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上册笔记01】:从集合映射到区间函数

【参考资料】

  1.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教材
  2. 樊顺厚老师B站《高等数学精讲》系列课程 (注:本笔记为个人数学复习资料,旨在通过系统化整理替代厚重教材,便于随时查阅与巩固知识要点)

仅用于个人数学复习,因为课本太厚了而且不方便带着,所以才整理这样一份笔记。

文章目录

    • 一、集合
      • [1.1 集合的性质](#1.1 集合的性质)
      • [1.2 常见数集](#1.2 常见数集)
      • [1.3 集合的运算](#1.3 集合的运算)
    • 二、映射
      • [2.1 映射基本概念](#2.1 映射基本概念)
      • [2.2 映射分类](#2.2 映射分类)
      • [2.3 映射的性质与应用](#2.3 映射的性质与应用)
      • [2.4 狄利克雷和符号](#2.4 狄利克雷和符号)
        • [2.4.1 狄利克雷函数](#2.4.1 狄利克雷函数)
        • [2.4.2 符号函数](#2.4.2 符号函数)
    • 三、区间和邻域
      • [3.1 区间](#3.1 区间)
      • [3.2 邻域](#3.2 邻域)
    • 四、函数
      • [4.1 函数特性](#4.1 函数特性)
      • [4.2 六个基本初等函数](#4.2 六个基本初等函数)
      • [4.3 极值、最值、拐点](#4.3 极值、最值、拐点)

一、集合

集合(set)是由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称为元素 )组成的整体。若 x ∈ A x \in A x∈A 表示 x x x 是集合 A A A 的元素, x ∉ A x \notin A x∈/A 表示 x x x 不是集合 A A A 的元素。

列举法 :将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出。 如: { 1 , 2 , 3 } \{1,2,3\} {1,2,3}

描述法 :通过元素的共同属性描述集合。 如: { x ∈ R ∣ x > 0 } \{x \in \mathbb{R} \mid x > 0\} {x∈R∣x>0}

1.1 集合的性质

  • 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
  • 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之分。

1.2 常见数集

  • 自然数集: N = { 0 , 1 , 2 , ...   } \mathbb{N} = \{0,1,2,\dots\} N={0,1,2,...}
  • 正整数集: N + = { 1 , 2 , 3 , ...   } \mathbb{N}^+ = \{1,2,3,\dots\} N+={1,2,3,...}
  • 整数集: Z = { ... , − 2 , − 1 , 0 , 1 , 2 , ...   } \mathbb{Z} = \{\dots,-2,-1,0,1,2,\dots\} Z={...,−2,−1,0,1,2,...}
  • 有理数集: Q = { p q ∣ p ∈ Z , q ∈ Z + } \mathbb{Q} = \left\{ \frac{p}{q} \mid p \in \mathbb{Z}, q \in \mathbb{Z}^+ \right\} Q={qp∣p∈Z,q∈Z+}
  • 实数集: R \mathbb{R} R

1.3 集合的运算

基本运算

  • 并集: A ∪ B = { x ∣ x ∈ A 或 x ∈ B } A \cup B = \{x \mid x \in A \text{ 或 } x \in B\} A∪B={x∣x∈A 或 x∈B}
  • 交集: A ∩ B = { x ∣ x ∈ A 且 x ∈ B } A \cap B = \{x \mid x \in A \text{ 且 } x \in B\} A∩B={x∣x∈A 且 x∈B}
  • 差集: A ∖ B = { x ∣ x ∈ A 且 x ∉ B } A \setminus B = \{x \mid x \in A \text{ 且 } x \notin B\} A∖B={x∣x∈A 且 x∈/B}
  • 补集:设全集为 U U U,则 A A A 的补集为 ∁ U A = U ∖ A \complement_U A = U \setminus A ∁UA=U∖A
  • 笛卡尔积: A × B = { ( a , b ) ∣ a ∈ A , b ∈ B } A \times B = \{(a,b) \mid a \in A, b \in B\} A×B={(a,b)∣a∈A,b∈B}

运算律

  • 交换律: A ∪ B = B ∪ A A \cup B = B \cup A A∪B=B∪A, A ∩ B = B ∩ A A \cap B = B \cap A A∩B=B∩A
  • 结合律: ( A ∪ B ) ∪ C = A ∪ ( B ∪ C ) (A \cup B) \cup C = A \cup (B \cup C) (A∪B)∪C=A∪(B∪C), ( A ∩ B ) ∩ C = A ∩ ( B ∩ C ) (A \cap B) \cap C = A \cap (B \cap C) (A∩B)∩C=A∩(B∩C)
  • 分配律: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A \cup (B \cap C) = (A \cup B) \cap (A \cup C) A∪(B∩C)=(A∪B)∩(A∪C), A ∩ ( B ∪ C ) = ( A ∩ B ) ∪ ( A ∩ C ) A \cap (B \cup C) = (A \cap B) \cup (A \cap C) A∩(B∪C)=(A∩B)∪(A∩C)

二、映射

2.1 映射基本概念

设 X X X 和 Y Y Y 是两个非空集合,若存在一个法则 f f f,使得对 X X X 中的每个元素 x x x,在 Y Y Y 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 y y y 与之对应,则称 f f f 为从 X X X 到 Y Y Y 的映射 ,记作:
f : X → Y f:X \rightarrow Y f:X→Y

其中, y = f ( x ) y = f(x) y=f(x) 称为 x x x 在映射 f f f 下的 , x x x 称为 y y y 的原像

映射的三要素

  1. 定义域: D f = X D_f = X Df=X
  2. 对应法则: f f f
  3. 值域: R f = f ( X ) = { f ( x ) ∣ x ∈ X } ⊂ Y R_f = f(X) = \{ f(x) \mid x \in X \} \subset Y Rf=f(X)={f(x)∣x∈X}⊂Y

2.2 映射分类

  1. 满射(Surjective)

    若映射的值域等于目标集 Y Y Y,即 R f = Y R_f = Y Rf=Y,则称 f f f 为满射定义 :对任意 y ∈ Y y \in Y y∈Y,存在 x ∈ X x \in X x∈X,使得 f ( x ) = y f(x) = y f(x)=y。

  2. 单射(Injective)

    若 X X X 中任意两个不同元素 x 1 ≠ x 2 x_1 \ne x_2 x1=x2 的像也不同,即 f ( x 1 ) ≠ f ( x 2 ) f(x_1) \ne f(x_2) f(x1)=f(x2),则称 f f f 为单射

  3. 双射(Bijective)

    若映射 f f f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则称其为双射 (一一映射)。
    性质 :双射存在唯一的逆映射 f − 1 : Y → X f^{-1}: Y \rightarrow X f−1:Y→X。

满射: f : R → [ 0 , + ∞ ) , f ( x ) = x 2 \text{满射:} f: \mathbb{R} \rightarrow [0, +\infty), \quad f(x) = x^2 满射:f:R→[0,+∞),f(x)=x2
双射: f : R → R , f ( x ) = 2 x + 3 \text{双射:} f: \mathbb{R} \rightarrow \mathbb{R}, \quad f(x) = 2x + 3 双射:f:R→R,f(x)=2x+3
单射: f : R → R , f ( x ) = e x \text{单射:} f: \mathbb{R} \rightarrow \mathbb{R}, \quad f(x) = e^x 单射:f:R→R,f(x)=ex


2.3 映射的性质与应用

  1. 逆映射
    设 f : X → Y f:X \rightarrow Y f:X→Y 是单射,则存在逆映射 f − 1 : R f → X f^{-1}: R_f \rightarrow X f−1:Rf→X,满足:
    f − 1 ( y ) = x 当且仅当 f ( x ) = y f^{-1}(y) = x \quad \text{当且仅当} \quad f(x) = y f−1(y)=x当且仅当f(x)=y
    注意:只有单射才能定义逆映射!

  1. 复合映射
    设 f : X → Y f:X \rightarrow Y f:X→Y 和 g : Y → Z g:Y \rightarrow Z g:Y→Z 是两个映射,若 R f ⊂ D g R_f \subset D_g Rf⊂Dg,则可定义复合映射 h : X → Z h:X \rightarrow Z h:X→Z,记作 h = g ∘ f h = g \circ f h=g∘f,满足:
    h ( x ) = g ( f ( x ) ) 对所有 x ∈ X h(x) = g(f(x)) \quad \text{对所有} \quad x \in X h(x)=g(f(x))对所有x∈X

  1. 映射的等价性
    映射 f : X → Y f:X \rightarrow Y f:X→Y 是双射,当且仅当存在映射 g : Y → X g:Y \rightarrow X g:Y→X,使得 f ∘ g = id Y f \circ g = \text{id}_Y f∘g=idY 且 g ∘ f = id X g \circ f = \text{id}_X g∘f=idX,其中 id X \text{id}_X idX 是 X X X 上的恒等映射。

2.4 狄利克雷和符号

2.4.1 狄利克雷函数

定义:
D ( x ) = { 1 , x ∈ Q 0 , x ∉ Q D(x) = \begin{cases} 1, & x \in \mathbb{Q} \\ 0, & x \notin \mathbb{Q} \end{cases} D(x)={1,0,x∈Qx∈/Q
性质

  • 定义域: R \mathbb{R} R
  • 值域: { 0 , 1 } \{0,1\} {0,1}
  • 无最小正周期(任何正有理数都是其周期)。
2.4.2 符号函数

定义:
sgn ( x ) = { 1 , x > 0 0 , x = 0 − 1 , x < 0 \text{sgn}(x) = \begin{cases} 1, & x > 0 \\ 0, & x = 0 \\ -1, & x < 0 \end{cases} sgn(x)=⎩ ⎨ ⎧1,0,−1,x>0x=0x<0
性质

  • 分段函数,值域为 { − 1 , 0 , 1 } \{-1,0,1\} {−1,0,1}
  • 满足 x = sgn ( x ) ⋅ ∣ x ∣ x = \text{sgn}(x) \cdot |x| x=sgn(x)⋅∣x∣

三、区间和邻域

3.1 区间

定义:区间是实数集的一个子集,通常表示为两个端点之间的连续范围。

分类

  • 闭区间:包含端点 a a a 和 b b b,记作 [ a , b ] = { x ∈ R ∣ a ≤ x ≤ b } [a, b] = \{x \in \mathbb{R} \mid a \le x \le b\} [a,b]={x∈R∣a≤x≤b}
  • 开区间:不包含端点 a a a 和 b b b,记作 ( a , b ) = { x ∈ R ∣ a < x < b } (a, b) = \{x \in \mathbb{R} \mid a < x < b\} (a,b)={x∈R∣a<x<b}
  • 半开区间:包含一个端点,不包含另一个端点,记作 [ a , b ) [a, b) [a,b) 或 ( a , b ] (a, b] (a,b]

区间的几何表示:

  • 闭区间:线段两端点用实心点表示。
  • 开区间:线段两端点用空心点表示。
  • 半开区间:一端用实心点,另一端用空心点表示。

3.2 邻域

点 a a a 的 δ \delta δ 邻域:设 δ > 0 \delta > 0 δ>0,则开区间 ( a − δ , a + δ ) (a - \delta, a + \delta) (a−δ,a+δ) 称为点 a a a 的 δ \delta δ 邻域,记作 U ( a , δ ) U(a, \delta) U(a,δ)。 中心:点 a a a ,半径: δ \delta δ

去心邻域:若去掉邻域的中心 a a a,则称为点 a a a 的去心 δ \delta δ 邻域,记作 U ∘ ( a , δ ) U^\circ(a, \delta) U∘(a,δ),即:
U ∘ ( a , δ ) = { x ∈ R ∣ 0 < ∣ x − a ∣ < δ } U^\circ(a, \delta) = \{x \in \mathbb{R} \mid 0 < |x - a| < \delta\} U∘(a,δ)={x∈R∣0<∣x−a∣<δ}

左 δ \delta δ 邻域:开区间 ( a − δ , a ) (a - \delta, a) (a−δ,a)

右 δ \delta δ 邻域:开区间 ( a , a + δ ) (a, a + \delta) (a,a+δ)


四、函数

4.1 函数特性

  1. 有界性
    定义 :函数 f ( x ) f(x) f(x) 在区间 I I I 上有界,若存在常数 M > 0 M > 0 M>0,使得对所有 x ∈ I x \in I x∈I,有 ∣ f ( x ) ∣ ≤ M |f(x)| \le M ∣f(x)∣≤M。
    无界性 :若不存在这样的 M M M,则称 f ( x ) f(x) f(x) 在 I I I 上无界。

  2. 单调性

    • 单调递增 :若 x 1 < x 2 x_1 < x_2 x1<x2 时, f ( x 1 ) ≤ f ( x 2 ) f(x_1) \le f(x_2) f(x1)≤f(x2),则称 f ( x ) f(x) f(x) 在区间 I I I 上单调递增。
    • 单调递减 :若 x 1 < x 2 x_1 < x_2 x1<x2 时, f ( x 1 ) ≥ f ( x 2 ) f(x_1) \ge f(x_2) f(x1)≥f(x2),则称 f ( x ) f(x) f(x) 在区间 I I I 上单调递减。
    • 严格单调性 :将" ≤ \le ≤"或" ≥ \ge ≥"替换为" < < <"或" > > >"即可。
  3. 奇偶性

    • 偶函数 :若 f ( − x ) = f ( x ) f(-x) = f(x) f(−x)=f(x),则 f ( x ) f(x) f(x) 是偶函数,图象关于 y y y 轴对称。
    • 奇函数 :若 f ( − x ) = − f ( x ) f(-x) = -f(x) f(−x)=−f(x),则 f ( x ) f(x) f(x) 是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4. 周期性:若存在正数 T T T,使得对所有 x x x,有 f ( x + T ) = f ( x ) f(x + T) = f(x) f(x+T)=f(x),则称 f ( x ) f(x) f(x) 是周期函数, T T T 为其周期。最小的正周期称为基本周期

    • 正弦函数 f ( x ) = sin ⁡ x f(x) = \sin x f(x)=sinx 的基本周期为 2 π 2\pi 2π。
    • 狄利克雷函数 D ( x ) D(x) D(x) 的任何正有理数都是其周期(无最小正周期)。

4.2 六个基本初等函数

  1. 常数函数

    • f ( x ) = C f(x) = C f(x)=C( C C C 为常数)
    • 图像为水平直线,有界且周期性(无最小正周期)。
  2. 幂函数

    • f ( x ) = x α f(x) = x^\alpha f(x)=xα( α \alpha α 为常数)
    • α > 0 \alpha > 0 α>0:图像经过点 ( 1 , 1 ) (1,1) (1,1),在 x > 0 x > 0 x>0 时单调递增。
    • α < 0 \alpha < 0 α<0:图像经过点 ( 1 , 1 ) (1,1) (1,1),在 x > 0 x > 0 x>0 时单调递减。
  3. 指数函数

    • f ( x ) = a x f(x) = a^x f(x)=ax( a > 0 , a ≠ 1 a > 0, a \ne 1 a>0,a=1)
    • a > 1 a > 1 a>1:单调递增。
    • 0 < a < 1 0 < a < 1 0<a<1:单调递减。
  4. 对数函数

    • f ( x ) = log ⁡ a x f(x) = \log_a x f(x)=logax( a > 0 , a ≠ 1 a > 0, a \ne 1 a>0,a=1)
    • a > 1 a > 1 a>1:单调递增。
    • 0 < a < 1 0 < a < 1 0<a<1:单调递减。
  5. 三角函数

    • 包括 sin ⁡ x , cos ⁡ x , tan ⁡ x \sin x, \cos x, \tan x sinx,cosx,tanx 等。
    • 周期性: sin ⁡ x \sin x sinx 和 cos ⁡ x \cos x cosx 的周期为 2 π 2\pi 2π, tan ⁡ x \tan x tanx 的周期为 π \pi π。
    • 奇偶性: sin ⁡ x \sin x sinx 为奇函数, cos ⁡ x \cos x cosx 为偶函数。
  6. 反三角函数

    • 包括 arcsin ⁡ x , arccos ⁡ x , arctan ⁡ x \arcsin x, \arccos x, \arctan x arcsinx,arccosx,arctanx 等。
    • arcsin ⁡ x \arcsin x arcsinx 和 arccos ⁡ x \arccos x arccosx 的定义域为 [ − 1 , 1 ] [-1,1] [−1,1],值域分别为 [ − π 2 , π 2 ] [- \frac{\pi}{2}, \frac{\pi}{2}] [−2π,2π] 和 [ 0 , π ] [0, \pi] [0,π]。
    • arctan ⁡ x \arctan x arctanx 的定义域为 R \mathbb{R} R,值域为 ( − π 2 , π 2 ) (- \frac{\pi}{2}, \frac{\pi}{2}) (−2π,2π)。

4.3 极值、最值、拐点

极值:通过导数判断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

最值:在闭区间上连续的函数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

拐点:函数图像凹凸性发生改变的点,通过二阶导数的符号变化确定。

相关推荐
递归不收敛11 分钟前
Conda 常用命令汇总(新手入门笔记)
笔记·conda
前端橙一陈1 小时前
Salesforce Developer Edition(开发者版) 搭建测试环境
经验分享·笔记·其他
电子小子洋酱1 小时前
BearPi小熊派 鸿蒙入门开发笔记(4)
笔记·华为·harmonyos
摇滚侠1 小时前
Spring Boot 3零基础教程,WEB 开发 通过配置类代码方式修改静态资源配置 笔记32
java·spring boot·笔记
聪明的笨猪猪3 小时前
Java JVM “内存(1)”面试清单(含超通俗生活案例与深度理解)
java·经验分享·笔记·面试
_dindong4 小时前
Linux网络编程:Socket编程TCP
linux·服务器·网络·笔记·学习·tcp/ip
摇滚侠4 小时前
Spring Boot 3零基础教程,WEB 开发 Thymeleaf 属性优先级 行内写法 变量选择 笔记42
java·spring boot·笔记
摇滚侠4 小时前
Spring Boot 3零基础教程,WEB 开发 Thymeleaf 总结 热部署 常用配置 笔记44
java·spring boot·笔记
rechol5 小时前
汇编与底层编程笔记
汇编·arm开发·笔记
lzj_pxxw6 小时前
嵌入式开发技巧:舍弃标志位,用宏定义函数实现程序单次运行
笔记·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