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序言
都说加索引能加快查询的速度,其实通过索引本质上是减少磁盘的读取次数,到底索引和磁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磁盘结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操作系统是怎么从磁盘中读取数据的,操作系统通常是以页为单位从磁盘中读取数据,磁盘可以理解为一个圆盘,每个圆盘上有若干磁道。
比如下面的图有4种不同颜色的磁盘,每条磁道上每个半圆代表一个扇区,也就是一条磁盘在这里被划分为4个扇区。
操作系统从磁盘中读取数据时,也是按页(扇区)
来读取,读取一块数据,我们称之为1个block块。
不同硬盘每个扇区的存储容量不一样。
- 机械硬盘:每个扇区为512B。
- 固态硬盘(SSD):page大小为4KB。
备注:为什么要以页为单位从磁盘读取数据呢?
如果每次只查询1条记录,由于磁盘检索速度比较慢,会有一定的性能消耗。但如果每次读一页数据,会减少磁盘读取的次数。
三、磁盘中数据存储
假设有一张用户表,表中共有用户ID、用户名、密码、头像、备注5个字段,字段长度如下:
根据字段长度定义,一条记录的大小为128字节,而机械硬盘一个扇区最多能存储512
字节,也就说是一次扇区扫描最多能读取4条记录。
我们把从磁盘扇区读取的数据称之为1个block,
- 一个block可以存储512 / 128 = 4条记录
- 100条记录则需要100 / 4 = 25个block
也就是说读取user_id 为100的记录最多需要访问25个block,也就是25次磁盘查询。
如果说要读取user_id为1000的记录,则最多需要进行250次的磁盘查询,如果数据量更大呢?这个时候索引的作用就出来了。
三、索引在磁盘中的存储
上面的例子中,数据量越大,磁盘查询的的次数也就越多,我们可以做一个优化,对user_id
列加上索引。
上面我们说了假设该用户表1条记录占128字节,1个block可以存放512 / 128 = 4条记录。
现在对user_id
列加上索引,该索引会保存该列的数据和数据指针(指向数据所在的磁盘扇区)。
假设数据指针为6字节,那么一条索引将占用该列长度10 + 6 = 16字节,1个block(512字节)可以存放512 / 16 = 32条索引记录。100条索引记录需要占用100 / 32 = 4个block。
上面说了100条数据记录需要占用100 / 4 = 25个block。以这100条数据为例,我们用4个block存索引数据,25个block存储列数据。
这个时候读取user_id
为100个记录,我们先扫描索引,最多读取4个block就可以找到该数据所在磁盘扇区,再经过1次磁盘查询就可以找到该数据,也就是说最多经过5次磁盘查询。
如果是读取user_id
为1000的记录,最多读取32个block索引数据加上1个block列数据,也就是33次磁盘查询就能找到。
而且内存访问比磁盘快,因为索引数据比较小,我们完全可以将索引数据加载到内存,这样访问会更快。
备注:InnoDB中索引数据和列数据在同一个
(.ibd)文件
,而索引数据总是在文件的最前面,查询数据时先扫描索引。
四、二级索引
问题又来了,如果数据量越来越大,变成10w条,100w条,就算建立10w条,100w条索引,速度还是会越来越慢,该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针对索引再见索引,什么意思呢?
上面说了,1000条数据需要构建32个索引block,如果我们以32为单位,只存32条二级索引记录,再次构建二级索引,则只需要1个索引block。(二级索引只存放user_id值为32及其倍数的数据)
以这1000条数据为例,我们用1个block存二级索引数据,32个block存1级索引数据,250个block存列数据。
这个时候如果读取user_id
为1000的记录,只需要读取1个二级索引block,1个一级索引块,再经过1次磁盘查询就能找到,也就是最多3次磁盘查询。
当然,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二级索引数据也会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将它转换为树的形式,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当然实际索引数据结构,像B+树等多路平衡树会更加复杂,这个我们后面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