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构
- 研究背景,基于当前天线通信的应用基础进行分析,为了适应更多的应用环境和更复杂的通信信号提出宽波束圆极化的天线设计要求,圆极化天线可以接收到任意极化的电磁波且其辐射波也可以由其他任意极化天线接收到
- 圆极化天线的特性:旋向正交性。圆极化天线中电场矢量会产生相互正交(独立互不干扰)的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并且只有发送端和接收端旋转方向相同,信号才会被接收否则会被大幅衰减,也就是提高了通信链路的抗极化失配能力
- 圆极化天线的抑制去极化效应:线极化天线发送的电磁波,发送端和接收端极化方向必须抑制否则会出现信号损失,而电磁波传输过程中如遇到雨、雾、建筑物等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就接收不到信号了,而圆极化的方向会随时间不断旋转就不再依赖极化方向必须一致。
- 圆极化抑制多径反射:即使传输有多条路径,信号的极化方向有所不同,圆极化天线依然能有效接收不同路径的信号
- 天线结构原理:要设计相应要求的天线应该怎么设计才能满足指标要求,首先选用微带贴片天线,主要优势体积小,为了进一步减小尺寸,做法:在微带天线上附上方形寄生贴片来展宽带宽,再利用金属化过孔来实现单边短路,达到小型化的目的。(与论文1类似,指示论文1 是双层)------减小微带贴片天线的矩形贴片天线的长和宽可以展宽带宽
- 达到的指标要求:3db带宽大于100°,驻波比小于1.6,轴比小于5.
- 如何形成阵列
- 馈电方式是什么待补充
- 如何增大波束宽度:附加寄生贴片,利用金属化国控实现单边短路,使天线小型化
- 旋转结构+多馈电设计:每一馈点分别对应一个线极化辐射元以实现圆极化
- 优化:选择优化辐射元的数目、间距预计分布排列方式、激励幅度及激励相位,使天线的方向性增强,提高增益
以上2.15
在阅读文献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 研究背景:为什么宽波束圆极化微带天线重要?主要应用场景是什么?
- 已有方案:不同的天线结构(方形贴片、圆形贴片、开槽天线等)如何实现宽波束和圆极化?
- 技术指标对比:论文中的天线设计是否符合你的目标要求(半功率波束宽度 >120°,轴比 <6dB,输入阻抗 50Ω)?
- 仿真与实验方法:使用了哪些仿真软件?如何优化天线结构?
- 不足与改进点:现有方案有哪些局限性?可以在哪些方面优化?
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做个笔记,记录:
- 常见的天线结构(例如单馈/双馈、贴片形状、开槽方式)
- 优化方法(如如何增加波束宽度、如何降低轴比)
- 关键参数对比(不同论文中的天线性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