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器——简单Diff算法

介绍渲染器的核心 Diff 算法。简单来说,当新旧 vnode 的子节点都是一组节点时,为了以最小的性能开销完成更新操作,需要比较两组子节点,用于比较的算法就叫作 Diff 算法。我们知道,操作 DOM 的性能开销通常比较大,而渲染器的核心 Diff 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

1、减少 DOM 操作的性能开销

核心 Diff 只关心新旧虚拟节点都存在一组子节点的情况。在上一章中,我们针对两组子节点的更新,采用了一种简单直接的手段,即卸载全部旧子节点,再挂载全部新子节点。这么做的确可以完成更新,但由于没有复用任何 DOM 元素,所以会产生极大的性能开销。

以下面的新旧虚拟节点为例: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 旧 vnode
02 const oldVNode = {
03   type: 'div',
04   children: [
05     { type: 'p', children: '1' },
06     { type: 'p', children: '2' },
07     { type: 'p', children: '3' }
08   ]
09 }
10
11 // 新 vnode
12 const newVNode = {
13   type: 'div',
14   children: [
15     { type: 'p', children: '4' },
16     { type: 'p', children: '5' },
17     { type: 'p', children: '6' }
18   ]
19 }

按照之前的做法,当更新子节点时,我们需要执行 6 次 DOM 操作:

  • 卸载所有旧子节点,需要 3 次 DOM 删除操作;
  • 挂载所有新子节点,需要 3 次 DOM 添加操作。

但是,通过观察上面新旧 vnode 的子节点,可以发现:

  • 更新前后的所有子节点都是 p 标签,即标签元素不变;
  • 只有 p 标签的子节点(文本节点)会发生变化。

例如,oldVNode 的第一个子节点是一个 p 标签,且该 p 标签的子节点类型是文本节点,内容是 '1'。而 newVNode 的第一个子节点也是一个 p 标签,它的子节点的类型也是文本节点,内容是 '4'。可以发现,更新前后改变的只有 p 标签文本节点的内容。所以,最理想的更新方式是,直接更新这个 p 标签的文本节点的内容。这样只需要一次 DOM 操作,即可完成一个 p 标签更新。新旧虚拟节点都有 3 个 p 标签作为子节点,所以一共只需要 3 次 DOM 操作就可以完成全部节点的更新。相比原来需要执行 6 次 DOM 操作才能完成更新的方式,其性能提升了一倍。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重新实现两组子节点的更新逻辑,如下面 patchChildren 函数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 重新实现两组子节点的更新方式
06     // 新旧 children
07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8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9     // 遍历旧的 children
10     for (let i = 0; i < oldChildren.length; i++) {
11       // 调用 patch 函数逐个更新子节点
12       patch(oldChildren[i], newChildren[i])
13     }
14   } else {
15     // 省略部分代码
16   }
17 }

在这段代码中,oldChildren 和 newChildren 分别是旧的一组子节点和新的一组子节点。我们遍历前者,并将两者中对应位置的节点分别传递给 patch 函数进行更新。patch 函数在执行更新时,发现新旧子节点只有文本内容不同,因此只会更新其文本节点的内容。这样,我们就成功地将 6 次 DOM 操作减少为 3 次。

下图是整个更新过程的示意图,其中菱形代表新子节点,矩形代表旧子节点,圆形代表真实 DOM 节点: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减少 DOM 操作次数,但问题也很明显。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通过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并假设新的一组子节点的数量与之相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这段代码才能正确地工作。但是,新旧两组子节点的数量未必相同。当新的一组子节点的数量少于旧的一组子节点的数量时,意味着有些节点在更新后应该被卸载,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旧的一组子节点中一共有 4 个 p 标签,而新的一组子节点中只有 3 个 p 标签。这说明,在更新过程中,需要将不存在的 p 标签卸载。类似地,新的一组子节点的数量也可能比旧的一组子节点的数量多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新的一组子节点比旧的一组子节点多了一个 p 标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挂载新增节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意识到,在进行新旧两组子节点的更新时,不应该总是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或遍历新的一组子节点,而是应该遍历其中长度较短的那一组。这样,我们才能够尽可能多地调用 patch 函数进行更新。接着,再对比新旧两组子节点的长度,如果新的一组子节点更长,则说明有新子节点需要挂载,否则说明有旧子节点需要卸载。最终实现如下: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6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7     // 旧的一组子节点的长度
08     const oldLen = oldChildren.length
09     // 新的一组子节点的长度
10     const newLen = newChildren.length
11     // 两组子节点的公共长度,即两者中较短的那一组子节点的长度
12     const commonLength = Math.min(oldLen, newLen)
13     // 遍历 commonLength 次
14     for (let i = 0; i < commonLength; i++) {
15       patch(oldChildren[i], newChildren[i], container)
16     }
17     // 如果 newLen > oldLen,说明有新子节点需要挂载
18     if (newLen > oldLen) {
19       for (let i = commonLength; i < newLen; i++) {
20         patch(null, newChildren[i], container)
21       }
22     } else if (oldLen > newLen) {
23       // 如果 oldLen > newLen,说明有旧子节点需要卸载
24       for (let i = commonLength; i < oldLen; i++) {
25         unmount(oldChildren[i])
26       }
27     }
28   } else {
29     // 省略部分代码
30   }
31 }

这样,无论新旧两组子节点的数量关系如何,渲染器都能够正确地挂载或卸载它们。

2、DOM 复用与 key 的作用

在上一节中,我们通过减少 DOM 操作的次数,提升了更新性能。但这种方式仍然存在可优化的空间。举个例子,假设新旧两组子节点的内容如下: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 oldChildren
02 [
03   { type: 'p' },
04   { type: 'div' },
05   { type: 'span' }
06 ]
07
08 // newChildren
09 [
10   { type: 'span' },
11   { type: 'p' },
12   { type: 'div' }
13 ]

如果使用上一节介绍的算法来完成上述两组子节点的更新,则需要 6 次 DOM 操作。

  • 调用 patch 函数在旧子节点 { type: 'p' } 与新子节点 { type:'span' } 之间打补丁,由于两者是不同的标签,所以 patch 函数会卸载 { type: 'p' },然后再挂载 { type: 'span' },这需要执行2 次 DOM 操作。
  • 与第 1 步类似,卸载旧子节点 { type: 'div' },然后再挂载新子节点 { type: 'p' },这也需要执行 2 次 DOM 操作。
  • 与第 1 步类似,卸载旧子节点 { type: 'span' },然后再挂载新子节点 { type: 'div' },同样需要执行 2 次 DOM 操作。

因此,一共进行 6 次 DOM 操作才能完成上述案例的更新。但是,观察新旧两组子节点,很容易发现,二者只是顺序不同。所以最优的处理方式是,通过 DOM 的移动来完成子节点的更新,这要比不断地执行子节点的卸载和挂载性能更好。但是,想要通过 DOM 的移动来完成更新,必须要保证一个前提:新旧两组子节点中的确存在可复用的节点。这个很好理解,如果新的子节点没有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出现,就无法通过移动节点的方式完成更新。所以现在问题变成了:应该如何确定新的子节点是否出现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呢?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怎么确定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 1 个子节点 { type: 'span' } 与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第 3 个子节点相同呢?一种解决方案是,通过vnode.type 来判断,只要 vnode.type 的值相同,我们就认为两者是相同的节点。但这种方式并不可靠,思考如下例子: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 oldChildren
02 [
03   { type: 'p', children: '1' },
04   { type: 'p', children: '2' },
05   { type: 'p', children: '3' }
06 ]
07
08 // newChildren
09 [
10   { type: 'p', children: '3' },
11   { type: 'p', children: '1' },
12   { type: 'p', children: '2' }
13 ]

观察上面两组子节点,我们发现,这个案例可以通过移动 DOM 的方式来完成更新。但是所有节点的 vnode.type 属性值都相同,这导致我们无法确定新旧两组子节点中节点的对应关系,也就无法得知应该进行怎样的 DOM 移动才能完成更新。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额外的 key 来作为 vnode 的标识,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 oldChildren
02 [
03   { type: 'p', children: '1', key: 1 },
04   { type: 'p', children: '2', key: 2 },
05   { type: 'p', children: '3', key: 3 }
06 ]
07
08 // newChildren
09 [
10   { type: 'p', children: '3', key: 3 },
11   { type: 'p', children: '1', key: 1 },
12   { type: 'p', children: '2', key: 2 }
13 ]

key 属性就像虚拟节点的"身份证"号,只要两个虚拟节点的type 属性值和 key 属性值都相同,那么我们就认为它们是相同的,即可以进行 DOM 的复用。下图展示了有 key 和 无 key 时新旧两组子节点的映射情况:

由上图可知,如果没有 key,我们无法知道新子节点与旧子节点间的映射关系,也就无法知道应该如何移动节点。有 key 的话情况则不同,我们根据子节点的 key 属性,能够明确知道新子节点在旧子节点中的位置,这样就可以进行相应的 DOM 移动操作了。

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DOM 可复用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更新,如下面的两个虚拟节点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const oldVNode = { type: 'p', key: 1, children: 'text 1' }
02 const newVNode = { type: 'p', key: 1, children: 'text 2' }

这两个虚拟节点拥有相同的 key 值和 vnode.type 属性值。这意味着,在更新时可以复用 DOM 元素,即只需要通过移动操作来完成更新。但仍需要对这两个虚拟节点进行打补丁操作,因为新的虚拟节点(newVNode)的文本子节点的内容已经改变了(由 'text 1' 变成 'text 2')。因此,在讨论如何移动DOM 之前,我们需要先完成打补丁操作,如下面patchChildren 函数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6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7
08     // 遍历新的 children
09     for (let i = 0; i < newChildren.length; i++) {
10       const newVNode = newChildren[i]
11       // 遍历旧的 children
12       for (let j = 0; j < oldChildren.length; j++) {
13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j]
14         // 如果找到了具有相同 key 值的两个节点,说明可以复用,但仍然需要调用 patch 函数更新
15         if (newVNode.key === oldVNode.key) {
16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17           break // 这里需要 break
18         }
19       }
20     }
21
22   } else {
23     // 省略部分代码
24   }
25 }

在上面这段代码中,我们重新实现了新旧两组子节点的更新逻辑。可以看到,我们使用了两层 for 循环,外层循环用于遍历新的一组子节点,内层循环则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在内层循环中,我们逐个对比新旧子节点的 key 值,试图在旧的子节点中找到可复用的节点。一旦找到,则调用 patch 函数进行打补丁。经过这一步操作之后,我们能够保证所有可复用的节点本身都已经更新完毕了。以下面的新旧两组子节点为例: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const oldVNode = {
02   type: 'div',
03   children: [
04     { type: 'p', children: '1', key: 1 },
05     { type: 'p', children: '2', key: 2 },
06     { type: 'p', children: 'hello', key: 3 }
07   ]
08 }
09
10 const newVNode = {
11   type: 'div',
12   children: [
13     { type: 'p', children: 'world', key: 3 },
14     { type: 'p', children: '1', key: 1 },
15     { type: 'p', children: '2', key: 2 }
16   ]
17 }
18
19 // 首次挂载
20 renderer.render(oldVNode, 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21 setTimeout(() => {
22   // 1 秒钟后更新
23   renderer.render(newVNode, document.querySelector('#app'))
24 }, 1000);

运行上面这段代码,1 秒钟后,key 值为 3 的子节点对应的真实 DOM 的文本内容会由字符串 'hello' 更新为字符串'world'。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上面这段代码在执行更新操作时具体发生了什么。

  • 第一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一个子节点,即 key 值为3 的节点。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具有相同 key 值的节点。我们发现,旧的子节点 oldVNode[2] 的 key 值为 3,于是调用 patch 函数进行打补丁。在这一步操作完成之后,渲染器会把 key 值为 3 的虚拟节点所对应的真实 DOM 的文本内容由字符串 'hello' 更新为字符串 'world'。
  • 第二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二个子节点,即 key 值为1 的节点。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具有相同 key 值的节点。我们发现,旧的子节点 oldVNode[0] 的 key 值为 1,于是调用 patch 函数进行打补丁。由于 key 值等于 1 的新旧子节点没有任何差异,所以什么都不会做。
  • 第三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最后一个子节点,即 key 值为 2 的节点,最终结果与第二步相同。

经过上述更新操作后,所有节点对应的真实 DOM 元素都更新完毕了。但真实 DOM 仍然保持旧的一组子节点的顺序,即key 值为 3 的节点对应的真实 DOM 仍然是最后一个子节点。由于在新的一组子节点中,key 值为 3 的节点已经变为第一个子节点了,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移动节点来完成真实 DOM 顺序的更新。

3、找到需要移动的元素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通过 key 值找到可复用的节点了。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判断一个节点是否需要移动,以及如何移动。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节点不需要移动?答案很简单,当新旧两组子节点的节点顺序不变时,就不需要额外的移动操作,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新旧两组子节点的顺序没有发生变化,图中也给出了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各个节点的索引:

  • key 值为 1 的节点在旧 children 数组中的索引为 0;
  • key 值为 2 的节点在旧 children 数组中的索引为 1;
  • key 值为 3 的节点在旧 children 数组中的索引为 2。

接着,我们对新旧两组子节点采用上一节介绍的更新算法,看看当新旧两组子节点的顺序没有发生变化时,更新算法具有怎样的特点。

  • 第一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一个节点 p-1,它的 key 为 1。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 0。
  • 第二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二个节点 p-2,它的 key 为 2。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 1。
  • 第三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三个节点 p-3,它的 key 为 3。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 2。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寻找可复用的节点时,都会记录该可复用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位置索引。如果把这些位置索引值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则可以得到一个序列:0、1、2。这是一个递增的序列,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移动任何节点。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如下图所示:

同样,我们根据上图中给出的例子再次执行更新算法,看看这一次会有什么不同:

  • 第一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一个节点 p-3,它的 key 为 3。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 2。
  • 第二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二个节点 p-1,它的 key 为 1。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 0。

到了这一步我们发现,索引值递增的顺序被打破了。节点 p-1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是 0,它小于节点 p-3 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 2。这说明节点 p-1 在旧 children 中排在节点 p-3 前面,但在新的 children 中,它排在节点 p-3 后面。因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节点 p-1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

  • 第三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三个节点 p-2,它的 key 为 2。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 1。

到了这一步我们发现,节点 p-2 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 1 要小于节点 p-3 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 2。这说明,节点 p-2 在旧children 中排在节点 p-3 前面,但在新的 children 中,它排在节点 p-3 后面。因此,节点 p-2 对应的真实 DOM 也需要移动。

以上就是 Diff 算法在执行更新的过程中,判断节点是否需要移动的方式。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得出了节点 p-1 和节点 p-2需要移动的结论。这是因为它们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要小于节点 p-3 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如果我们按照先后顺序记录在寻找节点过程中所遇到的位置索引,将会得到序列:2、0、1。可以发现,这个序列不具有递增的趋势。

其实我们可以将节点 p-3 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定义为:在旧children 中寻找具有相同 key 值节点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索引值。如果在后续寻找的过程中,存在索引值比当前遇到的最大索引值还要小的节点,则意味着该节点需要移动。

我们可以用 lastIndex 变量存储整个寻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索引值,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6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7
08     // 用来存储寻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索引值
09     let lastIndex = 0
10     for (let i = 0; i < newChildren.length; i++) {
11       const newVNode = newChildren[i]
12       for (let j = 0; j < oldChildren.length; j++) {
13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j]
14         if (newVNode.key === oldVNode.key) {
15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16           if (j < lastIndex) {
17             // 如果当前找到的节点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小于最大索引值 lastIndex,
18             // 说明该节点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
19           } else {
20             // 如果当前找到的节点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不小于最大索引值,
21             // 则更新 lastIndex 的值
22             lastIndex = j
23           }
24           break // 这里需要 break
25         }
26       }
27     }
28
29   } else {
30     // 省略部分代码
31   }
32 }

如以上代码及注释所示,如果新旧节点的 key 值相同,说明我们在旧 children 中找到了可复用 DOM 的节点。此时我们用该节点在旧 children 中的索引 j 与 lastIndex 进行比较,如果 j 小于 lastIndex,说明当前 oldVNode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否则说明不需要移动。但此时应该将变量 j 的值赋给变量lastIndex,以保证寻找节点的过程中,变量 lastIndex 始终存储着当前遇到的最大索引值。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需要移动的节点,下一节我们将讨论如何移动节点,从而完成节点顺序的更新。

4、如何移动元素

在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如何判断节点是否需要移动。移动节点指的是,移动一个虚拟节点所对应的真实 DOM 节点,并不是移动虚拟节点本身。既然移动的是真实 DOM 节点,那么就需要取得对它的引用才行。我们知道,当一个虚拟节点被挂载后,其对应的真实 DOM 节点会存储在它的 vnode.el 属性中,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代码中,我们可以通过旧子节点的 vnode.el 属性取得它对应的真实 DOM 节点。

当更新操作发生时,渲染器会调用 patchElement 函数在新旧虚拟节点之间进行打补丁。回顾一下 patchElement 函数的代码,如下: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Element(n1, n2) {
02   // 新的 vnode 也引用了真实 DOM 元素
03   const el = n2.el = n1.el
04   // 省略部分代码
05 }

可以看到,patchElement 函数首先将旧节点的 n1.el 属性赋值给新节点的 n2.el 属性。这个赋值语句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DOM 元素的复用。在复用了 DOM 元素之后,新节点也将持有对真实 DOM 的引用,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无论是新子节点还是旧子节点,都存在对真实 DOM 的引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 DOM 移动操作了。

为了阐述具体应该怎样移动 DOM 节点,我们仍然引用上一节的更新案例,如下图所示:

它的更新步骤如下:

  • 第一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一个节点 p-3,它的 key 为3,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2。此时变量 lastIndex 的值为 0,索引 2 不小于 0,所以节点p-3 对应的真实 DOM 不需要移动,但需要更新变量 lastIndex 的值为 2。
  • 第二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二个节点 p-1,它的 key 为1,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0。此时变量 lastIndex 的值为 2,索引 0 小于 2,所以节点 p-1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

到了这一步,我们发现,节点 p-1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但应该移动到哪里呢?我们知道,新 children 的顺序其实就是更新后真实 DOM 节点应有的顺序。所以节点 p-1 在新children 中的位置就代表了真实 DOM 更新后的位置。由于节点 p-1 在新 children 中排在节点 p-3 后面,所以我们应该把节点 p-1 所对应的真实 DOM 移动到节点 p-3 所对应的真实DOM 后面。移动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这样操作之后,此时真实 DOM 的顺序为 p-2、p-3、p-1。

  • 第三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三个节点 p-2,它的 key 为2。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可复用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为1。此时变量 lastIndex 的值为 2,索引 1 小于 2,所以节点 p-2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

第三步与第二步类似,节点 p-2 对应的真实 DOM 也需要移动。同样,由于节点 p-2 在新 children 中排在节点 p-1 后面,所以我们应该把节点 p-2 对应的真实 DOM 移动到节点 p-1 对应的真实 DOM 后面。移动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经过这一步移动操作之后,我们发现,真实 DOM 的顺序与新的一组子节点的顺序相同了:p-3、p-1、p-2。至此,更新操作完成。

接下来,我们着手实现代码。其实并不复杂,如下面patchChildren 函数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6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7
08     let lastIndex = 0
09     for (let i = 0; i < newChildren.length; i++) {
10       const newVNode = newChildren[i]
11       let j = 0
12       for (j; j < oldChildren.length; j++) {
13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j]
14         if (newVNode.key === oldVNode.key) {
15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16           if (j < lastIndex) {
17             // 代码运行到这里,说明 newVNode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
18             // 先获取 newVNode 的前一个 vnode,即 prevVNode
19             const prevVNode = newChildren[i - 1]
20             // 如果 prevVNode 不存在,则说明当前 newVNode 是第一个节点,它不需要移动
21             if (prevVNode) {
22               // 由于我们要将 newVNode 对应的真实 DOM 移动到 prevVNode 所对应真实 DOM 后面,
23               // 所以我们需要获取 prevVNode 所对应真实 DOM 的下一个兄弟节点,并将其作为锚点
24               const anchor = prevVNode.el.nextSibling
25               // 调用 insert 方法将 newVNode 对应的真实 DOM 插入到锚点元素前面,
26               // 也就是 prevVNode 对应真实 DOM 的后面
27               insert(newVNode.el, container, anchor)
28             }
29           } else {
30             lastIndex = j
31           }
32           break
33         }
34       }
35     }
36
37   } else {
38     // 省略部分代码
39   }
40 }

在上面这段代码中,如果条件 j < lastIndex 成立,则说明当前newVNode 所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我们需要获取当前 newVNode 节点的前一个虚拟节点,即newChildren[i - 1],然后使用 insert 函数完成节点的移动,其中 insert 函数依赖浏览器原生的 insertBefore 函数,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const renderer = createRenderer({
02   // 省略部分代码
03
04   insert(el, parent, anchor = null) {
05     // insertBefore 需要锚点元素 anchor
06     parent.insertBefore(el, anchor)
07   }
08
09   // 省略部分代码
10 })

5、添加新元素

本节我们将讨论添加新节点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观察上图可知,在新的一组子节点中,多出来一个节点 p-4,它的 key 值为 4,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不存在,因此应该将其视为新增节点。对于新增节点,在更新时我们应该正确地将它挂载,这主要分为两步:

  • 想办法找到新增节点;
  • 将新增节点挂载到正确位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找到新增节点。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上图中给出的例子模拟执行简单 Diff 算法的逻辑。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新旧两组子节点与真实DOM 元素的当前状态,如下图所示:

接着,我们开始模拟执行简单 Diff 算法的更新逻辑:

  • 第一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一个节点 p-3,它的 key 值为 3,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可复用的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值为 2。此时,变量lastIndex 的值为 0,索引值 2 不小于 lastIndex 的值 0,所以节点 p-3 对应的真实 DOM 不需要移动,但是需要将变量lastIndex 的值更新为 2。
  • 第二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二个节点 p-1,它的 key 值为 1,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可复用的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值为 0。此时变量lastIndex 的值为 2,索引值 0 小于 lastIndex 的值 2,所以节点 p-1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并且应该移动到节点 p-3对应的真实 DOM 后面。经过这一步的移动操作后,真实DOM 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此时真实 DOM 的顺序为 p-2、p-3、p-1。
  • 第三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三个节点 p-4,它的 key 值为 4,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可复用的节点。由于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没有 key 值为 4 的节点,因此渲染器会把节点p-4 看作新增节点并挂载它。那么,应该将它挂载到哪里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观察节点 p-4 在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位置。由于节点 p-4 出现在节点 p-1 后面,所以我们应该把节点 p-4 挂载到节点 p-1 所对应的真实 DOM 后面。在经过这一步挂载操作之后,真实 DOM 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此时真实 DOM 的顺序是:p-2、p-3、p-1、p-4,其中 p-4是刚刚挂载的。
  • 第四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第四个节点 p-2,它的 key 值为 2,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可复用的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值为 1。此时变量lastIndex 的值为 2,索引值 1 小于 lastIndex 的值 2,所以节点 p-2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并且应该移动到节点 p-4对应的真实 DOM 后面。经过这一步移动操作后,真实 DOM 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此时真实 DOM 的顺序是:p-3、p-1、p-4、p-2。至此,真实DOM 的顺序已经与新的一组子节点的顺序相同了,更新完成。

接下来,我们着手实现代码,如下面 patchChildren 函数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6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7
08     let lastIndex = 0
09     for (let i = 0; i < newChildren.length; i++) {
10       const newVNode = newChildren[i]
11       let j = 0
12       // 在第一层循环中定义变量 find,代表是否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可复用的节点,
13       // 初始值为 false,代表没找到
14       let find = false
15       for (j; j < oldChildren.length; j++) {
16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j]
17         if (newVNode.key === oldVNode.key) {
18           // 一旦找到可复用的节点,则将变量 find 的值设为 true
19           find = true
20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21           if (j < lastIndex) {
22             const prevVNode = newChildren[i - 1]
23             if (prevVNode) {
24               const anchor = prevVNode.el.nextSibling
25               insert(newVNode.el, container, anchor)
26             }
27           } else {
28             lastIndex = j
29           }
30           break
31         }
32       }
33       // 如果代码运行到这里,find 仍然为 false,
34       // 说明当前 newVNode 没有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可复用的节点
35       // 也就是说,当前 newVNode 是新增节点,需要挂载
36       if (!find) {
37         // 为了将节点挂载到正确位置,我们需要先获取锚点元素
38         // 首先获取当前 newVNode 的前一个 vnode 节点
39         const prevVNode = newChildren[i - 1]
40         let anchor = null
41         if (prevVNode) {
42           // 如果有前一个 vnode 节点,则使用它的下一个兄弟节点作为锚点元素
43           anchor = prevVNode.el.nextSibling
44         } else {
45           // 如果没有前一个 vnode 节点,说明即将挂载的新节点是第一个子节点
46           // 这时我们使用容器元素的 firstChild 作为锚点
47           anchor = container.firstChild
48         }
49         // 挂载 newVNode
50         patch(null, newVNode, container, anchor)
51       }
52     }
53
54   } else {
55     // 省略部分代码
56   }
57 }

观察上面这段代码。首先,我们在外层循环中定义了名为 find 的变量,它代表渲染器能否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找到可复用的节点。变量 find 的初始值为 false,一旦寻找到可复用的节点,则将变量 find 的值设置为 true。如果内层循环结束后,变量 find 的值仍然为 false,则说明当前 newVNode 是一个全新的节点,需要挂载它。为了将节点挂载到正确位置,我们需要先获取锚点元素:找到 newVNode 的前一个虚拟节点,即prevVNode,如果存在,则使用它对应的真实 DOM 的下一个兄弟节点作为锚点元素;如果不存在,则说明即将挂载的newVNode 节点是容器元素的第一个子节点,此时应该使用容器元素的 container.firstChild 作为锚点元素。最后,将锚点元素 anchor 作为 patch 函数的第四个参数,调用 patch 函数完成节点的挂载。

但由于目前实现的 patch 函数还不支持传递第四个参数,所以我们需要调整 patch 函数的代码,如下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 patch 函数需要接收第四个参数,即锚点元素
02 function patch(n1, n2, container, anchor)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05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06     if (!n1) {
07       // 挂载时将锚点元素作为第三个参数传递给 mountElement 函数
08       mountElement(n2, container, anchor)
09     } else {
10       patchElement(n1, n2)
11     }
12   } else if (type === Text) {
13     // 省略部分代码
14   } else if (type === Fragment) {
15     // 省略部分代码
16   }
17 }
18
19 // mountElement 函数需要增加第三个参数,即锚点元素
20 function mountElement(vnode, container, anchor) {
21   // 省略部分代码
22
23   // 在插入节点时,将锚点元素透传给 insert 函数
24   insert(el, container, anchor)
25 }

6、移除不存在的元素

在更新子节点时,不仅会遇到新增元素,还会出现元素被删除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在新的一组子节点中,节点 p-2 已经不存在了,这说明该节点被删除了。渲染器应该能找到那些需要删除的节点并正确地将其删除。

具体要如何做呢?首先,我们来讨论如何找到需要删除的节点。以上图为例,我们来分析它的更新步骤。在模拟执行更新逻辑之前,我们需要清楚新旧两组子节点以及真实 DOM 节点的当前状态,如图 下图所示:

接着,我们开始模拟执行更新的过程:

  • 第一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一个节点 p-3,它的 key 值为 3。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可复用的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值为 2。此时变量lastIndex 的值为 0,索引 2 不小于 lastIndex 的值 0,所以节点 p-3 对应的真实 DOM 不需要移动,但需要更新变量lastIndex 的值为 2。
  • 第二步:取新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第二个节点 p-1,它的 key 值为 1。尝试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可复用的节点。发现能够找到,并且该节点在旧的一组子节点中的索引值为 0。此时变量lastIndex 的值为 2,索引 0 小于 lastIndex 的值 2,所以节点p-1 对应的真实 DOM 需要移动,并且应该移动到节点 p-3 对应的真实 DOM 后面。经过这一步的移动操作后,真实 DOM 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至此,更新结束。我们发现,节点 p-2 对应的真实 DOM 仍然存在,所以需要增加额外的逻辑来删除遗留节点。思路很简单,当基本的更新结束时,我们需要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然后去新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具有相同 key 值的节点。如果找不到,则说明应该删除该节点,如下面 patchChildren 函数的代码所示:
javascript 复制代码
01 function patchChildren(n1, n2, container) {
02   if (typeof n2.children === 'string') {
03     // 省略部分代码
04   } else if (Array.isArray(n2.children)) {
05     const oldChildren = n1.children
06     const newChildren = n2.children
07
08     let lastIndex = 0
09     for (let i = 0; i < newChildren.length; i++) {
10       // 省略部分代码
11     }
12
13     // 上一步的更新操作完成后
14     // 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
15     for (let i = 0; i < oldChildren.length; i++) {
16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i]
17       // 拿旧子节点 oldVNode 去新的一组子节点中寻找具有相同 key 值的节点
18       const has = newChildren.find(
19         vnode => vnode.key === oldVNode.key
20       )
21       if (!has) {
22         // 如果没有找到具有相同 key 值的节点,则说明需要删除该节点
23         // 调用 unmount 函数将其卸载
24         unmount(oldVNode)
25       }
26     }
27
28   } else {
29     // 省略部分代码
30   }
31 }

如以上代码及注释所示,在上一步的更新操作完成之后,我们还需要遍历旧的一组子节点,目的是检查旧子节点在新的一组子节点中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已经不存在了,则调用 unmount 函数将其卸载。

相关推荐
算法歌者10 分钟前
[算法]入门1.矩阵转置
算法
喵叔哟17 分钟前
重构代码之取消临时字段
java·前端·重构
林开落L25 分钟前
前缀和算法习题篇(上)
c++·算法·leetcode
远望清一色26 分钟前
基于MATLAB边缘检测博文
开发语言·算法·matlab
tyler_download28 分钟前
手撸 chatgpt 大模型:简述 LLM 的架构,算法和训练流程
算法·chatgpt
SoraLuna1 小时前
「Mac玩转仓颉内测版7」入门篇7 - Cangjie控制结构(下)
算法·macos·动态规划·cangjie
我狠狠地刷刷刷刷刷1 小时前
中文分词模拟器
开发语言·python·算法
鸽鸽程序猿1 小时前
【算法】【优选算法】前缀和(上)
java·算法·前缀和
九圣残炎1 小时前
【从零开始的LeetCode-算法】2559. 统计范围内的元音字符串数
java·算法·leetcode
还是大剑师兰特1 小时前
D3的竞品有哪些,D3的优势,D3和echarts的对比
前端·javascript·ech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