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8:基于 IESKF 的紧耦合 LIO 系统

紧耦合系统,就是把点云的残差方程直接作为观测方程,写入观测模型中 。这种做法相当于在滤波器或者优化算法内置了一个 ICP 或 NDT。因为 ICP 和 NDT 需要迭代来更新它们的最近邻,所以相应的滤波器也应该使用可以迭代的版本,ESKF 对应的可迭代版本的滤波器即为 IESKF。

基于 IESKF 的紧耦合 LIO 系统

基于 IESKF 的紧耦合 LIO 系统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1 IESKF 的状态变量和运动过程

IESKF 的状态变量及运动过程 和 前文介绍过的 ESKF 的状态变量及运动过程完全相同,包括:① 对名义状态变量的预测 ②对误差状态变量的预测及对协方差矩阵的递推参考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3: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7:基于 ESKF 的松耦合 LIO 系统 即可。

1.1 对名义状态变量的预测

1.2 对误差状态变量的预测及对协方差矩阵的递推

为线性化后的雅可比矩阵,由于 离散时间下误差状态变量的运动方程 已经线性化,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得到 。注意其等号右侧时间下标为

在此基础上执行 对误差状态变量的预测对协方差矩阵的递推:

省略时间下标得:

书上的内容如下所示:

2 观测方程中的迭代过程

整个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我们从 出发,不断迭代观测模型,计算出本次迭代的 ,进而得到下一次迭代的 (在滤波器未收敛时只需进行切空间投影),最终收敛。

切空间投影:把一个切空间中的高斯分布投影到另一个切空间中。

考虑当前为第 次迭代,工作点是 ,希望计算本次的增量 ,进而得到下一次迭代的

IESKF 的更新过程的表达式如下:

对于其中的

  • 如果滤波器没有收敛,则暂不使用卡尔曼公式对 进行更新,因为下一时刻的 可以由 算得,所以可以按照那时的 ,将初始分布的协方差投影过去。公式如下:

  • 如果滤波器收敛,则 应该先按照卡尔曼公式进行更新,然后再使用切空间投影:

3 高维观测中的等效处理

即使用 SMV 恒等式对卡尔曼增益的公式进行变换,得:

综上,IESKF 的更新过程的表达式变为如下形式:

滤波器收敛时, 的卡尔曼更新公式变为:

下面介绍一个更加方便的表达方式。设一中间变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IESKF 的更新过程的表达式变为如下形式:

滤波器收敛时, 卡尔曼更新公式变为如下形式:

4 NDT 和 卡尔曼滤波的联系

先给出结论:紧耦合 LIO 系统 看成带 IMU 预测的高维 NDT 或 ICP,并且这些预测分布还会被推导至下一时刻。

式(7.15)左侧矩阵求逆之后得到 ,就和式(8.11)中没有预测的卡尔曼增益 一致了。只是通常的卡尔曼增益写成了矩阵形式,而 ICP 或 NDT 写成了求和形式。 为了方便后文介绍 NDT LIO,我们来推导将 NDT 误差写入卡尔曼增益的形式。并且,在实验部分,我们也会参考这里的推导方式,使用求和形式的卡尔曼增益

没有预测的卡尔曼增益公式 :当没有预测时,相当于忽略了预测误差协方差 ,直接对观测误差进行加权修正,因此去掉 ,公式变为

注意: 这里点云中的第 个点 经过 IESKF 的预测位姿 )的转换后,会落在目标点云中的某一个体素内,假设这个体素的正态分布参数为 。此时,该点的残差 为 转换后的点的坐标和体素中的正态分布参数中的均值之差,即 。这个点产生的平方误差,即 。即:

推导出以上关系后,在当前第 次迭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增量 NDT 里程计传入 IESKF 的预测位姿 ,在 NDT 内部计算点云残差 )和 ),计算完成后将这两个表示点云残差的值传递到 IESKF 中,结合预测协方差矩阵 计算得到当前迭代过程的增量 ,最后将增量代入名义状态变量 ,进而得到下一次迭代的

IESKF 的更新过程的流程图如下所示:

5 紧耦合 LIO 系统的主要流程

5.1 IMU 静止初始化

紧耦合 LioIEKF 类持有一个 IncNdt3d(增量 NDT,与松耦合不同)对象,一个 ESKF 对象,一个 MessageSync 对象 处理同步之后的点云和 IMU。该类处理流程非常简单:当 MeasureGroup 到达后,在 IMU 未初始化时,使用第 3 章的静止初始化来估计 IMU 零偏。初始化完毕后,先使用 IMU 数据进行预测,再用预测数据对点云去畸变,最后对去畸变的点云做配准。

cpp 复制代码
void LioIEKF::ProcessMeasurements(const MeasureGroup &meas) {
    LOG(INFO) << "call meas, imu: " << meas.imu_.size() << ", lidar pts: " << meas.lidar_->size();
    measures_ = meas;

    if (imu_need_init_) {
        // 初始化IMU系统
        TryInitIMU();
        return;
    }

    // 利用IMU数据进行状态预测
    Predict();

    // 对点云去畸变
    Undistort();

    // 配准
    Align();
}

IMU 静止初始化结果如下:

cpp 复制代码
I0113 20:08:47.763998 403914 lio_iekf.cc:44] call meas, imu: 10, lidar pts: 3601
I0113 20:08:47.764031 403914 static_imu_init.cc:86] mean acce: -0.00215149 00.00016898 000.0978879
I0113 20:08:47.764093 403914 static_imu_init.cc:109] IMU 初始化成功,初始化时间= 9.99018, bg = -0.00259592 00.00176906 0.000707638, ba = 000.213411 -0.0167615 00-9.70973, gyro sq = 5.96793e-05 4.42613e-05 3.58264e-05, acce sq = 9.71749e-07 1.85436e-06 2.14871e-07, grav = 000.215562 -0.0169305 00-9.80762, norm: 9.81
I0113 20:08:47.764106 403914 static_imu_init.cc:113] mean gyro: -0.00259592 00.00176906 0.000707638 acce: 000.213411 -0.0167615 00-9.70973
imu try init true time:1547714610.30704498
I0113 20:08:47.764122 403914 lio_iekf.cc:149] IMU初始化成功

5.2 ESKF 之 运动过程------使用 IMU 预测

IMU 的静止初始化与《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3: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 中介绍的大体一致。当 MeasureGroup 到达后,在 IMU 未初始化时,调用 StaticIMUInit::AddIMU() 函数进行 IMU的静止初始化。当 IMU 初始化成功时,在当前 MeasureGroup 中完成 ESKF 中 Q, V, b_g, b_a, g_w, P 的初始化。

cpp 复制代码
void LioIEKF::TryInitIMU() {
    for (auto imu : measures_.imu_) {
        imu_init_.AddIMU(*imu);
    }

    if (imu_init_.InitSuccess()) {
        // 读取初始零偏,设置ESKF
        sad::IESKFD::Options options;
        // 噪声由初始化器估计
        options.gyro_var_ = sqrt(imu_init_.GetCovGyro()[0]);
        options.acce_var_ = sqrt(imu_init_.GetCovAcce()[0]);
        ieskf_.SetInitialConditions(options, imu_init_.GetInitBg(), imu_init_.GetInitBa(), imu_init_.GetGravity());
        imu_need_init_ = false;

        LOG(INFO) << "IMU初始化成功";
    }
}

注意:这里有一个小地方和松耦合 LIO 不同,即协方差矩阵 P 的初始化,更加细节一些。

  • ESKF 协方差矩阵初始化
cpp 复制代码
    void ESKF::SetInitialConditions(Options options, const VecT& init_bg, const VecT& init_ba,
                              const VecT& gravity = VecT(0, 0, -9.8)) {
        BuildNoise(options);
        options_ = options;
        bg_ = init_bg;
        ba_ = init_ba;
        g_ = gravity;
        cov_ = Mat18T::Identity() * 1e-4; // P
    }
  • IESKF 协方差矩阵初始化 (在 上进行了额外处理)
cpp 复制代码
    /// 设置初始条件
    void IESKF::SetInitialConditions(Options options, const VecT& init_bg, const VecT& init_ba,
                              const VecT& gravity = VecT(0, 0, -9.8)) {
        BuildNoise(options);
        options_ = options;
        bg_ = init_bg;
        ba_ = init_ba;
        g_ = gravity;

        cov_ = 1e-4 * Mat18T::Identity();
        // 设置 R 部分的协方差矩阵
        cov_.template block<3, 3>(6, 6) = 0.1 * math::kDEG2RAD * Mat3T::Identity();
    }

5.3 使用 IMU 预测位姿进行运动补偿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中的SLAM技术》ch7:基于 ESKF 的松耦合 LIO 系统 中一模一样,不在介绍。

5.4 松耦合系统的配准部分

得到去畸变的点云后,将其作为 source 部分传递给增量 NDT 类 IncNdt3d ,然后开始滤波器的更新过程。在滤波器更新过程的第 次迭代过程中,首先调用IncNdt3d::ComputeResidualAndJacobians() 计算函数在 NDT 内部使用滤波器预测得到的先验位姿计算点云残差**** (和松耦合中不同,没有使用 增量 NDT 中的 IncNdt3d::AlignNdt() 配准函数迭代优化位姿)。然后将这两个表示点云残差的值传递到 IESKF 中,结合预测协方差矩阵 计算得到当前迭代过程的增量 ,最后将增量代入名义状态变量 ,进而得到下一次迭代的 直到滤波器收敛。 滤波器收敛后再根据卡尔曼公式计算得到后验位姿作为当前雷达 scan 的位姿。最后根据当前雷达 scan 的位姿判断 scan 是否为关键帧,若为关键帧则添加到 local map中。在这个过程中滤波器部分和 NDT 部分是耦合的,是将点云残差写入到了滤波器的观测过程中。

IncNdt3d::AlignNdt() 配准函数:将 IESKF 的预测的先验位姿 作为初始值,在 NDT 内部进行配准操作,迭代得到优化后位姿信息。

  • 配准函数中迭代遍历当前雷达扫描 scan 中的点,计算每个点的 平方误差 和 雅可比矩阵 ,根据 计算得到 从而迭代更新位姿信息。

ncNdt3d::ComputeResidualAndJacobians() 计算函数:在当前第 次迭代的过程中,根据 IESKF 的预测的先验位姿 ,在 NDT 内部计算 )和 )。

  • 计算函数不迭代,遍历当前雷达扫描 scan 中的点,计算每个点的 平方误差 和 雅可比矩阵 ,根据 在 NDT 内部计算****
cpp 复制代码
bool IncNdt3d::AlignNdt(SE3& init_pose) {
    LOG(INFO) << "aligning with inc ndt, pts: " << source_->size() << ", grids: " << grids_.size();
    assert(grids_.empty() == false);

    SE3 pose = init_pose;

    // 对点的索引,预先生成
    int num_residual_per_point = 1;
    if (options_.nearby_type_ == NearbyType::NEARBY6) {
        num_residual_per_point = 7;
    }

    std::vector<int> index(source_->points.size());
    for (int i = 0; i < index.size(); ++i) {
        index[i] = i;
    }

    // 我们来写一些并发代码
    int total_size = index.size() * num_residual_per_point;

    for (int iter = 0; iter < options_.max_iteration_; ++iter) {
        std::vector<bool> effect_pts(total_size, false);
        std::vector<Eigen::Matrix<double, 3, 6>> jacobians(total_size);
        std::vector<Vec3d> errors(total_size);
        std::vector<Mat3d> infos(total_size);

        // gauss-newton 迭代
        // 最近邻,可以并发
        std::for_each(std::execution::par_unseq, index.begin(), index.end(), [&](int idx) {
            auto q = ToVec3d(source_->points[idx]);
            Vec3d qs = pose * q;  // 转换之后的q, map 坐标系下的点

            // 计算qs所在的栅格以及它的最近邻栅格
            Vec3i key = CastToInt(Vec3d(qs * options_.inv_voxel_size_));

            for (int i = 0; i < nearby_grids_.size(); ++i) {
                Vec3i real_key = key + nearby_grids_[i];
                // 和 local map 产生联系
                auto it = grids_.find(real_key);
                int real_idx = idx * num_residual_per_point + i;
                /// 这里要检查高斯分布是否已经估计
                if (it != grids_.end() && it->second->second.ndt_estimated_) { // 找到了并且高斯分布是否已经估计
                    auto& v = it->second->second;  // voxel,即 VoxelData 结构
                    Vec3d e = qs - v.mu_; // 残差项

                    // check chi2 th
                    double res = e.transpose() * v.info_ * e; // 平方误差项
                    if (std::isnan(res) || res > options_.res_outlier_th_) {
                        effect_pts[real_idx] = false;
                        continue;
                    }

                    // P259, (式 7.16)
                    // build residual
                    Eigen::Matrix<double, 3, 6> J;
                    J.block<3, 3>(0, 0) = -pose.so3().matrix() * SO3::hat(q);
                    J.block<3, 3>(0, 3) = Mat3d::Identity();

                    jacobians[real_idx] = J;
                    errors[real_idx] = e;
                    infos[real_idx] = v.info_; // VoxelData 中的协方差矩阵之逆
                    effect_pts[real_idx] = true;
                } else {
                    effect_pts[real_idx] = false;
                }
            }
        });

        // 累加Hessian和error,计算dx
        double total_res = 0;

        int effective_num = 0;

        Mat6d H = Mat6d::Zero();
        Vec6d err = Vec6d::Zero();

        for (int idx = 0; idx < effect_pts.size(); ++idx) {
            if (!effect_pts[idx]) {
                continue;
            }

            total_res += errors[idx].transpose() * infos[idx] * errors[idx];
            effective_num++;

            H += jacobians[idx].transpose() * infos[idx] * jacobians[idx];
            err += -jacobians[idx].transpose() * infos[idx] * errors[idx];
        }

        if (effective_num < options_.min_effective_pts_) {
            LOG(WARNING) << "effective num too small: " << effective_num;
            init_pose = pose;
            return false;
        }

        Vec6d dx = H.inverse() * err;
        pose.so3() = pose.so3() * SO3::exp(dx.head<3>()); // 右乘更新
        pose.translation() += dx.tail<3>();

        // 更新
        LOG(INFO) << "iter " << iter << " total res: " << total_res << ", eff: " << effective_num
                  << ", mean res: " << total_res / effective_num << ", dxn: " << dx.norm()
                  << ", dx: " << dx.transpose();

        if (dx.norm() < options_.eps_) {
            LOG(INFO) << "converged, dx = " << dx.transpose();
            break;
        }
    }

    init_pose = pose;
    return true;
}
cpp 复制代码
void IncNdt3d::ComputeResidualAndJacobians(const SE3& input_pose, Mat18d& HTVH, Vec18d& HTVr) {
    assert(grids_.empty() == false);
    SE3 pose = input_pose;

    // 大部分流程和前面的 AlignNdt()函数 是一样的,只是会把z, H, R三者抛出去而非自己处理
    int num_residual_per_point = 1;
    if (options_.nearby_type_ == NearbyType::NEARBY6) {
        num_residual_per_point = 7;
    }

    std::vector<int> index(source_->points.size());
    for (int i = 0; i < index.size(); ++i) {
        index[i] = i;
    }

    int total_size = index.size() * num_residual_per_point;

    std::vector<bool> effect_pts(total_size, false);
    std::vector<Eigen::Matrix<double, 3, 18>> jacobians(total_size);
    std::vector<Vec3d> errors(total_size);
    std::vector<Mat3d> infos(total_size);

    // gauss-newton 迭代
    // 最近邻,可以并发
    std::for_each(std::execution::par_unseq, index.begin(), index.end(), [&](int idx) {
        auto q = ToVec3d(source_->points[idx]);
        Vec3d qs = pose * q;  // 转换之后的q

        // 计算qs所在的栅格以及它的最近邻栅格
        Vec3i key = CastToInt(Vec3d(qs * options_.inv_voxel_size_));

        for (int i = 0; i < nearby_grids_.size(); ++i) {
            Vec3i real_key = key + nearby_grids_[i];
            auto it = grids_.find(real_key);
            int real_idx = idx * num_residual_per_point + i;
            /// 这里要检查高斯分布是否已经估计
            if (it != grids_.end() && it->second->second.ndt_estimated_) {
                auto& v = it->second->second;  // voxel,即 VoxelData 结构
                Vec3d e = qs - v.mu_; // 残差项

                // check chi2 th
                double res = e.transpose() * v.info_ * e; // 平方误差项
                if (std::isnan(res) || res > options_.res_outlier_th_) {
                    effect_pts[real_idx] = false;
                    continue;
                }

                // build residual
                Eigen::Matrix<double, 3, 18> J;
                J.setZero();
                J.block<3, 3>(0, 0) = Mat3d::Identity();                   // 对p
                J.block<3, 3>(0, 6) = -pose.so3().matrix() * SO3::hat(q);  // 对R

                jacobians[real_idx] = J;
                errors[real_idx] = e;
                infos[real_idx] = v.info_; // VoxelData 中的协方差矩阵之逆
                effect_pts[real_idx] = true;
            } else {
                effect_pts[real_idx] = false;
            }
        }
    });

    // 累加Hessian和error,计算dx
    double total_res = 0;
    int effective_num = 0;

    HTVH.setZero();
    HTVr.setZero();

    // 乘积因子
    const double info_ratio = 0.01;  // 每个点反馈的info因子

    for (int idx = 0; idx < effect_pts.size(); ++idx) {
        if (!effect_pts[idx]) {
            continue;
        }

        total_res += errors[idx].transpose() * infos[idx] * errors[idx];
        effective_num++;
        
        // p314 (式8.18) (矩阵维度为18 * 18)
        HTVH += jacobians[idx].transpose() * infos[idx] * jacobians[idx] * info_ratio;
        // p314 (式8.20) (矩阵维度为18 * 1)
        HTVr += -jacobians[idx].transpose() * infos[idx] * errors[idx] * info_ratio;
    }

    LOG(INFO) << "effective: " << effective_num;
}
相关推荐
埃菲尔铁塔_CV算法2 分钟前
双线性插值算法:原理、实现、优化及在图像处理和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与发展趋势(二)
c++·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
程序猿阿伟12 分钟前
《AI赋能鸿蒙Next,打造极致沉浸感游戏》
人工智能·游戏·harmonyos
遇健李的幸运29 分钟前
深入浅出:Agent如何调用工具——从OpenAI Function Call到CrewAI框架
人工智能
天天讯通31 分钟前
AI语音机器人大模型是什么?
人工智能·机器人
说私域37 分钟前
微商关系维系与服务创新:链动2+1模式、AI智能名片与S2B2C商城小程序的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小程序
人机与认知实验室1 小时前
人-AI协同如何重塑未来战争?
人工智能
学技术的大胜嗷1 小时前
小目标检测难点分析和解决策略
人工智能·目标检测·计算机视觉
李加号pluuuus1 小时前
【论文阅读+复现】High-fidelity Person-centric Subject-to-Image Synthesis
论文阅读·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
XianxinMao1 小时前
o3模型重大突破:引领推理语言模型新纪元,展望2025年AI发展新格局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
martian6652 小时前
深入详解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NLP)之文本处理: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
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