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自然语言的分布式表示-word2vec补充说明

文章目录

1概率视角再了解CBOW模型

目的是从概率视角了解CBOW模型的训练目标;

  1. CBOW模型是在给定某个上下文时,输出目标词的概率;

  2. 对于包含 w 1 , w 2 , . . . , w T w_1,w_2,...,w_T w1,w2,...,wT的语料库,CBOW模型就是在给定上下文的情况下(假设上下文窗口为1)预测目标词发生的概率,因此可以用条件概率建模:
    P ( w t ∣ w t − 1 , w t + 1 ) P(w_t|w_{t-1},w_{t+1}) P(wt∣wt−1,wt+1)

    即在 w t − 1 w_{t-1} wt−1和 w t + 1 w_{t+1} wt+1发生后, w t w_t wt​发生的概率。

  3. 在前面的笔记中,我们知道CBOW模型使用了交叉熵损失;对于某条数据而言,通过模型计算得到输出并转化为概率形式,记为 y y y;其真实的监督标签为 t t t;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条数据的交叉熵损失计算如下式所示:
    L = − ∑ k t k log ⁡ y k L=-\sum_kt_k\log y_k L=−k∑tklogyk

    1. 注意:这里的监督标签是独热编码形式;
    2. 那么实际上只有 t t t中元素值为1的那个位置对应的概率才被计入了损失当中,即目标词 w t w_t wt的那个位置;
  4. 因此,上述交叉熵损失公式可以用条件概率来表示,即:
    L = − log ⁡ P ( w t ∣ w t − 1 , w t + 1 ) L=-\log P(w_t|w_{t-1},w_{t+1}) L=−logP(wt∣wt−1,wt+1)

  5. 这还只是一条数据的交叉熵损失结果;语料库中有好多句子,每个句子都可以根据上下文大小和目标词形成训练集;

  6. 因此扩展到整个语料库中,就是将所有的数据的损失累加,并求均值,即:
    L = − 1 T ∑ t = 1 T log ⁡ P ( w t ∣ w t − 1 , w t + 1 ) L=-\frac1T\sum_{t=1}^T\log P(w_t|w_{t-1},w_{t+1}) L=−T1t=1∑TlogP(wt∣wt−1,wt+1)

2另一种word2vec模型

word2vec 有两个模型:CBOW模型和skip-gram模型

  1. 输入和目标的差别;如下图所示;

    1. CBOW模型:根据上下文单词预测中间的单词;
    2. skip-gram模型:根据中间的单词预测上下文是什么;
  2. 因此,skip-gram模型的网络结构正好相反:

    1. 输入层只有一个

    2. 输出层有多个;取决于上下文窗口的大小;下图为上下文大小为1的情形;

    3. 因此,首先求各个输出层的损失,然后加起来作为整个模型的损失;

2.1 skip-gram模型的概率表达

  1. 由于是根据中间的单词预测其上下文,因此目标可以建模为:
    P ( w t − 1 , w t + 1 ∣ w t ) P(w_{t-1},w_{t+1}|w_t) P(wt−1,wt+1∣wt)

    理解为 w t w_t wt发生情况下 w t − 1 , w t + 1 w_{t-1},w_{t+1} wt−1,wt+1同时发生的概率。

  2. 假设上下文单词出现的概率是互相独立的,则两个单词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各自出现概率的乘积,即:
    P ( w t − 1 , w t + 1 ∣ w t ) = P ( w t − 1 ∣ w t ) P ( w t + 1 ∣ w t ) P(w_{t-1},w_{t+1}|w_t)=P(w_{t-1}|w_t)P(w_{t+1}|w_t) P(wt−1,wt+1∣wt)=P(wt−1∣wt)P(wt+1∣wt)

  3. 类比CBOW模型中使用概率来表示交叉熵损失的公式的过程:由于这里要预测的是一个上下文,我们可以把上下文看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有一个可取的范围;因此同样可以写成独热编码形式;那么同样的,只有 w t − 1 , w t + 1 w_{t-1},w_{t+1} wt−1,wt+1对应的独热编码中的那个位置元素值为1,其余均为0;

  4. 因此skip-gram模型的交叉熵损失公式也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L = − log ⁡ P ( w t − 1 , w t + 1 ∣ w t ) = − log ⁡ P ( w t − 1 ∣ w t ) P ( w t + 1 ∣ w t ) = − ( log ⁡ P ( w t − 1 ∣ w t ) + log ⁡ P ( w t + 1 ∣ w t ) ) \begin{aligned} L& =-\log P(w_{t-1},w_{t+1}|w_t) \\ &=-\log P(w_{t-1}|w_t)P(w_{t+1}|w_t) \\ &=-(\log P(w_{t-1}|w_t)+\log P(w_{t+1}|w_t)) \end{aligned} L=−logP(wt−1,wt+1∣wt)=−logP(wt−1∣wt)P(wt+1∣wt)=−(logP(wt−1∣wt)+logP(wt+1∣wt))

  5. 这也证明skip-gram模型的损失是上下文各个单词损失的和;、

  6. 扩展到整个样本中,则有下式:
    L = − 1 T ∑ t = 1 T ( log ⁡ P ( w t − 1 ∣ w t ) + log ⁡ P ( w t + 1 ∣ w t ) ) \begin{aligned}L=-\frac{1}{T}\sum_{t=1}^T(\log P(w_{t-1}|w_t)+\log P(w_{t+1}|w_t))\end{aligned} L=−T1t=1∑T(logP(wt−1∣wt)+logP(wt+1∣wt))

3两种模型比较

  1. skip-gram模型要预测的内容更多,因此,从单词的分布式表示的准确度来看, 在大多数情况下,skip-gram模型的结果更好;尤其在低频词和类推问题的性能方面。
  2. 但是由于skip-gram模型预测的内容多,因此学习速度慢;
相关推荐
☺����11 分钟前
实现自己的AI视频监控系统-第一章-视频拉流与解码2
开发语言·人工智能·python·音视频
fsnine22 分钟前
机器学习——数据清洗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小猿姐1 小时前
KubeBlocks AI:AI时代的云原生数据库运维探索
数据库·人工智能·云原生·kubeblocks
算法_小学生1 小时前
循环神经网络(RN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人工智能·rnn·深度学习
吱吱企业安全通讯软件2 小时前
吱吱企业通讯软件保证内部通讯安全,搭建数字安全体系
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安全·信息与通信·吱吱办公通讯
盲盒Q2 小时前
《频率之光:共振之战》
人工智能·硬件架构·量子计算
飞哥数智坊2 小时前
DeepSeek V3.1 发布:我们等的 R2 去哪了?
人工智能·deepseek
爱分享的飘哥2 小时前
第八十三章:实战篇:文 → 图:Prompt 控制图像生成系统构建——从“咒语”到“神作”的炼成!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prompt·文生图·stablediffusion·diffusers·text-to-image
ciku2 小时前
Spring Ai Advisors
人工智能·spring·microsoft
努力还债的学术吗喽3 小时前
【速通】深度学习模型调试系统化方法论:从问题定位到性能优化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学习·调试·模型·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