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 赛道热闹非凡,周鸿祎力推的纳米 AI 搜索,体验上能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依然很 "挤",一不小心就会挤爆服务器。

但更进一步实测了一波之后,我们还是发现纳米 AI 搜索,不管从打开方式还是产品特点,其实都很 "老周"......
直接说结论------
首先,它把 MCP 的使用门槛给打下来了。作为首个真正面向 toC 市场的 MCP 平台,普通人也能够真正体验到基于 MCP 的高阶智能体。以往的 MCP 都是面向专业人士,在开发者中流行。但现在纳米 AI 上的 4 亿用户都能调用海量 MCP 工具来完成真实世界的复杂任务。

其次,真正意义上的 MCP 开放生态。纳米 AI 目前已有超 100 个自研和优选 MCP 工具,并且更多第三方 MCP 工具正在进驻中。
而且还能看到 360 技术优势和产品风格的延续:选择本地部署和 MCP 工具集成,而不是通常的云端 Host,大模型进行深度检索和社交平台操作的时候,更方便绕过登陆墙、广告墙,使用方便的同时还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具体的细节,咱展开来说。
实测纳米 AI 万能工具箱
使用纳米 AI 万能工具箱很简单,只需下载 APP 应用并注册登录即可,无需额外任何配置,入口就在左侧的「智能体」页面。

除了本地部署而非云端这种入口不同以外,还有就是产品定位的不同。相信你也注意到了,其他平台都是直接亮相号称支持 MCP 的「超级智能体」,纳米 AI 则上线的是**「万能工具箱」**。
虽然目标是一致的------
通过对 MCP 协议的支持,让大模型、智能体可以调用各式各样的 MCP 工具。它支持多个工具并行运行,就像模拟人类在真实世界完成工作一样,执行复杂步骤,覆盖多样性和泛化的通用任务。
但市面上其他平台,他们的 MCP 工具都是在封闭体系运行,工具也比较有限和固定。
而纳米 AI 工具箱则是主打构建起一个开放的 MCP 生态体系,目前从官网上已经看到,支持超 100 个 MCP 工具。

MCP 工具一多,在此基础上的智能体也越多,从而整个智能体生态生生不息,最后纳米 AI 真就成为了所谓的万能应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总之,开放是从纳米 AI 万能工具箱中看到的一个关键词。
且进一步来看,在纳米 AI 万能工具箱基础之上,通过自由调用,自由组合 MCP 工具,来构建各种场景下的智能体。

官方已经能看到一些智能体,有官方的,有第三方开发者的,也支持自己手捏一个。其中不少其他平台需要付费的,在纳米 AI 都支持免费集成和调用。

免费,yes!

既然如此,那就来实测一波。
深度分析和研究,是智能体升级之后最喜闻乐见的一项技能。官方正好有个「深度研究智能体」,那就抛出一个问题给到它:2024-2025AI 眼镜产品发展情况。
给出提示词很简单,除此之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也没有任何「联网搜索」、「深度思考」的按钮选择。
来看结果。

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从思考、规划到行动这么一个全链路流程体系:
搜索资料、生成数据可视化图标、撰写研究报告。
整个调取 MCP 工具的过程也清晰可见,包括 sandbox_coder 工具生成各种图标、summary 工具撰写报告、gen_html 工具生成网页版本......
最后它直接给出了 PDF、Word 以及网页三个版本,大概是酱婶的。

基本能力 OK,那就来看看 MCP 开放生态赋予之下其他有意思的智能体。
从中选出两个比较被惊艳到的智能体:小红书浏览机器人、专业论文搜索 。PS,都是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哦,普通用户可以直接免费取用。
先来看小红书浏览机器人。昨天北影节落下帷幕,来看看大家对于此次北影节的评价。
搜索分析小红书用户对本次北京电影节的评价。
除了中间有个需要自行登录的操作,其他一切过程都十分流畅。于是就可以看到它的花式操作。

它自行输入关键词,进行逐个点击、查看小红书笔记、提取关键信息。整个操作像人一样,但又比人类完成更高效怎么回事?!

最后从 17 篇小红书笔记中,得到这些关键信息。不知道关注北影节的读者们有没有感同身受到~

而如果再本地搭建个小红书自动发布器,一句话从找热点、生成爆款内容、图片,甚至是视频,就连发布也能完成,用户零干预就能运营自己的小红书个人自媒体。
再来看与我们日常工作更为相关的**「专业论文搜索」**这个智能体。这个智能体能调取纳米 AI 超级搜索、arXiv 搜索、谷歌学术、学术搜索等工具。
最近需要与**「模型压缩」**研究方向的专家交流,想了解下最新论文进展。于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它。
帮我检索关于「模型压缩」领域最新热门论文,并展示出每篇论文摘要,要求附上论文链接。
最终它给出了四篇论文,并且附上了标题、摘要和论文链接。

经过逐一校对发现,每一个论文链接都有效,且论文都是最近 1-2 个月的。
这一点其实蛮惊喜的。这意味着现在智能体已经摆脱了大模型潜在的幻觉问题,完全实现了从理解到行动的闭环。
要知道以往把这些问题抛给大模型(包括使用联网搜索),要么论文链接就是无效的,要么根本无法理解具体研究内容,也没有依照准确的时间轴,现在这些问题都已经被规避掉了。
而除了官方、第三方,自己也可以根据需求手捏一个智能体,来调取各种工具。

对于开发者来说也可以自行配置一个 MCP 工具 / 服务,仅需几个参数设置即可完成。

整个过程可以看到,普通用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甚至只需一个提示词,智能体就能够自动分析用户需求并拆解为多个子任务,自主调用 MCP 工具(如浏览器、代码编辑器等)执行任务,并输出完整的结果报告。
而它所能覆盖的场景和能力到现在也还只是个冰山一角------
据介绍,目前 MCP 生态已经覆盖了办公协作、学术、生活服务、搜索引擎、金融、媒体娱乐、数据抓取等场景。
接下来随着更多 MCP 工具应用的入驻,大模型 / 智能体的价值边界将会无穷扩展。
为什么选择做 MCP 开放生态?
如今再回头看 MCP,它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其实并不单只是通过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大模型能够使用各种工具。
正如纳米 AI 所展现的,MCP 带来的是从技术、功能和应用场景三重突破。
首先,大模型和 Agent 功能扩展更轻松。开发者不用再费劲搭建各种接口、构建与外部数据通信方式。通过统一的 MCP 数据协议,大模型和 AI Agent 能直接对接海量外部工具,像拼乐高一样自由组合功能。
其次,智能体学会更为高阶的自主思考,AI 不再是只会按固定工作流程走的机器人。通过 MCP 协议,它们能像人类一样主动获取信息。比如从「万能工具箱」里挑选需要的功能(查天气 / 写代码等),通过试错积累经验,越用越聪明。就像实习生成长为专家,AI 也能逐步建立自己的决策系统。
最后,通过大模型和海量 MCP 工具的自由组合,从而完成真实世界的复杂任务,应用场景大大拓宽,真正做到「三生万物」。目前纳米 AI 生态已经有超百个真实可用的高质量 MCP 工具和技能,而且还是免费调用,不仅 MCP 工具数量领先同类产品,而且简单易用,普通人也可以快速上手。

对于专业开发者来说, 这是国内最大最开放的 MCP 工具平台,能够在平台上自由组合 MCP 技能自建 Agent+MCP,带来更多智能体产品的可能。
所以再看 MCP 带来的行业影响,并非简单工具调用,而是给大模型、智能体应用更多的可能性。
更具体地来说,就是整个大模型应用的生态。
当大模型掌握了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在复杂任务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那么它在真实世界中的赋能也将被大大地推动。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纳米 AI 选择的是「万能工具箱」这样一个产品定位------
以简单、低门槛的方式,真正地以 MCP 开放生态为锚点,真正地面向广大的 C 端用户去做产品。
不过想要真正实现,其实难度不小。这就需要说道说道纳米 AI 背后 360 过去技术与生态的积累。
首先就是搜索能力。一方面基于 360 团队过去在搜索上的深厚积累,自建了千亿级的索引库和百亿级精品库。另一方面,加入了更多 MCP 协议的搜索工具,比如谷歌学术啊,ArXiv 啊,GitHub 啊这些常见好用的,多重 buff 叠加,搜索能力只会越来越强。
而从小红书浏览助手的效果可以看到,它对页面各种模态内容的理解能力很强,这得益于 SR、视觉语言模型(VLM)、PDF 的版式分析、OCR 模型等等等技术的部署。
其次还有浏览器底层能力的积累。不同于大家云端运行的 AI 浏览器,他们专门为大模型打造了专用浏览器,本地计算机即可运行。
为啥要这样做?一来,大模型需要频繁调用浏览器,只有对云、浏览器、OS 等全方位改造,才可以实现在云原生环境下高性能大规模并发调用。二来,用户或者企业很难会想要将私人数据托管给第三方云服务器,而有些企业应用场景是在内网运行,那么这时候云端智能体更是无从下手,本地部署自然会成为主流。
最后自然还有安全方面的部署,他们有推出隔离沙箱 MCP,实时监测、预警和限制 MCP 客户端的本地计算机操作,用户可以放心地让大模型生成本地执行的指令,不用担心幻觉、失误、或恶意注入攻击导致数据丢失、信息泄漏、高危操作等。
目前,纳米 AI 用户月度访问量突破 4 亿,随着对 MCP 协议全面支持,更多用户和开发者的用户使用,形成产品技术飞轮,更多高阶智能体也将会涌现。
Agent 进入傻瓜相机阶段
已经形成共识的是,大模型本身发展到一定程度,下一个阶段使用工具的进化,也就是智能体这一范式。
类比于人类,当人的身体、大脑进化到一定程度,使用工具才能与万物生灵互动来主导这个世界。随着大模型能力逐渐强大,就好像大脑拥有了思考的能力一样,但要与真实世界连接,从指令转化为行动,那就需要使用工具。
而作为大模型与工具的连接器「MCP」这一共识正在全球汇聚、反应,掀起不可阻挡的浪潮。
但以往这些尚且还属于开发者、技术圈的内部狂欢。现在以纳米 AI 为代表,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让智能体的应用辐射到普罗大众之中。
智能体进入到傻瓜相机的阶段。这其实也是技术发展周期的必然。
现在人人都在谈论超级智能体,但什么时候会有超级智能体?
或许从国内首个真正面向普通用户的开放 MCP 生态开始,或许从「万能工具箱」这个直白的词汇替代「MCP」技术词汇开始。
总之,这个趋势已经开始,这个趋势还在持续,作为大模型下最核心的市场应用,Agent 真正来到了爆发节点。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