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数据集,使用scikit-learn 中K均值包 进行聚类

1. 引言

K均值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分为多个簇。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并将它们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K均值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自然结构。

2. 数据集创建

首先,我们使用numpy创建一个自定义的二维数据集:

复制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 创建一个简单的二维数据集
X = np.array([[1, 2], [1.5, 1.8], [5, 8], [8, 8], [1, 0.6], [9, 11]])
3. 导入K均值并进行聚类

接下来,我们使用scikit-learn中的K均值算法进行聚类。

复制代码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使用K均值聚类,设定簇的数量为2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2)
kmeans.fit(X)

# 获取簇的中心和标签
centroid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labels = kmeans.labels_
4. 可视化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聚类结果,我们可以使用matplotlib来可视化数据点和簇的中心。

复制代码
# 绘制数据点和簇的中心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cmap='viridis')

# 标出簇的中心
plt.scatter(centroids[:, 0], centroids[:, 1], s=200, c='red', marker='X')
plt.show()
5. 总结

通过K均值聚类,我们成功地将数据集分为两个簇,并通过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了聚类结果。K均值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点与簇中心的距离进行分组,并不断迭代优化簇的中心位置。

相关推荐
追逐☞2 小时前
机器学习(7)——K均值聚类
机器学习·均值算法·聚类
pljnb2 天前
聚类算法(K-means、DBSCAN)
算法·kmeans·聚类
BB_CC_DD2 天前
五. 以聚类和搜图方式清洗图像数据集,采用Pickle和Faiss(百万数据集,ms级响应)快速搜图(附完整代码)
深度学习·聚类·faiss
麦麦大数据3 天前
vue+flask+CNN电影推荐系统
pytorch·python·cnn·flask·scikit-learn·电影推荐
databook4 天前
软间隔:让支持向量机更“宽容”
python·机器学习·scikit-learn
studyer_domi4 天前
Matlab FCM模糊聚类
开发语言·matlab·聚类
databook5 天前
核函数:让支持向量机从“青铜”变“王者”
python·机器学习·scikit-learn
大雄野比5 天前
【scikit-learn基础】--『监督学习』之 逻辑回归分类
学习·逻辑回归·scikit-learn
大雄野比9 天前
【scikit-learn基础】--『监督学习』之 贝叶斯分类
学习·分类·scikit-learn
大雄野比9 天前
【scikit-learn基础】--『监督学习』之 K-近邻分类
学习·分类·scikit-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