预测在特朗普政府可能的第二任期内,本轮关税调整将导致的美国关税收入净变化。

5 . 制造业回流效果评估: 美国"互惠关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制造业回流。然而,贸易伙伴可能采取报复措施。选择或构建适当的经济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并评估"互惠关税"政策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制造业回归。

1.3. 我们的工作

为系统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构建了一系列高度整合的数学模型,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核心贡献如下:

1 . 数据处理与探索性分析

我们首先对提供的多个Excel数据文件(包括DataWeb-Query-Export.xlsxDataWeb-Query-Import.xlsx以及历史关税数据库)进行了彻底的清洗、整合和探索性分析。通过精确匹配HTS编码,我们成功识别并提取了三大关键产业------大豆(HTS-12)、汽车(HTS-87)和半导体(HTS-85)的贸易数据,为后续建模奠定了坚实基础。

2 . 多种模型的综合应用

我们针对五个问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建模方法:

问题一采用了基于现实数据的博弈论模型,通过模拟市场参与者的策略互动,预测关税冲击下的市场均衡变化。

问题二运用了多层决策与供应链优化模型,量化跨国公司在不同关税情景下的生产布局和投资决策。

问题三采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统一框架内模拟经济与安全双重目标下的政策权衡。

问题四结合了关税收入弹性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揭示政策冲击的短期和长期动态效应。

问题五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框架下进行宏观经济影响评估,涵盖多个经济部门,并辅以蒙特卡洛模拟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检验模型稳健性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工作,我们不仅对五个核心问题提供了严谨而深入的量化答案,还展示了一个能够评估贸易政策复杂影响的综合建模框架。

2 . 模型假设

在构建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模型之前,我们提出以下基本假设,以确保模型的可行性、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并聚焦于核心机制。这些假设基于一般经济学原理、问题的内在逻辑以及我们对提供数据的理解。

2.1. 一般性模型假设

1 . 理性经济主体: 模型中的所有决策实体(如国家、企业、消费者)均被假设为理性经济人,其目标是最大化自身效用或利润。例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2 . 数据准确性与代表性: 我们假设提供的美国海关数据(DataWeb)、关税数据库以及其他公开来源的宏观经济数据是准确、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真实的贸易和经济状况。

3 . 市场出清: 在CGE等宏观经济模型中,我们假设市场在每个时期都能达到均衡状态,即供给等于需求,不存在长期的资源闲置或短缺。

4 . 政策冲击的外生性: 我们假设美国实施的关税政策是外生给定的,模型主要分析该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内生地决定政策本身如何制定(政策优化部分除外)。

2.2. 具体模型假设

  1. 大豆贸易博弈模型:
    假设中国市场的大豆总需求对价格敏感,遵循一定的需求弹性系数。假设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在质量和运输成本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影响中国的采购偏好。假设各国在制定出口策略时,主要目标是最大化本国出口商的利润。
  2. 汽车产业供应链模型
    假设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决策分为两个层次:长期(产能投资)和短期(生产分配)。假设决策的核心依据是在美国和墨西哥建厂的成本,以及从日本直接进口的成本(含关税)。假设美国市场的总需求和品牌间的替代弹性是外生给定的。
    3 . 半导体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
    假设"经济效率"和"国家安全"两个双重目标可以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如国内产能份额、技术领先度、供应链脆弱性等)来衡量。假设技术创新、资本投资和政策激励之间存在反馈回路,这些回路决定了产业的长期演化路径。
  1. 数据分析

在进行复杂的模型构建之前,我们首先对用户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系统性的预处理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初步的洞见。

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我们的主要数据来源是美国海关提供的DataWeb-Query-Import.xlsx(进口数据)和DataWeb-Query-Export.xlsx(出口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详细的HTS(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编码、贸易伙伴、贸易额、数量等关键信息。

预处理流程如下:

1 . 数据加载与清洗: 我们使用Pandas库加载Excel文件,移除不必要的页眉和页脚,并对列名进行标准化处理。

  1. 数据合并: 将进口和出口数据进行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贸易数据库,以便进行综合分析。

  2. 关键产业筛选: 根据问题要求,我们通过HTS编码精确筛选出三大关键产业的贸易数据:

大豆: HTS编码 1201

汽车: HTS编码 8703

半导体: HTS编码 8541 和 8542

4 . 缺失值处理: 对数据中的缺失值进行了检查,并根据上下文采用均值或中位数填充,确保数据完整性。

4.2. 探索性数据分析 (EDA)

通过EDA,我们旨在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异常值,为后续建模提供方向。

1 . 总体贸易格局分析

我们首先对美国总体进出口贸易的结构进行了可视化。如图 1 所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高度集中,前十大贸易伙伴占据了超过60%的贸易总额。此外,我们观察到在过去五年中,与特定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这为"互惠关税"政策的出台提供了背景。

2 . 关键产品贸易流向

针对三大关键产业,我们绘制了其主要的贸易流向图。如图 2所示,三大产业的贸易格局迥异:

大豆出口高度依赖特定市场,显示出较高的脆弱性。汽车进出口则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区域化的特征,北美(加拿大、墨西哥)和东亚(日本、韩国)是关键节点。半导体贸易则表现为高度全球化的复杂网络,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设计、制造、封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 . 综合贸易网络可视化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贸易关系,我们构建了一个综合贸易网络图(见图 3)。该图不仅展示了贸易额的大小,还通过节点间的连接强度反映了供应链的紧密程度。从图中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几个核心的贸易"枢纽"国家,以及一些处于网络边缘、易受冲击的国家。这一分析为后续的CGE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设定国家间关系参数提供了依据。

5 . 模型建立与求解

为了解决五个核心问题,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本章将详细阐述每个模型的构建、求解过程以及核心结果。

5.1. 问题一:大豆贸易格局的博弈论分析

5.1.1. 模型建立:现实大豆贸易博弈模型

为了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影响,我们构建了一个名为"现实大豆博弈"(Realistic Soybean Game)的非合作博弈模型。该模型旨在模拟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进口市场中的策略竞争。

1 . 参与者与策略

参与者: 三大出口国:美国(US)、巴西(BR)和阿根廷(AR)。

策略: 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其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量,分别记为

2 . 支付函数

每个参与者的支付(利润)由其出口收入减去总成本决定。其利润函数

定义如下:

其中,

是中国市场的统一结算价格,由总供给决定。

的出口量。

是从国家i到中国的单位运输成本。

  1. 市场价格决定机制:

市场价格

我们引入了质量系数

来调整各国的有效供给,并假设了线性的逆需求函数:

其中:

是基准市场价格。

是市场价格对供给变化的敏感系数(需求曲线的斜率)。

是国家i大豆的质量系数,反映其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是中国的基准总需求。

4 . 关税的影响

当美国面临关税

时,其在中国市场的有效价格变为

。这直接降低了美国出口商的单位收入,因此其利润函数调整为:

巴西和阿根廷的利润函数形式保持不变。

5.1.2. 模型求解:迭代最优反应与纳什均衡

该模型是经典古诺竞争(Cournot Competition)模型的变体。我们采用迭代最优反应(Iterated Best Response)算法寻找纳什均衡。算法步骤如下:

  1. 初始化: 各国从基准出口量开始。
  2. 迭代求解: 在每轮迭代中,每个国家i在给定其他国家当前出口量
    的情况下,选择使自身利润
    最大化的出口量
    。这是一个单变量优化问题。
  3. 收敛检验: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国家的策略(出口量)不再发生显著变化,即
    是一个很小的收敛阈值。此时的策略组合
    即为纳什均衡。
    基于USDA的真实数据设定了模型参数,如表1所示。

5.1.3. 结果与分析

通过运行模型,我们得到了不同关税情景下的纳什均衡结果,并分析了市场结构的变化。

  1. 关税对市场份额的冲击
    模型的核心预测是,对美国大豆施加关税将显著改变全球大豆贸易的流向。如图5-1和图5-2所示,在0%的基准关税下,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9.0%、48.2%和12.9%。当对美国施加25%的关税后,美国的市场份额将大幅萎缩至32.8%,而巴西则成为最大赢家,其市场份额跃升至53.0%。阿根廷的市场份额也小幅提升至14.1%。这清晰地揭示了贸易转移效应:中国的采购需求并未减少,而是从受关税影响的美国转向了未受影响的巴西和阿根廷。


  1. 关税对价格和利润的影响

关税不仅影响市场份额,也对市场价格和各国利润产生影响。根据模型计算,25%的关税将导致中国市场的均衡价格从568/吨上涨至594/吨,涨幅约为4.6%。这意味着关税成本最终部分由中国的消费者承担。有趣的是,尽管美国的出口份额下降,但由于全球价格上涨,其出口商的利润反而增加了57.2%。巴西和阿根廷的利润也分别增加了24.5%和31.3%。这一反直觉的结果揭示了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关税可能通过推高整体价格水平,使得所有供给方在短期内都能获益,尽管其市场地位发生了变化。详细结果见表2。

  1.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问题一,我们的博弈论模型分析表明,对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征收关税,将主要导致其市场份额被巴西等竞争对手侵蚀。虽然短期的价格上涨可能带来虚幻的利润增长,但长期来看,市场地位的丧失将对美国大豆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而中国的购买方则面临进口成本上升的直接压力。这一发现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际效果提供了深刻的量化洞察。

5.2. 问题二:日本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决策分析

5.2.1. 模型建立:日本汽车高级模型

针对问题二,我们构建了一个"日本汽车高级模型"(Advanced Japan Auto Model),用于模拟日本汽车制造商在面对不同美国关税政策时,如何动态调整其全球供应链布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该模型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期的优化模型,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捕捉生产、投资和市场竞争之间的复杂互动。

  1. 模型结构与决策层次
    模型将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决策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
    顶层(战略层): 长期产能投资决策。企业决定在美国
    的产能扩张水平,以及在美国的零部件本地化率
    。这些是长期决策,短期内难以改变。
    中层(战术层): 生产网络配置。在给定产能和关税水平下,企业确定其对美国市场的总供给量,并在不同生产路径间进行分配:

    底层(市场层): 价格与市场份额竞争。日本品牌与美国本土品牌、欧洲品牌在终端市场竞争。各品牌的市场份额由其相对价格、品牌吸引力等因素决定。
  2. 成本与利润函数
    每条生产路径的单位成本不同:

    其中
    分别是美国对整车和零部件征收的关税。企业的总利润为其在美国市场的总销售收入减去所有生产和投资的总成本。
  3. 优化目标
    模型的优化目标是找到一组最优的投资决策
    和生产配置决策
    ,使得整个分析期(如10年)的累计净现值(NPV)最大化。
    5.2.2. 模型求解:迭代优化算法
    由于模型包含多个相互依赖的决策层次和动态反馈,我们采用了迭代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1 . 初始化: 从初始的投资和生产策略组合开始。

  1. 市场均衡计算: 在给定生产组合下,计算终端市场中各品牌的均衡价格和市场份额。

  2. 供应链优化: 基于市场均衡结果,通过调整S_{JP}, S_{US}, S_{MX}的比例,优化生产网络配置,以最小化总生产成本。

  3. 投资决策优化: 基于优化后的生产配置和预期的长期利润,调整长期投资决策

  4. 收敛检验: 重复步骤2-4,直到所有决策变量收敛到稳定状态,此时找到最优供应链策略。

    5.2.3. 结果与分析

    我们模拟了四种关税情景:2.5%(基准)、10%、25%和50%。模型的核心发现揭示了汽车产业供应链的"粘性"以及关税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渐进式影响。

  5. 供应链配置的粘性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关税从2.5%大幅提升至50%,日本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网络配置也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如图5和图6所示,在所有情景下,生产组合几乎保持不变:从日本直接进口约占19.6%,美国组装约占33.2%,墨西哥组装约占26.5%。同样,在美国和墨西哥的产能投资决策也保持稳定。

    这种显著的"粘性"主要归因于汽车产业的两个特性:

    高昂的沉没成本: 汽车工厂的建设和调整涉及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企业不会因为短期的关税波动而轻易放弃或转移现有产能。

    成熟的供应链网络: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系统和高度整合的零部件供应网络,具有强大的惯性,调整成本极高。

  6. 市场份额的渐进式侵蚀

    虽然供应链配置稳定,但关税的提升通过成本传导,实实在在地削弱了日本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模型预测,随着关税从2.5%上升到50%,日本品牌在美国市场的总份额将从74.9%逐步下滑至67.1%。失去的市场份额主要被美国本土品牌和欧洲品牌所瓜分,它们的市场机会分别从12.5%和12.6%上升至16.4%和16.5%(见表3)

  7. 结论

    针对问题二,我们的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汽车产业的高固定成本和成熟供应链网络,美国关税的提升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大规模生产转移或"回流"。关税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终端消费市场,通过提高相对成本,逐步侵蚀日本汽车的市场份额,从而为美国本土和其他外国汽车品牌创造增长机会。这一结论强调,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贸易政策的短期效果可能是有限的,其影响更多是对竞争格局的长期、渐进式重塑。

后续都在"数模加油站"......

相关推荐
小陈爱建模1 小时前
[已更新完毕]2025亚太杯A题亚太赛A题 APMCM大学生数学建模详细教学分析
数学建模
小陈爱建模1 小时前
[已更新完毕]2025亚太杯B题亚太赛B题 APMCM大学生数学建模详细教学分析
数学建模
热心网友俣先生5 天前
2025年数维杯数学建模挑战赛(秋季赛)D题超详细解题思路+数据集分享
数学建模
数模加油站5 天前
2025数维杯C题第一弹【透彻建模+无盲点解析】
数学建模·数维杯·数维杯挑战赛·数维
Cathy Bryant6 天前
信息论(五):联合熵与条件熵
人工智能·笔记·机器学习·数学建模·概率论
极客数模6 天前
【中文版】2025年第十一届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秋季赛)赛题已发布~初步翻译
数学建模
嵌入式冰箱6 天前
2025年数维杯数学建模挑战赛(秋季赛)【ABCD题】论文首发+百种模型组合+代码分享
数学建模
Yolo566Q6 天前
基于通用优化软件GAMS的数学建模和优化分析
数学建模
码上地球7 天前
大数据成矿预测系列(九) | 数据的“自我画像”:自编码器如何实现非监督下的“特征学习”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