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量子前哨(ID:Qforepost)
文丨 浪味仙 排版丨浪味仙
行业动向:1800字丨5分钟阅读
"十五年太早,三十年又太晚,但如果说二十年,我想很多人都会相信。"
emmmm,真是好短的二十年呢~
近日据多家外媒报道,NVIDIA 正在与光量子计算初创公司 PsiQuantum 进行深入洽谈,计划对其进行战略投资。如果交易最终达成,这将是 NVIDIA 首次直接投资于量子硬件,也标志着其对量子计算领域的长期前景发生了重要转变。
若此次投资落地,NVIDIA 将参与由贝莱德集团(BlackRock)领投的 7.5 亿美元融资轮。总部位于加州帕洛阿尔托的 PsiQuantum 因其在光量子技术上的进展而备受关注,据 The Information 和路透社消息,这轮融资有望将 PsiQuantum 的估值推升至接近 60 亿美元,是其 2021 年 D 轮融资(4.5 亿美元)时估值的两倍。
对英伟达来说,仍处在谈判中的此次投资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战略布局:该公司近年来已陆续推出 cuQuantum 软件开发工具包、QODA 混合系统框架,并于今年初在波士顿开设了新量子研究实验室,正试图全力迈进量子时代。
此次传出的入股计划,也将有助于英伟达在不断扩张的"后经典计算"市场中建立战略优势:随着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传统晶体管性能增长空间正不断收窄。尽管英伟达 CEO 黄仁勋曾表示,实用型量子计算机可能还需几十年才能真正落地,但公司实际上早已在量子技术领域积极布局,最近还收购了 Alphabet旗下量子启发式软件公司 SandboxAQ 的少数股权。
PsiQuantum 由布里斯托大学的物理学家创立,因其提出到 2028 年打造一台具备容错能力、包含一百万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而备受瞩目。该公司的芯片在 GlobalFoundries 工厂内生产,使用的是标准的 300 毫米半导体 CMOS 工艺,这使得 PsiQuantum 成为据称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在商用规模晶圆线上制造光量子比特的公司。
据《R&D World》报道,这种通常用于手机与汽车芯片的制程工艺,为 PsiQuantum 的光子集成电路提供了高良率制造能力,是其可扩展性主张的核心支撑。
NVIDIA 有意入股之际,正值 PsiQuantum 在构建可行量子系统方面取得关键技术进展。PsiQuantum 于 2025 年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已实现超低损耗氮化硅波导,这是光量子计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论文指出,波导的传播损耗控制在每厘米小于 0.1 分贝,显著缓解了光量子系统中光子在器件间传输过程中保持量子比特相干性的挑战。此外,该论文还介绍了一种支持量子比特生成、操控、互联与测量等核心操作的模块化架构。
PsiQuantum 也正获得多个公共资金项目的支持。伊利诺伊州已承诺投资超过 5 亿美元,在芝加哥南区建设一座量子科技园区🔗,PsiQuantum 将作为核心租户入驻,该投资契合美国在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国家战略,意在应对来自中国与欧洲日益激烈的竞争。去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向 PsiQuantum 投资 9.4 亿澳元(约 6.17 亿美元)🔗,用于在布里斯班建设全球首台具有商业可行性的量子计算机。
对 NVIDIA 而言,这一投资不仅是对量子计算前景的信任体现,更是在更广泛层面上表明公司正致力于深度参与下一代计算基础设施的构建:尽管目前其图形处理器(GPU)还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算力支撑,但未来在优化计算、化学模拟、安全通信等关键应用中,仍然需要依靠量子加速器。此时押注 PsiQuantum,有助于 NVIDIA 为可能到来的量子计算时代提前布局------即使这一愿景尚未完全兑现,也会颠覆黄仁勋早前所持"量子计算落地仍遥遥无期"的看法。
尽管光量子计算在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方面面临固有挑战,特别是光子间缺乏天然相互作用导致纠缠制备效率较低,但凭借独特优势仍成为专用量子计算时代的理想商业化方案。相较于其他技术路线,光量子计算具有几大核心竞争力:首先,其量子比特规模可扩展性强,易于实现大规模集成;其次,可在室温环境下稳定运行,大幅降低系统复杂度与运维成本;最重要的是,光量子计算依托成熟的光通信工业基础,在工程化落地方面具备不可忽视的短期可实现优势。这些特质使得光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通信、能源电力等专用计算场景中展现出独特的商业化潜力。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