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目录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多个对象按照顺序处理请求,直到其中一个对象能够处理该请求为止。责任链模式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得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同时避免了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直接耦合关系。

在责任链模式中,请求被沿着一个链传递,每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每个对象在收到请求后,可以选择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对象。这样,请求会依次经过链中的对象,直到有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

组件

责任链模式通常包含以下角色:

  1. 抽象处理者(Handler):定义了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2. 具体处理者(Concrete Handler):实现了处理请求的方法,如果自己无法处理请求,则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代码示例

java 复制代码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ivate Handler nextHandler;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Handler nextHandler) {
        this.nextHandler = nextHandler;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int request) {
        if (canHandle(request)) {
            processRequest(request);
        } else if (nextHandler != null) {
            next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
    }
     protected abstract boolean canHandle(int request);
     protected abstract void processRequest(int request);
}
// 具体处理者A
class ConcreteHandlerA extends Handler {
    protected boolean canHandle(int request) {
        return request >= 0 && request < 10;
    }
     protected void processRequest(in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A 处理请求:" + request);
    }
}
// 具体处理者B
class ConcreteHandlerB extends Handler {
    protected boolean canHandle(int request) {
        return request >= 10 && request < 20;
    }
     protected void processRequest(in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B 处理请求:" + request);
    }
}
// 具体处理者C
class ConcreteHandlerC extends Handler {
    protected boolean canHandle(int request) {
        return request >= 20 && request < 30;
    }
     protected void processRequest(in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C 处理请求:" + request);
    }
}
//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责任链
        Handler handlerA = new ConcreteHandlerA();
        Handler handlerB = new ConcreteHandlerB();
        Handler handlerC = new ConcreteHandlerC();
        handlerA.setNextHandler(handlerB);
        handlerB.setNextHandler(handlerC);
         // 发送请求
        handlerA.handleRequest(5);
        handlerA.handleRequest(15);
        handlerA.handleRequest(25);
    }
}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定义了抽象处理者(Handler)和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A、ConcreteHandlerB、ConcreteHandlerC)。每个处理者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通过 setNextHandler() 方法进行设置。

在客户端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责任链,并将请求发送给第一个处理者(handlerA)。每个处理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判断是否能处理请求,如果可以处理,则进行处理;否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Java实现责任链模式,通过责任链的方式依次处理请求,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请求的处理者为止。

源码中使用

责任链模式在源码中有很多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源码中使用责任链模式的情况:

  1. Java中的异常处理机制:Java中的异常处理机制就是一种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当一个异常被抛出时,会从当前方法开始向上查找匹配的异常处理器,直到找到能够处理该异常的处理器为止。
  2. Servlet中的过滤器(Filter):Servlet中的过滤器也使用了责任链模式。多个过滤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一个责任链,每个过滤器可以对请求进行处理或者传递给下一个过滤器进行处理。
  3. Spring框架中的拦截器(Interceptor):Spring框架的拦截器也是一种责任链模式的应用。拦截器可以在请求处理前后进行一些额外的操作,如权限验证、日志记录等。
  4. Android中的事件分发机制:Android中的事件分发机制也使用了责任链模式。事件从顶层View开始向下传递,每个View可以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传递给下一个View进行处理。
    这些是责任链模式在源码中的一些常见应用。责任链模式通过形成一个责任链,将请求的处理逻辑拆分成多个处理者,每个处理者负责处理或传递请求。这样可以实现解耦和灵活的处理逻辑。

优缺点

优点:

  1. 解耦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责任链模式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发送者无需知道具体的接收者,只需要将请求发送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即可。
  2. 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责任链模式可以动态地添加、修改或删除处理者,灵活地调整责任链的结构和顺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3. 可以对请求进行过滤和处理:责任链模式允许每个处理者对请求进行过滤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是否处理请求,以及如何处理请求。
  4. 可以降低耦合度:责任链模式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减少了它们之间的直接依赖关系,从而降低了耦合度。
    缺点:
  5. 请求可能未被处理:责任链模式没有保证请求一定会被处理,如果责任链没有正确配置或者没有处理者能够处理该请求,请求可能会被忽略。
  6. 可能存在性能问题:当责任链较长时,请求需要依次经过每个处理者,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同时,过多的处理者也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7. 可能导致调试困难:由于请求的处理者是动态变化的,当出现问题时,可能需要跟踪整个责任链来定位问题,增加了调试的难度。

总结

责任链模式通过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提供了一种灵活和可扩展的处理机制。它可以对请求进行过滤和处理,降低耦合度。然而,责任链模式也可能导致请求未被处理、性能问题以及调试困难。在使用责任链模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其优缺点,确保合理使用。

相关推荐
林的快手3 分钟前
209.长度最小的子数组
java·数据结构·数据库·python·算法·leetcode
zh路西法15 分钟前
【C++决策和状态管理】从状态模式,有限状态机,行为树到决策树(二):从FSM开始的2D游戏角色操控底层源码编写
c++·游戏·unity·设计模式·状态模式
向阳121835 分钟前
mybatis 缓存
java·缓存·mybatis
上等猿41 分钟前
函数式编程&Lambda表达式
java
夏旭泽1 小时前
设计模式-备忘录模式
设计模式·备忘录模式
蓝染-惣右介1 小时前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行为型模式篇】11种行为型模式的结构概述、案例实现、优缺点、扩展对比、使用场景、源码解析
java·设计模式
秋恬意2 小时前
IBatis和MyBatis在细节上的不同有哪些
java·mybatis
齐 飞2 小时前
BeanFactory和FactoryBean
java·sprint
大霞上仙2 小时前
lxml 解析xml\html
java·服务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