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评分卡(Behavior Scoring Card,简称B卡)是一种基于客户在贷中阶段的动态行为表现,对客户未来风险进行预测的评分模型。随着新客获客成本不断攀升,老客的精细化管理和风控变得尤为重要。B卡通过对客户放款后产生的各种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识别风险变化,为额度管理、利率调整、营销响应、流失预警等多场景提供决策支持。
一、信贷生命周期与评分卡分类
信贷业务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 主要环节 | 核心评分卡 | 部署形式 |
---|---|---|---|
贷前 | 申请审核、额度授信、支用审批 | A卡(申请评分) | 实时T+0线上 |
贷中 | 额度管理、行为监测、营销决策 | B卡(行为评分) | 离线T+1(可近实时) |
贷后 | 催收决策、逾期管理 | C卡(催收评分) | 离线T+1 |
- A卡:评估客户初次申请风险,常用于准入和定价。
- B卡:动态监控客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调整风控策略。
- C卡:针对已逾期客户,预测催收响应与回款可能性。
二、B卡应用场景与价值
- 额度管理:根据行为风险分数,动态提升或下调客户额度,优化资金利用与风险敞口。
- 利率定价:对关键行为触发定价调整,强化差异化定价策略。
- 营销响应预测:筛选高价值、低风险客户,提升交叉销售和促销活动效果。
- 流失预警与留存:结合行为分数发现流失倾向,制定挽留策略。
- 拨备优化:基于未来逾期概率,合理计提拨备,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三、样本与标签准备
- 样本口径
- 新客:无历史在途或结清订单;
- 老客:至少存在一笔结清订单。
- 样本选取窗口
- 确定行为观察期(如最近6个月)。
- 确定表现窗口(如放款后3期、6期)。
- 标签定义
- 使用GBIX体系:
- G (Good):表现期内未逾期;
- B (Bad):出现MOB>=阈值逾期;
- I (Indeterminate):未完整经过表现期;
- X (Exclusion):异常样本(注销、极端提前结清等)。
- 客户级标签需在多笔订单上综合判断。
- 使用GBIX体系:
四、可用数据源与特征维度
特征维度 | 典型数据来源 | 说明 |
---|---|---|
消费行为 | 信用卡账单、借记卡流水、电商消费记录 | 专款专用程度、消费场景分布 |
履约历史 | 历史逾期记录、提前还款、部分提前还款 | 履约稳定性、诚信度 |
负债压力 | 其他贷款在途余额、多头负债笔数 | 负债占比、互斥偿债风险 |
还款行为 | 分期计划表、实际还款时间与金额 | 逾期天数、还款频次、逾期间隔 |
活跃度 | App登录次数、网银登录、客服咨询次数 | 客户黏性、联络可达性 |
外部行为 | 通话记录(反欺诈)、社交媒体公开信息、稳定资产证明 | 社交活跃度、职业与收入变化 |
此外,可结合宏观环境特征(利率波动、行业风险)和客户画像(年龄、职业、地区)。特征构造可采用时间滑窗统计、周期性指标和交叉特征。
五、特征工程与变量分箱
- 时间滑窗特征:按不同时间窗口(30/60/90/180天)计算逾期次数、还款次数、消费总额等。
- 分箱与WOE编码:对连续变量进行分箱,计算各箱体的WOE值,保证单调性并提高可解释性。
- 分群变量:基于关键风险指标(如历史逾期)先行分群,分别构建局部模型提升区分度。
- 多源数据融合:使用特征组合、交叉项、聚类分群策略进一步丰富特征空间。
六、模型选择与评估指标
- 常用模型:Logistic回归、XGBoost、LightGBM、神经网络。
- 性能度量 :
- KS值(目标>0.5);
- AUC/Gini;
- 精准率、召回率;
- PSI(Population Stability Index)监控变量分布漂移;
- Calibration曲线评估概率预测准确性。
- 分群KS拆解:局部分群KS贡献 + 总分群变量贡献 = 最终区分度。
七、模型部署与监控
- 部署周期:一般采用离线T+1批量计算,或Near Real-Time API调用。
- 监控维度 :
- 模型性能跟踪(KS、AUC、Accuracy);
- 数据漂移监测(PSI、特征均值波动);
- 监控日志与报警(分数分布、评分转化率)。
- 风险应对:当性能衰退超阈值时,触发模型重训练或特征更新。
八、应用与最佳实践
- 动态额度调整:根据B卡分数实时或定期提降客户额度,避免过度风险敞口。
- 场景联动:与营销系统、催收系统、定价系统对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风控。
- 可解释性:采用SHAP、特征重要性排序,增强模型透明度,满足监管要求。
- 模型治理:建立模型库、审批与版本管理流程,确保模型落地合规。
行为评分卡(B卡)通过对客户贷中动态行为的持续监测,有效提升风控决策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未来可结合实时流式计算、强化学习与因果推断方法,进一步增强模型的自适应能力和解释能力,实现更智能的精细化风险管理。