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Clustering)

1.无监督学习:简介

在非监督学习中,我们的数据没有附带任何标签,我们拿到的数据就是这样的:

督学习中,我们需要将一系列无标签的训练数据,输入到一个算法中,然后我们告诉这个算法,快去为我们找找这个数据的内在结构给定数据。我们可能需要某种算法帮助我们寻找一种结构。图上的数据看起来可以分成两个分开的点集(称为簇),一个能够找到我圈出的这些点集的算法,就被称为聚类算法。

问题:聚类算法一般用来做什么呢?

比如市场分割。也许你在数据库中存

储了许多客户的信息,而你希望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客户群,这样你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分别销售产品或者分别提供更适合的服务。社交网络分析:事实上有许多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样一些内容,他们关注一群人,关注社交网络,例如 Facebook,Google+,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信息,比如说:你经常跟哪些人联系,而这些人又经常给哪些人发邮件,由此找到关系密切的人群。因此,这可能需要另一个聚类算法,你希望用它发现社交网络中关系密切的朋友。我有一个朋友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他希望使用聚类算法来更好的组织计算机集群,或者更好的管理数据中心。因为如果你知道数据中心中,那些计算机经常协作工作。那么,你可以重新分配资源,重新布局网络。由此优化数据中心,优化数据通信。

2.K-均值算法

K-均值是最普及的聚类算法,算法接受一个未标记的数据集,然后将数据聚类成不同的组。

K-均值是一个迭代算法,假设我们想要将数据聚类成 n 个组,其方法为:

1.首先选择𝐾个随机的点,称为聚类中心(cluster centroids);

2.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按照距离𝐾个中心点的距离,将其与距离最近的中心点关联起来,与同一个中心点关联的所有点聚成一类。计算每一个组的平均值,将该组所关联的中心点移动到平均值的位置。重复步骤 2-4 直至中心点不再变化.

聚类示例:

K-均值算法也可以很便利地用于将数据分为许多不同组,即使在没有非常明显区分的组群的情况下也可以。

3 .优化目标

K-均值最小化问题,是要最小化所有的数据点与其所关联的聚类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之和,因此 K-均值的代价函数(又称畸变函数 Distortion function)为:

回顾刚才给出的: K-均值迭代算法,我们知道,第一个循环是用于减小𝑐

(𝑖)引起的代价,而第二个循环则是用于减小𝜇𝑖引起的代价。迭代的过程一定会是每一次迭代都在减小代价函数,不然便是出现了错误。

4.随机初始化

在运行 K-均值算法的之前,我们首先要随机初始化所有的聚类中心点,下面介绍怎样做:

  1. 我们应该选择𝐾 < 𝑚,即聚类中心点的个数要小于所有训练集实例的数量
  2. 随机选择𝐾个训练实例,然后令𝐾个聚类中心分别与这𝐾个训练实例相等
    K-均值的一个问题在于,它有可能会停留在一个局部最小值处,而这取决于初始化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多次运行 K-均值算法,每一次都重新进行随机初始化,最后再比较多次运行 K-均值的结果,选择代价函数最小的结果。这种方法在𝐾较小的时候(2--10)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𝐾较大,这么做也可能不会有明显地改善。

5.选择聚类数

选择聚类数目的方法时,有一个可能会谈及的方法叫作"肘部法则"。关

于"肘部法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改变𝐾值,也就是聚类类别数目的总数。我们用一个聚类来运行 K 均值聚类方法。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数据都会分到一个聚类里,然后计算成本函数或者计算畸变函数𝐽。𝐾代表聚类数字。

可能会得到一条类似于这样的曲线。像一个人的肘部。这就是"肘部法则"所做的,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图,看起来就好像有一个很清楚的肘在那儿。好像人的手臂,如果你伸出你的胳膊,那么这就是你的肩关节、肘关节、手。这就是"肘部法则"。你会发现这种模式,它的畸变值会迅速下降,从 1 到 2,从 2 到 3 之后,你会在 3 的时候达到一个肘点。在此之后,畸变值就下降的非常慢,看起来就像使用 3 个聚类来进行聚类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那个

点是曲线的肘点,畸变值下降得很快,𝐾 = 3之后就下降得很慢,那么我们就选𝐾 = 3。当你应用"肘部法则"的时候,如果你得到了一个像上面这样的图,那么这将是一种用来选择聚类个数的合理方法。

例如,我们的 T-恤制造例子中,我们要将用户按照身材聚类,我们可以分成 3 个尺寸:𝑆, 𝑀, 𝐿,也可以分成 5 个尺寸𝑋𝑆, 𝑆, 𝑀, 𝐿,𝑋𝐿,这样的选择是建立在回答"聚类后我们制造的 T-恤是否能较好地适合我们的客户"这个问题的基础上作出的。


相关推荐
qq_436962183 小时前
数据中台:打破企业数据孤岛,实现全域资产化的关键一步
数据库·人工智能·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pen-ai8 小时前
【高级机器学习】 10. 领域适应与迁移学习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迁移学习
CV实验室8 小时前
AAAI 2026 Oral 之江实验室等提出MoEGCL:在6大基准数据集上刷新SOTA,聚类准确率最高提升超8%!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论文·聚类
机器觉醒时代8 小时前
“干活”机器人“教练”登场:宇树机器人推出首款轮式机器人G1-D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xuehaikj8 小时前
基于RetinaNet的建筑设计师风格识别与分类研究_1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
m0_6351292610 小时前
身智能-一文详解视觉-语言-动作(VLA)大模型(3)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迦蓝叶10 小时前
RDF 与 RDFS:知识图谱推理的基石
java·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图谱·语义网·rdf·rdfs
pen-ai10 小时前
【高级机器学习】 12. 强化学习,Q-learning, DQN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码上地球13 小时前
大数据成矿预测系列(九) | 数据的“自我画像”:自编码器如何实现非监督下的“特征学习”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数学建模
xuehaikj15 小时前
苹果质量检测与分类 - YOLO13结合RFCAConv实现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