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知识补充

系列文章目录


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1\]牛森,张敏娟,银子燕.高速PCB多板互联的电源完整性分析\[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23,23(09). \[2\]陈之秀,刘洋,张涵舒等.高频率高密度电力电子系统PCB的优化设计研究\[J\].电气传动,2023,53(01): \[3\]凌林玉.试析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J\].长江信息通信,2023,36(02): \[4\]付可心,曾敏华.一种提升PCB载流能力的设计方法\[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3,36(06): *** ** * ** *** ## PCB知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449b4c81e3c66249854d7806e912e249.webp) ESR:等效串联电阻(寄生电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ESL:等效串联电感(寄生电感) 常在大功率/高频中考虑 IR Drop:(V=I\*R)压降,电源和地网络上电压的下降或者升高的现象,电路在直流电阻造成的压降。 常见的过压问题: 1.器件由于过压或者欠压而不能正常工作; 2.局部区域电流密度过大,引起此区域温度持续升高甚至烧毁; 3.I/O网络中的电阻过大,导致有用信号严重衰减; copper covering area:敷铜区域 through-hole: 过孔 semiconductors:半导体 copper foil area:铜箔区域 parasitic:寄生的 *** ** * ** *** ### 互连线电阻 PCB上的互联体是铜导体,也有电阻,单位长度的直流电阻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d5a47d9f4190477b9bf5a3c604b5ec50.webp) σ表示电导率,A表示过流面积。铜的电导率为5.8×107 S/m(S:西门子),最后得出:0.269欧姆/米(10mil宽度) 1mil=0.0254mm 改变互连线线宽或者增加覆铜面积都可以有效减小走线的直流电阻。 *** ** * ** *** ### 过孔/铜箔电流能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8d0f5eb2cd33f5ca749b3fe12c8f8cd8.webp) 电流能力计算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fcbe9d7ade3f06774f6b9cfa088e2397.webp) I为最大通流,单位为安培(A); K是与环境相关的常量,分别为内层线和外层线,内层线的取值为0.024,外层线的取值为0.048; T为通流路径上最大容许的温升,单位为℃; A为通流路径的横截面积,单位是平方密耳(mil^2^) #### 铜箔载流能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铺铜的时候是按照最窄处计算的。 按照10mil的线宽,在内层布线,1oz的铜厚,计算可得大概在0.4A左右。 1oz=0.0356mm=1.2mi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b643ad39af6a0c20915bb67d9805cf56.webp) 可以看到10mil的情况下过电流也不是很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473437ce367661164a21e45fc02c8cdd.webp) 可以通过加宽线宽的方式。 铜厚影响载流能力,还影响整板的阻抗匹配,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层数的方式,增加铺铜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aa69b3b4e526a3675282a77f8d4cf908.webp) #### 过孔载流能力 过孔的横截面与外径无关,铜厚主要是过孔内径铺在表面,一般铺1oz厚的,算出横截面后还是用上面的电流能力公式计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3638e0e107334bd41d3f79a854232037.webp) d 为孔径,h 为孔内壁的沉铜厚度,假设在过孔处控制沉铜规格为 1 oz/m^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https://file.jishuzhan.net/article/1723668136726630401/9f942e399abff3f8b7b375aa4be1daac.webp) 10mil孔径情况下,温升10°,同流能力为1.16A,一般取1A。 过孔优化:(部分过孔电流过大) 1.增加过孔的数量,但要放置得当; 2.增大过孔的孔径,但会影响走线; 3.在大电流过孔靠近GND引脚处,增加回流过孔,共同分担电流; 4.删除非功能性过孔,可以让出更多的铺铜区域 在信号1GHz以上且需要过孔变层,过孔会产生ESR、ESL的问题,可通过降低PCB的厚度,在信号附近放置GND过孔优化。 *** ** * ** *** ### 热设计 过孔阵列中,过孔间距越小,单位热阻越小,越有利于散热,但一般看制造商允许多少吧 常见的PCB介质材料是环氧玻璃布基FR4,FR4的导热率只有0.29 W/(m·K),而铜的导热率为393 W/(m·K),因此电路板上的热量主要是依靠铜箔传递。发热元件最好放在铜箔中心,影响的面积大概是20mm\*20mm。而在增加了过孔的情况下,散热情况大幅度提高。 热设计准则: 1.过孔间距尽可能的小; 2.过孔无填充时,过孔直径0.25 mm散热效果最佳; 3.当填充物的导热率小于60 W/(m·K)时,会有对应的最佳过孔直径,当导热率大于60 W/(m·K)时,直径越大越好; 4.仅通过铜箔进行散热时,散热铜箔面积小于10 cm^2^时,可以在节约面积的情况下有效散热。(不加过孔阵列) *** ** * ** *** ### 电磁兼容及部分要求 电磁兼容(EMC):电子设备(系统)在所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并且自身工作不会对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系统)造成干扰。电磁兼容包含电磁抗扰(EMS)和电磁干扰(EMI)。 减少关键信号(尤其是电源信号)的回路面积是提升 PCB电磁兼容性最有效的方法,如:尽可能缩短地线与信号线间的距离,使二者间的距离等于 PCB 的层间距离。这样便可最大限度减小板上信号的回路面积,从而达到减小 PCB差模辐射,提高电磁抗扰能力。 PCB 时钟频率≥5MHZ 或者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 时,必须选用多层板。同时,为提升 PCB 的电磁兼容性,应优先选用基板材料相对介电常数较大的多层板。 避免电磁兼容问题: 1.电源、功率输出器等易发热元件远离关键电路,设置在 PCB 边缘区域或偏上方区域,以便更好散热; 2.敏感元件远离 CPU 时钟发生,在其周围的电源铜箔上蚀刻出马蹄形; 3.为了减小共模电流辐射,将所有连接器元件统一设置在 PCB 的一侧; 4.引线长度超过的噪声频率波长的 1/20产生天线效应,带来明显电磁干扰,缩短高速器件的走线长度,并尽量将其设置在远离连接器的地方。采用 I/O 驱动器与连接器相邻布置的方式,减少 I/O 信号的走线距离,以此耦合干扰信号; 5.对于动作电平差异大或者工作频率接近的元件,应增大元件的间距,避免工作中相互干扰。对于振荡器、时钟发生器等运行噪声较大的元件,可集中设置在远离逻辑电路部分的地方; 6.设置 EMI滤波器 串音:串音一般可以分为由于电磁场耦合引起的串音,或者由于公共阻抗耦合引起的串音。公共阻抗耦合引起的串音,是不同信号在共用相同返回路径时产生的,这种耦合常常在低频时起到较大的作用 地弹跳的内在原理。地弹跳一般是指在 PCB 系统运行时,某集成电路开关时,由于地线、集成电路的接地引线具有电感,引起器件内部的电位短暂下降,此时来自其他器件内的输出驱动信号是以外部系统作为参考的,参考电位的不一致会引起器件输入、输出电平的变化,从而引起信号稳定性的问题 *** ** * ** ***

相关推荐
思考的味道4 小时前
系统的从零开始学习电子的相关知识,该如何规划?
嵌入式硬件
猿饵块7 小时前
STM32--PWM--函数
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
学习噢学个屁7 小时前
基于51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9个等级
c语言·单片机·嵌入式硬件·51单片机
GXSC9 小时前
国芯思辰| 医疗AED可使用2通道24位模拟前端SC2946(ADS1292)
嵌入式硬件
国科安芯9 小时前
自研MCU芯片闪存驱动的实现:OpenOCD详细过程记录与操作指南
单片机·嵌入式硬件·架构
Sandman6z12 小时前
STM32CubeMX安装及使用分享
stm32·嵌入式硬件
Nice__J12 小时前
智芯Z20K144x MCU开发之时钟架构
单片机·嵌入式硬件·架构
憧憬一下17 小时前
stm32之USART
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串口·嵌入式·usart
又熟了20 小时前
WDG看门狗(独立看门狗和窗口看门狗)
c语言·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
△曉風殘月〆1 天前
C#串口通信
嵌入式硬件·c#·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