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安全复习 6 - 白帽子安全漏洞挖掘披露的法律风险

文章目录

安全漏洞的法律概念界定

  • 可以被利用来破坏所在系统的网络或信息安全的缺陷或错误;被利用的网络缺陷、错误
  • 任何可能有助于对安全控制造成破坏的硬件、软件、流程或者程序;用来破坏的软硬件程序
  •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需求、设计、实现、配置、运行等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产生的缺陷。系统产生的缺陷

安全漏洞特征

  • 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征;
  • 难以避免的缺陷属性;
  • 普遍存在的属性;
  • 长久存在的属性。

白帽子

  • 降低经济损失;
  • 促进产业创新和技术发展;
  • 维护网络安全。

安全漏洞挖掘面临的法律风险

  • 漏洞发现可能产生"侵入"的法律刑事责任;
  • "白帽子"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 缺少对授权行为边界及构成要件的详细指引;
  • 众测平台的合规性有待强化。

"白帽子"安全漏洞挖掘的风险根源

  • 行为边界不明确;
  • 法律地位缺失;
  • 平台合规性有待强化。

"白帽子"的主体边界

  • 建立"白帽子"官方加密保护的实名身份认证注册制度 ,准予注册后为其颁发唯一识别的代号,"白帽子"凭识别代号进行众测活动。注册
  • 通过行业规范强化"白帽子"的道德感和职业操守,明确其行为的法律边界;职业道德、法律边界
  • 规范众测平台在企业和"白帽子"间的枢纽和链接功能。规范职能

授权行为边界

  • 众测平台模式下,拥有平台注册用户资格的"白帽子"身份并不视为取得当然授权;
  • 平台规则并不等同于授权,应基于众测平台与企业之间签署任何委托或合同所明示的内容为授权限定范围;实际授权范围取决于合同内容,而不仅仅是大的规则。
  • 漏洞挖掘并不等同于漏洞披露的授权,禁止未经众测平台同意和企业明确确认的安全漏洞披露;未经同意不能披露漏洞。
  • 漏洞挖掘并不等同于漏洞修复的授权,禁止发布未经众测平台验证的漏洞修复工具/补丁;未经同意不能发布漏洞补丁。
  • 授权具有时限性,禁止在现有法律和保密协议规定范围之外实施漏洞测试、评估等。

关键结论

  • 只有主观上维护网络安全,且具有实名认证基础的漏洞发现者才可能成为合法主体。
  • 取得合法授权是安全漏洞发现行为的合法前提,但准予漏洞发现的授权不应泛化,同样应当基于必要的限制。
相关推荐
浩浩测试一下5 小时前
渗透信息收集- Web应用漏洞与指纹信息收集以及情报收集
android·前端·安全·web安全·网络安全·安全架构
Fortinet_CHINA7 小时前
工业网络安全新范式——从风险可见性到量化防御的进化
安全·web安全
网安小白的进阶之路9 小时前
A模块 系统与网络安全 第三门课 网络通信原理-3
网络·windows·安全·web安全·系统安全
HumanRisk9 小时前
HumanRisk-自动化安全意识与合规教育平台方案
网络·安全·web安全·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系统学习16 小时前
【网络安全】Mysql注入中锁机制
安全·web安全·网络安全·渗透测试·xss
深圳安锐科技有限公司20 小时前
深圳安锐科技发布国内首款4G 索力仪!让斜拉桥索力自动化监测更精准高效
运维·安全·自动化·自动化监测·人工监测·桥梁监测·索力监测
潘锦20 小时前
海量「免费」的 OPENAI KEY,你敢用吗?
安全·openai
冰橙子id21 小时前
linux系统安全
linux·安全·系统安全
上海锝秉工控1 天前
防爆拉线位移传感器:工业安全的“隐形守护者”
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
你不知道我是谁?1 天前
AI 应用于进攻性安全
人工智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