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更新]2025亚太杯A题亚太赛A题 APMCM大学生数学建模详细教学分析

完整内容预计36h更新完毕,获取请看文末简介

问题一:机器人关节角度和位置计算的建模思路

1. 问题简述:

机器人需要完成一个动作:将左手从初始位置伸展并举起,形成与身体的60°角,同时旋转30°。给定手臂长度为338mm,手部尺寸可忽略。建立一个以机器人肩部为坐标原点的笛卡尔坐标系来描述手臂运动,并最终求得手部末端的三维坐标。

2. 坐标系与假设:

为了计算机器人的末端位置,我们首先需要定义坐标系:

  • 以机器人肩膀为坐标原点 ((0, 0, 0))。
  • 机器人的x轴指向舞台正前方,y轴指向舞台左侧,z轴垂直向上。

机器人在初始时,所有关节都处于零角度(即直立站立)。

3. 动作描述:

机器人做的动作是将左臂抬起并旋转:

  • 伸展角度:臂与身体的夹角为60°。
  • 旋转角度:臂绕肩部旋转30°。

这个动作可以通过 关节角度和位置转换 来描述,具体分析手臂各段的运动。

4. 建立数学模型:

在此,我们使用 正向运动学(Forward Kinematics)模型来计算手臂末端的位置。手臂可以分为两部分:

  • 上臂(肩部到肘部)
  • 前臂(肘部到手部)

假设上臂和前臂的长度已知(上臂为338mm,前臂忽略),可以采用三维笛卡尔坐标系中的 向量计算 来描述运动。

4.1 上臂的位置计算:

上臂的末端位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计算:

  1. 上臂与身体夹角为60°,即上臂与x轴的夹角。
  2. 上臂沿着夹角方向伸展,所以它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mathbf{P}_{upper} = (l_1 \\cos(60\^\\circ), l_1 \\sin(60\^\\circ), 0)

    其中,( l_1 ) 是上臂的长度。

4.2 前臂的位置计算:

接下来,前臂绕肩部旋转30°,这个旋转是相对于上臂位置的:

  1. 前臂长度也是已知的,假设为 ( l_2 )。
  2. 前臂的末端相对于肩膀的旋转角度为30°,所以前臂的位移可以表示为:

    \\mathbf{P}_{forearm} = (l_2 \\cos(30\^\\circ), l_2 \\sin(30\^\\circ), 0)

4.3 手部末端位置计算:

当上臂和前臂运动时,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坐标变换,得出手部的最终位置:

  1. 将上臂的末端位置和前臂的末端位置通过 向量加法 相加得到:

    \\mathbf{P}*{end} = \\mathbf{P}* {upper} + \\mathbf{P}_{forearm}

  2. 代入具体的数值后,我们得到手部末端的坐标。

5. 动作中的安全性验证:

为了验证机器人动作的安全性,我们需要检查:

  • 每个关节的角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 机器人动作过程中,马达的负载是否超出安全范围,确保没有过载。

马达的安全范围通常由 马达的额定功率扭矩限制 决定。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物理模型来验证马达的负载情况:

  1. 根据运动学方程,计算每个关节的角速度和加速度。
  2. 根据扭矩公式:

    \\tau = I \\cdot \\alpha

    其中 ( \tau ) 是扭矩,( I ) 是转动惯量,( \alpha ) 是角加速度。
  3. 检查计算得到的扭矩值是否超过了马达的最大安全负载。

6. 数学原理:

  • 向量运算 :在三维空间中,机器人每一段臂的运动可以用向量来表示,计算过程需要应用 向量加法坐标变换
  • 三角函数 :每个关节的角度与末端位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 三角函数(如正弦、余弦函数)来建模。
  • 运动学分析 :通过 正向运动学,从各关节的角度求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
  • 扭矩计算 :通过 转动惯量公式角加速度 来计算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负载,以确保马达处于安全工作区间。

总结:

通过建立三维坐标系,并结合运动学原理和向量计算,我们可以有效地计算机器人左手末端的最终位置。通过分析各关节的角度和位置变化,并验证其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确保机器人能够安全、顺畅地完成该动作。

问题二:机器人运动轨迹建模和时间规划

1. 问题简述:

机器人从舞台中心(0, 0, 0)沿直线走到目标点(10, 0, 0),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均匀,平均速度为 2 m/s。要求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描述机器人的每个关节的旋转角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计算膝关节旋转角度变化最大时的时间,同时计算完成整个动作所需的时间。

2. 运动学建模: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每个关节的角度与时间的关系需要通过运动学模型来描述。假设机器人每个关节的运动可以通过时间依赖的函数来建模。

2.1 运动轨迹的描述

  • 假设机器人沿着一个平直的路径移动,从位置 ( P_0 = (0, 0, 0) ) 到 ( P_1 = (10, 0, 0) ),路径长度为10米。
  • 机器人的平均速度为 2 m/s,即 ( v_{\text{avg}} = 2 \text{ m/s} )。
  • 使用不均匀速度运动,考虑到机器人的加速度和减速度需要平滑过渡,故可使用 加速度-速度-位置(S-curve)模型 来描述。

2.2 关节运动建模

对于每个关节,运动过程可以通过 曲线拟合多项式插值法 来实现,假设每个关节的旋转角度随着时间变化的函数为:

\\theta(t) = \\theta_0 + \\Delta \\theta \\cdot f(t)

其中,( \theta_0 ) 为初始角度,( \Delta \theta ) 为角度变化,( f(t) ) 是一个关于时间 ( t ) 的函数,描述了关节角度的变化。

2.3 最大膝关节角度变化时间计算

膝关节的角度变化最剧烈时的时间点可以通过计算关节角度的 最大加速度 来得到。根据角加速度公式:

\\alpha(t) = \\frac{d\^2 \\theta(t)}{dt\^2}

求解最大加速度时对应的时间 ( t_{\text{max}} ),即可得到膝关节角度变化最大时的时间。

2.4 总时间计算

总时间 ( T ) 由运动的速度和路径长度决定:

T = \\frac{\\text{路径长度}}{\\text{平均速度}} = \\frac{10 , \\text{m}}{2 , \\text{m/s}} = 5 , \\text{s}

此为机器人完成该直线路径的总时间。

3. 数学原理:

  • S-curve模型:用于描述非均匀运动轨迹,常用于控制加速度和减速度,以避免瞬时速度变化。
  • 多项式插值法:用于描述关节运动轨迹,尤其是在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时,选择合适的插值函数保证运动平滑。
  • 二阶导数:用于计算角加速度,进而找到膝关节角度变化最大的时刻。

4. 总结:

通过运动学建模和S-curve模型,求解了机器人在从起始点到目标点之间的路径和时间规划,并通过分析膝关节的加速度变化来找出最大角度变化时刻。


问题三:多关节协同运动规划

1. 问题简述:

在舞蹈表演的高潮部分,机器人需要执行复杂的动作组合。机器人先将身体旋转45°,然后双臂绕肩膀画圆,圆的半径为300mm,周期为4秒,且双臂相反方向运动。为保证平衡,腿部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任务是建立一个多关节协同运动的数学模型,描述每个关节的角度随时间的变化。

2. 协同运动建模: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协调多个关节的运动,以保证机器人的平衡并同时完成动作。

2.1 身体旋转建模

首先,机器人的身体绕其垂直轴旋转45°。假设身体旋转角度为 ( \theta_{\text{body}}(t) ),其变化随时间的函数为:

\\theta_{\\text{body}}(t) = 45\^\\circ

旋转过程是匀速的。

2.2 手臂圆周运动建模

双臂绕肩膀做圆周运动,可以使用 圆周运动方程 描述。假设手臂的长度为 ( l ),其圆周运动的角度变化可以通过如下关系表示:

\\theta_{\\text{arm}}(t) = \\omega t = \\frac{2\\pi}{T} t

其中,( \omega ) 为角速度,( T ) 为周期,代入已知的 ( T = 4 , \text{s} ),即可得到角度随时间的变化。

2.3 腿部运动调整

为了保持平衡,腿部需要对上半身的动作做出响应调整。假设腿部的角度为 ( \theta_{\text{leg}}(t) ),它的变化与上半身动作的相对关系可以通过比例系数或者控制算法来建立,例如:

\\theta_{\\text{leg}}(t) = k \\cdot \\theta_{\\text{body}}(t)

其中,( k ) 为比例系数。

2.4 多关节协同优化

多关节运动的协同控制是一个 逆向动力学问题 ,需要通过数值优化方法(如 梯度下降法牛顿法)来优化每个关节的运动,确保机器人运动的平衡性和流畅性。

3. 数学原理:

  • 圆周运动方程:描述物体绕圆心运动时的角度变化。
  • 逆向动力学:通过已知末端执行器的期望位置,反推计算每个关节的角度。
  • 协同控制:通过控制理论中的比例反馈控制或优化算法,确保各关节动作的协调性。

4. 总结:

通过建立协同运动模型,利用圆周运动和逆向动力学分析,确保机器人在执行复杂舞蹈动作时,能够实现平衡和流畅的多关节运动。


问题四:机器人动作和能量消耗的优化

1. 问题简述: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机器人需要完成从问题一到问题三的所有动作。已知机器人的电池容量为 15 Ah,最大电压为 67.2 V,且每个关节的电动机功率与扭矩和速度相关。需要计算整个表演过程中消耗的总能量,并提出优化方案,减少能量消耗而不影响性能。

2. 能量消耗建模:

每个关节的电动机功率与其运动的扭矩和角速度相关。功率 ( P ) 可以表示为:

P = \\tau \\cdot \\omega

其中,( \tau ) 是扭矩,( \omega ) 是角速度。对于每个关节,功率的消耗与其动作的持续时间和速度相关。

2.1 能量消耗计算

假设每个关节的功率随时间变化,可以通过对每个关节的功率进行积分来计算能量消耗:

E_{\\text{total}} = \\int_0\^T P(t) , dt

其中,( P(t) ) 是每个关节在时间 ( t ) 时的功率,( T ) 是动作的总时长。

2.2 优化能量消耗

为了优化能量消耗,可以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来调整机器人的运动,使得各个关节在完成动作的同时,避免过大的加速度和速度波动。可以使用 优化算法 (如 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来寻找能量消耗最小的动作路径。

2.3 电池容量限制

机器人电池容量限制需要通过计算总能量消耗,确保不超过电池的总能量。电池的总能量 ( E_{\text{battery}} ) 可以通过电池的电压和容量计算:

E_{\\text{battery}} = C \\cdot V

其中,( C = 15 , \text{Ah} ),( V = 67.2 , \text{V} )。

3. 数学原理:

  • 功率计算:功率是扭矩与角速度的乘积,用来计算电动机的消耗。
  • 能量积分:通过对功率进行积分得到能量消耗。
  • 优化算法: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来减少能量消耗。

4. 总结:

通过能量消耗模型和优化算法,计算机器人完成所有动作的能量消耗,并提出优化方案,确保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减少能量消耗。

相关推荐
smppbzyc8 小时前
2025亚太杯数学建模B题【 辐射制冷技术的建模与优化】原创论文讲解(含完整python代码)
数学建模·2025亚太杯数学建模b题·2025亚太杯国际赛·2025亚太杯b题·2025亚太杯
小陈爱建模10 小时前
[已更新]2025亚太杯B题亚太赛B题 APMCM大学生数学建模详细教学分析
数学建模
2301_7644413314 小时前
新能源汽车电磁辐射高级预测
python·算法·数学建模·汽车
数模加油站20 小时前
25APMCM亚太杯C题成品论文第二弹【标杆框架+细节拉满】
数学建模·亚太杯数学建模·亚太杯·apmcm·亚太杯数学竞赛
小陈爱建模20 小时前
[已更新完毕]2025亚太杯A题亚太赛A题 APMCM大学生数学建模详细教学分析
数学建模
小陈爱建模20 小时前
[已更新完毕]2025亚太杯B题亚太赛B题 APMCM大学生数学建模详细教学分析
数学建模
热心网友俣先生5 天前
2025年数维杯数学建模挑战赛(秋季赛)D题超详细解题思路+数据集分享
数学建模
数模加油站6 天前
2025数维杯C题第一弹【透彻建模+无盲点解析】
数学建模·数维杯·数维杯挑战赛·数维
Cathy Bryant7 天前
信息论(五):联合熵与条件熵
人工智能·笔记·机器学习·数学建模·概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